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所有人都在关注的话题,郑钦文夺冠。8月3日,奥运会出现了历史性的一幕。中国网球选手,2002年出生的郑钦文,拿下了奥运网球女单冠军。重点说一句,这也是“00后”为中国代表团拿下的第11枚金牌。没错,在目前的金牌榜上,“00后”已经成为绝对主力。
回到网球这个项目,在郑钦文之前,中国奥运网球女单的最好成绩是2008年,李娜打进了四强。此刻的郑钦文,就相当于2004年的刘翔、2012年的孙杨,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同时,这也是亚洲选手在奥运网球女单里取得的第一枚金牌。
目前关于郑钦文的讨论很多,普遍集中在两个角度,教育和商业化。但是,这两个问题假如一路深究,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就展开说说。首先,从教育说起。
很多人都说,郑钦文夺冠背后,是一个中国中产家庭的奋斗缩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网球是一个职业化程度极高的项目。所谓职业化程度高,这几个字稍微翻译一下,就是指这个领域从培训到筛选,从出道到成名,从成名到获得回报,每个环节都有非常稳定的投入产出比。要想产出,得先有投入。
郑钦文2002年出生在湖北十堰,父亲郑建坪早年是一名田径运动员。后来从事过建材、汽配、外贸,赚了一些钱。但对于打网球来说,这笔钱其实不算多。网球是一项比较烧钱的运动。比如,郑钦文的父亲当年请了训练过李娜的网球教练,卡洛斯·罗德里格斯,一年的训练费是60万。后来前往美国的网球学校训练,又是一大笔开销。等开始比赛后,全世界参赛的食宿机票算在一起,预计一年的花销大概是300万。
而且对网球运动员来说,尽早出去见见世面非常重要。之前有本很著名的讲网球的书,叫《弦理论》,弦,指的就是网球拍子上的弦。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少年选手要打网球,就要经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境界。要先知道顶级高手什么样,没有这个见识自己也就很难拔尖儿。就像《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大概说的是,人这一生,总得见到高山,越早见到越好。
据说,注意,只是据说,郑钦文的父亲,前前后后已经在女儿打球这个事上花了2000万。即使2000万这个数字不准,也肯定没少花。郑钦文从来不吃零食,不喝饮料。家里的客厅也没有家具,是为了方便郑钦文练习挥拍。
就像郑钦文自己说的,正是自己的母亲在她12岁的时候辞掉工作全身心照顾她,她才可以专心练球。也正是父亲的严格要求,才能推动她不断进步。
郑钦文的家庭确实很有拼劲儿。但是,假如建立一个更大的视角,你会发现,郑钦文背后,是整个中国体育系统的进步。
咱们先从一个数字说起。前两天,《地球知识局》做过一份统计,2004年,中国内地的网球爱好者数量,是197万。以咱们国家的人口基数算,这几乎算是不折不扣的网球荒漠。但是你知道这个数字现在是多少?
根据国际网球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全球网球报告》,2020年中国内地大概有2000万人参与网球运动。16年里,打网球的人涨了10倍。单以参加人数而论,我们已经是全球网球第二大国。
那么,打网球的人为什么变多?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在国民的文体消费水平上,存在一个3000美元临界点。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体育消费会快速增长。李娜打进奥运会网球女单4强,是2008年,那一年咱们的人均GDP刚好超过3000美元。而李娜拿下法网单打冠军的2011年,咱们的人均GDP刚好超过5000美元。2020年,郑钦文在国际网联巡回赛科尔德农斯站,获得首个个人成人赛冠军。而当时咱们的人均GDP正好迈过一万美元门槛。
随着未来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日本为参照系,假设我们的网球人数比例与日本相当,那么中国将有4000万人打网球。什么概念?网球领域的传统强国澳大利亚,全国人口还不到2700万。
当然,打网球的人变多,不意味着一定能产生顶级运动员。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关键变量。
这就是,2009年,中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开放单飞模式。运动员可以自主训练,自己参加比赛,获得的奖金和商业收入主要归运动员所有。
这个转变的背后,其实是体育举国体制的转型。根据《地球知识局》的观察,早在20世纪末,为了在奥运会这样的国际赛事上拿到好成绩,据说中国体育代表队制定了一个策略,五个字,分别是,小、巧、难、女、少。也就是,小众项目、技巧性项目、难度大的项目、女子项目和比赛人数少的项目。
这些项目的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能够快速出成绩。而在小、巧、难、女、少这五字策略的指导下,中国网球协会就制定了一个主攻方向,以女子为重点,以女子双打为突破口。这个策略的效果也很明显。2004年,中国女网组合李婷和孙甜甜就获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网球女子双打冠军。
在这个机制的加持下,中国网球运动员的平均水平也越来越高。注意,是平均水平。而对一个已经达到98分的运动员来说,要想做到99分,就需要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为了打破这个天花板,2009年,中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对运动员开放单飞模式。也就是前面说的,运动员可以自主训练,自行比赛,自负盈亏。李娜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了第一个获得大满贯的中国网球运动员。
