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写书是替书里的人说话

作家刘震云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活动上分享了他对作家写作的心得。他也是本届图书博览会的阅读推广形象大使,他的多部作品《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曾经被改编成电影。 

刘震云说,曾经有英国读者通过看《我不是潘金莲》,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中国人对世界的思考并不是像英国人想的,好像都板着脸,都不说话。他可能表面不说话,但内心对世界的思考那么的痛切、那么的深入、那么的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原来他们还那么幽默。”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李雪莲就想说一句话:我不是坏女人,我不是潘金莲。但是所有人都不听。当所有人都不听的时候,她开始对一头牛说话。

而那位读者就说作者刘震云是听“潘金莲”说话的第二个人,是第二头牛。刘震云觉得通过交流,收获特别大。他突然知道作者是什么:作者是第二头牛,不断地听作品里那些人说话。他说,“因为我作品里写的都是被世界忽略的人,包括《一地鸡毛》里的小林、《温故一九四二》里被饿死的300万灾民、《一句顶一万句》里的杨百顺、《我不是潘金莲》里的李雪莲,当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说话,确实没有面积、也没有体积的时候,我只是一个作者,写书的根本意义是我替他们把话说出来了。我听他们怎么说,我和他们交流。过去有个词叫‘对牛弹琴’,就是作品里的人物对着我说他们的心里话:子非牛,安知牛不乐。”

而什么叫写作,刘震云认为,生活停止的地方,写作开始了。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那么深入的、情感的表达,特别是对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人。一个妇女就想说一句话:我不是潘金莲。没有一个人听,他们重视的是谁呢?比如讲,是特朗普,是默克尔,是普京。这三个人说一句话,全世界的人马上都知道了。但是李雪莲想说一句话,全世界有谁知道呢?刘震云说,“当全世界的人不听她说话时,我是一头牛,是李雪莲在牛棚里说话的第二头牛,我来听她说话。”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