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去世,二是NBA球星詹姆斯·哈登入驻小红书。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8月24日,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去世,享年90岁。稻盛和夫被列为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他们和稻盛和夫一起,成为创造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企业家代表。不过,在“经营四圣”中,稻盛和夫又是最特别的一位。
首先,其他三位都是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一家公司,而稻盛和夫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在27岁时创办了京瓷,这是一家做精密陶瓷的企业,10年后京瓷上市,后来跻身世界500强。52岁那年,稻盛和夫创办了日本第二电信公司KDDI,也是世界500强。78岁那年,已经功成身退的稻盛和夫被重新请出山,去接管因为严重亏损而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结果第二年就让日航扭亏为盈,两年后让日航重新上市。你看,稻盛和夫作为一个“从未失手”的连续创业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更重要的是,“经营四圣”中的其他三位只是企业家,而稻盛和夫在企业家身份之外,还是一名管理学家。他一生出版了几十本著作,包括我们熟知的《活法》《干法》《阿米巴经营》等等。他的管理哲学思想和“丰田模式”并驾齐驱,是日本对外输出的最重要的管理理念。稻盛和夫的个人影响力早就超出了他创办的企业,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一代企业家。
你看,中国古人衡量一生成就的最高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开创制度、成就功业、著书立作,这三点全做到的,“经营四圣”中唯有稻盛和夫。
我自己读稻盛和夫著作的体会是,比起具体管理方法的“术”,他更强调“道”,强调精神的力量。就像高手过招,拼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谁的意志更坚定、求胜心更强。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提到一件对他影响至深的事。当他还年轻时,有一次去听讲座,主讲人是松下幸之助,演讲主题是“水库式经营理念”。这是指,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企业要尽量做好储备,“高筑墙、广积粮”,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这样遇到经济萧条,就可开闸放水,渡过难关。
当时在场听讲座的企业家很多,有人举手提问说:松下先生,您讲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问题是要怎样才能让经营有余裕,来修建“水库”呢?光是这么想,而没有具体方法,不是等于白说吗?听到这个问题,松下幸之助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似乎是答非所问、自言自语地说道:“不,你不想可不行啊。”
这个回答让全场听众很是失望,稻盛和夫却说,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冲击,就像被电流击中了一样。那一刻,他领悟到了松下先生的意思:要修建企业的“水库”,方法千差万别、因人而异,无法具体传授,但只要敢于去想,抱有非做到不可的决心,拥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找出实现的方法。
说到这儿,我想起另一个故事。有人问史蒂芬·柯维,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如果我不爱我的老婆了,该怎么办?”柯维回答说,那你就爱她吧。这人愣了一下,说:老师,你没听明白,我问的是我不爱我的老婆了,我该怎么办?柯维说,不是我没听明白,而是你没听明白。我是说,如果你不爱她了,那你就去爱她吧。
听起来,柯维这个回答非常无厘头,他其实是在说,这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信念问题。同样地,如果你去问稻盛和夫,如果我不热爱我的工作,怎么办?稻盛和夫一定会这么回答:那你就去爱上你的工作。
在稻盛和夫看来,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干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首先,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次,就算你应聘上了心心念念的公司和岗位,你很可能发现,实际工作内容和自己原来想象的出入很大;第三,任何工作都包含重复的部分,感兴趣的工作在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之后,也可能变得枯燥乏味。
这意味着,“因为热爱而沉迷工作”这件事,几乎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发生。怎么办?稻盛和夫说,这事儿得倒过来想:“因为热爱而沉迷”,可遇不可求;“因为沉迷而热爱”,一定会发生。
道理很简单,我们都懂,就是正反馈原理。不管喜不喜欢,先投入进去再说。一心一意埋头苦干,自然就会做出成果;有了成果,自然就会受到肯定和好评;有了肯定和好评,自然就会更有动力和信心投入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久而久之,你就会爱上这份工作,即使这是一份平平无奇的工作。
换句话说,能不能通过努力获得持续的正反馈,比工作内容是否有趣,要重要得多。这也是为什么稻盛和夫说:“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
好,解决了“爱上工作”的问题,我们来进一步问:人为什么要工作?我们通常能想到的答案是,工作一是为了赚钱,二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稻盛和夫有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他说,工作是为了让人变得更高贵。