根据《地球知识局》的估算,目前,据说把孩子送到欧美学习网球的中国家庭,大概在50到80户。注意,能把孩子送到国外练习,大概率上,这个孩子已经具备相当扎实的基础和天赋。其中假设有十分之一能成为国际级选手,那么中国在未来几年,也能拥有5到8人的顶级网球团队。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水平。
换句话说,咱们的体育举国体制和家庭培养,正在形成互补。有的项目适合举国体制,比如举重、体操、跳水。也有的项目,职业化程度很高,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高度成熟的流水线,比如网球。在这些项目上,家庭培养正在成为一个强大的补充。
注意,前面说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基础前提。这就是,网球是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项目。前面说过,所谓职业化程度高,就是有很多人以此为职业,靠这件事来赚钱。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这件事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提供服务,而且明码标价。
网球的职业化程度有多高?说个事你感受一下,在商业化的网球培训里,教练与运动员,是可以签对赌协议的。没错,就像做生意时的对赌协议。假如达不到约定的训练成绩,就可以立即换教练。
换句话说,网球不仅是个运动系统,也是个商业系统。而且就因为它商业化的一面,才给了更多人接受顶尖训练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说,在网球这件事上,家庭教育与商业化,其实有一条共通的线索。
接下来,我们就展开说说,网球运动商业化的一面。我们主要回答一个问题,郑钦文的商业价值有多大?前两天,《吴晓波频道》专门做了分析。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体育明星商业价值的,主要有这么两组因素。
第一,运动成绩与行业的职业化程度。注意,这两个因素必须叠加在一起,才能奏效。有的运动员成绩很好,但他所在的领域职业化程度很低,说白了,就是奖金低,而且观众少,那么他的商业价值大概率不会太大。
而对于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项目,运动员的成绩越好,商业价值也就越大。这些商业价值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来,是场内收入。也就是,运动员的工资加奖金。比如网球,大满贯赛事的总奖金额度,是5350万欧元,相当于4亿人民币。在福布斯公布的《2023年全球收入最高的女运动员》榜单上,排名前十的,除了谷爱凌之外,清一色的全是网球运动员。再比如足球,C罗在2023年的比赛收入,是2亿美元左右。梅西在2018—2019赛季中的薪水加奖金,超过9100万美元。这都属于场内收入很高的项目。
二来,是场外收入。也就是运动代言之类的。目前郑钦文手上至少有10个代言品牌,包括耐克、伊利、兰蔻、佳得乐、麦当劳、劳力士、霸王茶姬、蚂蚁集团的支付宝,等等。从消费到互联网,从运动品到化妆品,从平价品牌到奢侈品,涵盖的跨度非常大。
注意,这只是郑钦文在奥运会夺冠之前的情况。当年李娜在法网夺冠,据说广告代言收入增加了30倍。根据《福布斯》的数据,郑钦文2023年的收入大概是720万美元。假如也按增加30倍计算,那么郑钦文的收入可能会增长到2.16亿美元。考虑到奥运金牌的含金量超过法网,这个倍数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郑钦文也可能会成为国内,最具商业价值的运动员之一。
再说个微观感受,每天上班路上,我都会经过一张郑钦文的大幅广告海报。就在昨天早上,我看到有几个人在跟海报合影。我猜这张合影大概率会连同广告一起,出现在他们的朋友圈。你看,这不正是很多广告商求之不得的吗?
好,这是决定运动员商业价值的第一组因素,成绩与项目的职业化程度。
第二组因素是,个人影响力与商业运作。说白了,就是这个运动员有没有明星相,有没有观众缘,以及他背后的经纪公司厉不厉害。
在这方面,郑钦文签约了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之一,奋进集团。也就是捧出过费德勒、纳达尔、谷爱凌的公司。目前全世界最赚钱的体育赛事之一,UFC格斗,就在奋进集团麾下。
再看观众缘,我在这里读几段郑钦文的答记者问,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个发言的水平有多高。
比如,记者问郑钦文,你相信命运吗?郑钦文说,当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我就相信命运。当命运不站在我这边,我就不相信它。
再比如,有记者说郑钦文拿到了李娜没拿到的成绩。郑钦文说,不管怎样,娜姐都是亚洲第一人,因为她是第一个拿到大满贯的中国女球员。而我是第一个拿到奥运会冠军的亚洲球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成功者。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说出这些话,拿到这些成绩的时候,郑钦文今年才22岁。也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年纪,很多事情才刚刚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长期看,郑钦文或许会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华人运动员之一。
好,关于郑钦文,咱们先说到这。最后,就拿郑钦文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签名,作为结尾吧。未来无法预测,过去不可改变,当下正好追梦。
最后还有个提醒,郑钦文说过的金句,我们已经为你挑选了一些,做成了金句海报。假如你想发个朋友圈,或者收藏一下,可以进入文稿保存领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