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未来科技论坛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同几位中学生对话时,回忆自己的求学和研究道路说,自己和很多科学家不同,他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生命科学有兴趣,只是到后来,这个兴趣才被培养出来。而他也因为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做研究,最终成为大家。
施一公在读高中时,数学物理都很好,生物这门课其实比较差。但是,有一次老师跟他说,21世纪是生物化学的世纪。他听完之后很激动,因为他对探索科学很感兴趣。施一公一直对数学很热衷,但是报考专业时,他没有选择数学系,而是选择了生物系。
但是,因为基础不好,尽管他自己拼命想学好,在清华读书时,包括出国后,他的生物成绩都比较差。大学时他的生物学成绩经常是勉强及格,为了拿奖学金,就去数学系和物理系选几门课,拿满分,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好。一直到后来,博士读到三四年级,他才找到了一点感觉,“原来生物是这么回事”。施一公说:“当时没有人告诉我生物是一个领域,数学是一个方法。如果知道这个区别的话,我会更快一点,我老想拿数理思维去想生物学问题,所以我走了不少弯路。”
到了博士四年级以后,施一公才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再加上他认为生命科学的确很重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这个领域一直工作到了现在。
因此,施一公相信,“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你只要好好走你的路,走下去,总会能达到你的目标”。他也经常对自己实验室里的学生,包括清华的学生叮嘱: “你自己心里想的,你信仰的东西,远远重要于外界别人对于你的看法和整个社会上的舆论、走向,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季的《李翔商业内参》也曾介绍过姚明的类似观点。后来成为篮球巨星的姚明,在小时候其实也不喜欢打篮球,只是后来慢慢地才爱上了这项运动。
总之,兴趣其实是可以培养的,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必然是天生的。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