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细菌,大多数人就想到细菌会让人生病。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孩子有过敏的症状,而且很多小孩子还会得哮喘病。为什么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小孩子却更容易过敏了呢?科学研究里有一个理论,叫“卫生的假设”,这个假设给出的理由是,过去几十年里,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小朋友接触细菌的机会少了,反而更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从《我包罗万象》(I Contain Multitudes)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这是得到“每天听本书”新介绍的一本英文书,目前没有中文版,作者是华裔科普作家勇埃德。他供职于《大西洋月刊》,同时也为《科学美国人》等刊物写文章,被称为是当代最优秀的科学记者。
首先,我们要知道,致病的细菌,或者说病原体,其实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都能与人和平相处。也就是说,人和细菌其实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细菌从人的食物中获得养分,同时细菌的存在和细菌产出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书里举了母乳喂养的例子。如今人们很推崇母乳喂养,一说起原因,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因为母乳有更多的养分,母乳喂养的孩子免疫力发育好,母乳喂养的孩子聪明。这些解释都对。但是如果认为,婴儿直接吸收母乳的养分,从而变得更健康,更聪明,就错了。因为这样的解释忽略了细菌的作用。
书里说,很多研究者都很困惑,因为母乳只不过是脂肪和糖分的混合,为什么哺乳动物要花那么多精力去分泌乳汁呢?后来研究发现,母乳中有200多种叫做HMO的多糖,这是一些相对复杂的糖分。母乳和牛奶对比,HMO种类要丰富得多,是牛奶的4倍,数量更要多出几百倍。研究者觉得一定是这些HMO为胎儿提供了重要养分。但结果却是,婴儿根本没办法吸收HMO。母乳中的HMO其实是为了去喂养婴儿肠胃中的细菌。这种细菌食用HMO之后,会产出的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有助于婴儿的小肠壁细胞膜的发育,能帮助婴儿的小肠更好地成长。结果就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消化能力更强,拉肚子和患其他疾病的机会少了很多。也就是说,母乳喂养的是婴儿体内的细菌,而细菌又能生产出化学物质,促进婴儿的成长发育。这就是一组良好的共生关系。
出于这种共生关系,人体内的菌群平衡变得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某些疾病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生态失衡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同样的道理,人体内的菌群失衡也会导致疾病。书里说,很多疾病都是单个的细菌或者病毒造成的,这种单个入侵虽然不一定好治疗,但我们至少知道从哪下手解决问题。但是大多数疾病都是体内整个菌群发生了变化,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像这种人体整个菌群变成诱发疾病的状态,学术上叫做“生态失调”或者“菌群失调”。比如肠胃炎就是一系列内部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基因的原因,有感染病毒的因素,有人体内部免疫系统失调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污染的原因,最终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导致整个肠胃的菌群变成生病状态,引发炎症。
人体内菌群多样化的减少,不仅可能引发菌群失调的风险,也让导致疾病的细菌容易侵入人体。生物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做“殖民抵抗”,讲的就是如果一个生命体拥有多元化茁壮成长的菌群,就不太会给导致疾病的细菌留下多少空间,所以,菌群存在的本身就构成了对导致疾病的细菌的抵抗。但是,如果菌群种类减少,就可能留下大量空间,让危险的微生物不仅可能入侵成功,还可以拥有更多的食物,不断成长壮大,填补共生菌群在生态圈中的位置。
比如说,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之所以有好处,就是因为自然分娩,孩子经过母亲的产道,就能带上母亲体内的细菌。同样,母乳喂养,除了前面提到的吸收大肠菌群喜欢的HMO之外,孩子也在接触母亲体内的细菌。孩子最早接触什么样的细菌,是否可能接触更多样化的细菌,对他身体内部菌群的发育是非常有用的。
以上就是《我包罗万象》这本书里介绍的两个观点,人和细菌是共生的关系,以及疾病就是人体内的菌群失调,人与细菌的共生关系发生了破坏。希望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细菌与疾病。有关这本书的更多内容,欢迎你去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收听。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