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已经在海尔实施了12年,这里的“人”是指员工,“单”是用户价值,“人单合一”的意思是要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员工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人单合一”的主要目的是把每个人的自主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张瑞敏去掉了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把海尔从大企业变为一个员工可以自助创业的平台。
接受资深媒体人秦朔采访时,张瑞敏谈到了组织网络化、海尔变革的原因、以及“人单合一”是如何推行的。
曾有企业去海尔学习,看完说“原来就是让组织扁平化”,张瑞敏说不对,表面上是扁平化了,但其实是网络化,变成一个创业平台。把企业中的十几个层级变成五六层的做法不是网络化,网络化是说,从企业开始到企业的每一个人,都要变成网络的一个节点,这样符合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都变成了节点,就能一下子连接很多资源。
张瑞敏以研发为例,海尔研发出第一个不用压缩机的冰箱,走在了2016年被海尔收购的通用电气家电部门(GEA)的前面,张瑞敏原以为GEA是最厉害的,因为他们积累了几十年了,“(走在他们前面是因为)我们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连接起来了。过去还要专利,现在没有关系,专利可以是你的,我要的是帮你创造出最后的成果,然后分享。如果还靠自己研发,肯定不行。网络化最大特点就是一下子把各种资源都连接过来了。” 在海尔,研发不等于自己做研究,而是要连接人,每个人都去连接研发产品的最优资源。
张瑞敏说,全世界都在探索大企业转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现在都没摸着这个石头,海尔虽然还没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我摸到了石头,这个石头就是让每个人自主…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希望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最重要的。”
2005年的海尔已经是领导型企业,同年9月,张瑞敏提出了“人单合一”,开始了长期的变革。秦朔问他:“为什么你要这么大地折腾,并且一直折腾到现在?” 张瑞敏说,自己当时有两个考虑:第一,从海尔自身考虑,如果继续往前发展,冰箱、洗衣机等品类还可以再扩展一下,“但在世界上都占到第一的份额,又能怎么样?有多大呢?到头了。” 张瑞敏同时发现,企业内部的很多问题都在重复发生,好像采取什么办法都很难去激励人了,张瑞敏发觉像是进入到哲学家叔本华的“钟摆理论”里——欲望的满足总是暂时的、有限的,有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非常痛苦,一动,摆到另一边,满足了,得到了,就懈怠了。从产品可能遇到的瓶颈,再想到人的瓶颈,触发了张瑞敏变革的想法。
张瑞敏的第二个考虑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大到一定程度就完蛋了,创始人的精神也无法传下去。张瑞敏访遍了全球知名的企业,也研究了日本企业,很多日本企业创业时非常有干劲,但传到二代、三代手里时,他们只知道企业部门如何运转,却不知道企业的精神是什么,于是最后都不行了。张瑞敏认为大企业找接班人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他的办法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张瑞敏”。做到这点,首先要相信公司里的人都会比你好;第二,把所有权力都给他们,包括决策权、分配权、用人权。在张瑞敏看来,大企业的问题是没有解放人性,把人看成一个个执行者,一个个螺丝钉,“过去说把人看成一部非常精密的机器,现在我觉得这是贬义,非常精密的机器,无非是这个人执行能力强,是个齿轮;那个人执行能力小,是个螺丝钉。但是,你怎么知道他一定当螺丝钉呢?他怎么不可以自己去成为一台机器呢?”
张瑞敏一开始在海尔推行“人单合一”时,把组织结构从“正三角”变成“倒三角”,这样会一下子暴露出企业的很多问题,然后再使用很多具体的手段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就是每个人不要听自己领导的,每个人都是领导;去中介化,就是把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去掉)。当时这样的做法,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学术界,都有很多疑问,张瑞敏用海德格尔的“活在当下”作为回应:“一个人一生中有一个确定和一个不确定,确定的是死亡,不确定的是什么时候死亡。企业是不是也一样?一样。企业确定的就是死亡,不确定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所以,只有这四个字——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并不是说活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而是要抓住今天的机遇。当下,最关键的就是用户当下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员工怎样能做到能够触摸?这就像波粒二象性,每个员工都是粒子,但每个员工又是波,既是粒子,又会发出波来。在传统企业,粒子是粒子,波是波,是分离的,所以根本实现不了波粒二象。”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