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飞宇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文学奖项,他的作品《上海往事》《推拿》等也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毕飞宇在澎湃新闻举办的“思想湃”活动上,分享了他对文学和写作的看法。
毕飞宇说,他16岁开始读小说,但是那时候经常因为看小说而失眠。因为毕飞宇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沿着小说的思路和情绪“往下走”,还经常会跳出来一些精彩的句子,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后来他就有了一个写作习惯,只有把脑袋里想的句子写下来,才睡得着。大学毕业之后,毕飞宇开始写作,虽然当时没有发表过一个字,但他仍然坚信自己适合写作。毕飞宇说,自信和自我怀疑是相伴的,只有通过不停地写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在谈到 “写作天赋”时, 毕飞宇认为,天赋就像发射出去的子弹,射程多远取决于它的能量,但总有下降的时候。“当一个人处于20多岁或者30多岁时,他的‘天赋’已经定型了,不会多,也不会少。所以,这个时候还谈‘天赋’是毫无意义的,应当谈的是努力,这才是有意义的。”
毕飞宇还强调了安静对于写作的意义。他认为写作者的内心必须要“静”,能够使自己“静下来”是一种才能,用语言表达内心的部分则是一种能力。“静下来”并不简单,它需要作家个人的学识、修养、阅读、本能,还有意志和决心。当心静下来时,身体也得到了充分的“安静”,会有一股力量到手上,然后形成文字。
毕飞宇同样也很在意一个作家的价值观,他说,文学的自觉就是作家要知道自己的价值目标在哪里,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一个有向度的写作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有价值目标的写作,才是自觉的文字、自觉的写作。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