在他看来,人生是为修炼心性而建立的道场,只要我们在死亡的时候拥有比出生时更加高贵的灵魂,人生就达到了目的。那么,怎么让灵魂变得高贵呢?不必隐居深山、参禅悟道,工作,就是用来磨砺心性的最好的磨刀石。全力以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投入每一天的日常工作,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自然会拥有厚重的人格和高贵的灵魂,实现了人生的根本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稻盛和夫说,在人的所有活动中,“工作是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前不久,NBA著名球星詹姆斯·哈登宣布入驻小红书,这是入驻小红书的首位NBA现役球星。哈登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他的首条视频,秀出一个“空气投篮”动作,还号召球迷们也发出自己的“空气投篮”视频,引发小红书上篮球迷们的狂欢。
听到这儿,不知道你会不会有疑问:小红书不是闺蜜们聚集的社区吗?怎么里头还潜伏了这么多喜欢篮球的直男?其实,这两年小红书一直在着力运营体育板块,过去一年中,小红书上与体育赛事有关的笔记数量同比暴涨了10倍。目的也不言而喻:在用户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小红书一直在寻求用户群体的破圈,目标瞄准了男性。
女性社区想要向男性群体破圈,这事儿挺难的。想想看,闺蜜们的聚会,另一半肯定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之前还有一个段子,有人问虎扑CEO程杭:“为啥别的论坛都衰落了,你们这个直男论坛还顽强存在?”程杭回答说,因为“我们挖掘到了一个男人的本质需求。那就是,男人喜欢和男人在一起,但男人不敢和女人说”。
那么,小红书为什么还要选择硬磕男性群体?公众号“表外表里”有一篇文章,分析了小红的破圈选择。作者按年龄、地域、性别这三个维度,对小红书的用户群体进行了切分。
先来看用户分布。其中,年轻女性占了小红书用户总数的53%,这是绝对主力;紧接着,是年轻男性,他们占小红书用户总数的23%;再下来,是中年以上女性,占用户总数的17%;最后是中年以上男性,占用户总数的7%。
再来看渗透率,也就是特定人群中有多少人在使用小红书。小红书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中渗透率最高,达50%;其次是下沉市场的年轻女性,渗透率为36%;接下来是一、二线城市年轻男性,渗透率为20%;再往下是一、二线城市中年以上女性,渗透率为17%;以及下沉市场年轻男性,渗透率为15%。
可以看到,小红书想要从目前的核心用户群体,也就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拓展到其他群体,有这么几个可选路径:
第一,地域突破,往下沉市场走,着力开发下沉市场年轻女性群体;
第二,年龄突破,往中年人群走,着力开发一、二线城市的中年以上女性群体;
第三,性别突破,往男性人群走,着力开发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男性群体。
三条路径,选哪个?
首先来看第一个选项,地域突破。目前小红书在下沉市场年轻女性中的渗透率已经不低了,有36%,也就是这个群体超过1/3的人都在用小红书。想要渗透率更进一步,拉新的成本会直线上升。同时,下沉市场消费能力有限,对小红书上的美妆、时尚广告主来说并不算是优质客户。
再来看第二选项,年龄突破,着力开发一、二线城市的中年以上女性群体。你去问问年轻女孩就知道了,想不想跟自己的妈妈、婆婆在一个社区里互动?美国年轻人逃离脸书加入Snapchat,中国年轻人比起微信更喜欢用QQ,就是想要和长辈们“划清界限”。可见,社区引入高龄用户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最后来看第三个选项,性别突破。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男性,他们处在小红书的核心用户,也就是一、二线城市年轻女性的包围之中。他们的女同学、女同事以及他们的另一半可能每天都在用小红书,他们是最容易“被渗透”的对象。
对于小红书上的美妆时尚议题,一、二线城市年轻男性并不排斥。2021年小红书美妆话题的男性用户增长60%,男性创作者占比提升至14%;2022年入局小红书的男士美妆个护品牌同比上升20%。再加上小红书这两年着力拓展体育赛事、数码科技等男性感兴趣的议题,已经形成了破圈之势。
前面提到,目前小红书在一、二线城市年轻男性中的渗透率为20%,这正好处于产品扩散曲线的临界点位置。根据经验,当产品渗透率达到10%—25%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速,由小众变得普及。小红书,迎“男”而上,志在必得。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王煜全老师的《全球科技产业报告》更新了,本月更新的4讲内容都与芯片产业有关。
课程主编告诉我,这期报告内容,是他们编写稿件以来最痛苦的一期,因为芯片产业实在太复杂了。很多最新出现的概念、技术,都得向王煜全老师反复请教,频繁地补充采访,才能真正理顺。别的不说,光总编室老师的审稿意见,加在一起就快赶上一篇稿件的长度了。
不过,这期选题确实很精彩,比如IPU。英国半导体之父、Arm的联合创始人赫曼·豪瑟说过,在计算机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革命,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CPU,第二次是90年代的GPU,第三次就是IPU。本期报告就专门拿出一讲内容,给你好好说说IPU这项革命性的新技术怎么影响产业。
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最近发明了一种新型的“乐高芯片”,能够让芯片像乐高积木那样,随意拆卸、拼接、堆叠。如果这项技术顺利应用落地,以后大家换手机、换电脑就不需要这么频繁了,感觉系统慢了,直接把CPU拔下来重新配置一下,你的设备就完成性能升级了。那么,这项技术落地的可能性有多大?背后折射出了怎样的产业新趋势?
你不妨打开本月刚刚出炉的《全球科技产业报告》,听王煜全老师从一个科技投资人的角度,给你带来的专业分析。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