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选择两个话题,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游戏平台Steam同时在线用户数创新高,二是各大券商忙着推周边产品。
最近,全球最大的PC端游戏分发平台Steam宣布,在今年的万圣节主题促销活动中,平台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3000万大关,创历史新高。另据市场调研机构(Video Game Insights)数据,今年上半年,Steam平台游戏营收达到31亿美元,超过去年同期。
如果你不太熟悉游戏圈,可以这样理解:Steam就是一个游戏领域的垂类电商,目前在Steam上架发售的游戏有5万多款。光是2021年一年,就有约11000款新游戏上架。可以说,Steam在全球游戏分发领域的江湖地位,相当于亚马逊在全球电商领域的地位。
当然,凡是好生意,都会引来激烈的竞争。亚马逊电商在“外敌”Shein、拼多多,“内敌”沃尔玛、百思买的前后夹击下,业绩增长乏力。截至11月9日,亚马逊的股价较去年7月份最高点时已经腰斩,成为史上第一家市值缩水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
同样的,Steam在游戏分发领域也面临激烈竞争。比如,做游戏引擎出身的Epic半路出家杀进游戏平台,策略就是大打价格战:你八折我五折,你五折我白送,玩家直呼“真香”。只用短短几年时间,Epic的注册用户数就直逼Steam。还有我们之前聊过的,微软力推的游戏订阅服务,玩家不用花几十美元去购买单个游戏,只需要每月花10美元会员费,就能畅玩微软游戏库里的几百个游戏。今年9月份,游戏大厂育碧旗下的游戏平台Uplay也推出了类似的游戏订阅服务。
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很多人以为Steam将遭受重创。没想到的是,就像我们在一开头提到的,Steam的用户活跃度和营收不降反升,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创历史新高,业界头部地位坚如磐石。你肯定很好奇:Steam是怎么做到的?它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必须先带你简要回顾一下Steam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捋清其中的脉络。
Steam平台的母公司叫维尔福软件(Valve Software),业内简称“V社”,它是与游戏大厂暴雪、育碧等齐名的游戏开发商,开发了《半条命》《反恐精英》《DOTA2》等爆款PC端游戏。
在2000年左右,相比主机游戏,PC端游戏的发行有很多问题。一方面是玩家很不方便。买了游戏后只能装在一台电脑上,换一台电脑就不能用了;游戏发布补丁或者更新版本后,玩家需要花很长时间来下载安装;等等。另一方面,游戏开发商很难赚钱。传统分销渠道盗版严重,而且抽成很贵——游戏开发商70%的收入是给了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V社决定,自己研发一个游戏购买和下载平台。只要玩家在这个平台上购买了游戏,他就可以通过任意一台电脑登录平台账号,下载安装游戏。同时,通过平台上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确保游戏是正版。为此,V社花重金请来BT下载的发明者布拉姆·科恩亲自操刀设计,于2003年正式发布,这就是Steam。
到这儿,Steam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其他游戏大厂也都建了自己的分发平台,像育碧的Uplay、暴雪的战网(battle.net)、艺电的Origin等等,个个出身名门。Steam是怎么在一众游戏平台中脱颖而出的呢?
当时,它做了两个别人没做的关键动作。第一,它提供对自研游戏的MOD支持。MOD是英文Modification(修改)的简写。就像爆款网络小说会衍生出一堆同人小说一样,MOD可以理解为同人游戏,就是玩家基于游戏建模和世界观进行再创作,开放给其他玩家玩。
这样的改编有侵权的嫌疑,游戏大厂们一开始并不支持。是V社第一个站出来,开放游戏源码,支持玩家创作MOD并通过Steam平台发布。这就大大激发了玩家的热情,把游戏从一个封闭系统变成了一个玩家共创的世界。用玩家的话来说就是“你官方做不好的内容,让我们玩家来做”。实际上,《反恐精英》最早就是《半条命》的MOD。
第二,早期的大厂游戏平台主要是以发布自家游戏为主,Steam最早开始向其他游戏厂商提供分发服务。在Steam上架的游戏只需要付给Steam 30%的收入分成,相比之前70%的渠道分成便宜多了。更重要的是,有了Steam的在线分发平台,很多独立游戏开发者才有存在的可能性,否则他们的游戏根本没有渠道能够触达玩家。
你看,Steam通过支持MOD提升了玩家对平台的黏性,从而吸引更多游戏开发者把游戏放在Steam平台来分发;而有了更多的游戏入驻,又能够吸引到更多玩家过来,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Steam率先把这条路径跑通,成为头部玩家。
不过很快,竞争者开始纷纷模仿。支持MOD和发展游戏分发代理这两招很好学,大家都开始这么干,而且掀起了价格战。对玩家那头,拼命打折;对入驻平台的游戏,Steam收30%的抽成,其他平台就敢收15%甚至更低。对于有爆款潜力的游戏,有些平台甚至愿意不抽成、倒贴钱帮游戏做宣传,通过爆款游戏先把玩家拉过来再说。
这种情况下,Steam又该怎么办,跟着打价格战吗?Steam认为,买到更便宜的游戏和更少的销售分成,固然是玩家和游戏开发商的诉求,但并不是他们的全部诉求,甚至不是核心诉求。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呢?
对此,互联网怪盗团的裴团长有个很精辟的总结:对玩家来说,核心诉求是解决“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的问题;对游戏开发商来说,核心诉求是降低研发、测试、运营、推广的难度。
针对这两方的核心诉求,Steam从2007年起开始一系列新动作。先来说针对玩家的部分。通过专业游戏测评、玩家打分等机制解决“玩什么”的问题;通过“游戏攻略板块”解决“怎么玩”的问题,如今Steam上有上百万份优质游戏攻略;通过创建游戏好友列表、率先推出游戏直播,解决“跟谁玩”的问题;通过游戏物品交易平台,让玩家们可以在平台上自由交易游戏道具,进一步加深玩家之间的互动;还推出创意工坊,玩家自己开发的MOD和游戏道具等可以挂在这里销售,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
再来看针对游戏开发商的部分。Steam平台设有专门的开发者工作坊(Steamworks),对游戏开发者进行全方位支持。比如,在研发环节,提供引擎服务和开发工具包,降低他们的开发难度;在测试环节,推出“抢先体验”功能,开发者可以向玩家同步展示研发中游戏的设计思路和当前测试版本,及时获得玩家的反馈并改进,降低开发者的测试成本;在发行环节,有专门的定价工具帮助开发者对全球不同区服灵活定价;在运营环节,对已上架的游戏提供运营服务,比如多人对战游戏的玩家匹配、反作弊系统、实时运营数据统计等等。
好,说到这儿,我们已经明白了,为什么Steam不怕价格战。事实上,很多玩家反馈,他们去别的游戏平台薅完羊毛,仍然会回返Steam来交流互动,这里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对平台而言,最大的护城河是,能够看到生态系统内各个参与者的核心诉求,并针对核心诉求为他们持续提供价值。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接近年底,各大品牌都在忙着推自家的周边产品,既可以回馈客户,又制造了话题热度。我最近看到财联社的一篇报道,就连券商都开始推周边产品。各大券商都有自己的吉祥物,财联社记者统计了20家券商的吉祥物,其中7家的吉祥物是牛,还有一家是海牛;两家的吉祥物是猫;其他的吉祥物有貔貅、章鱼、狮子、龙、麒麟、蜜蜂、猫头鹰、齐天大圣等等。当然了,没有一家券商的吉祥物是可爱的小熊。
各大券商围绕自家吉祥物,打造了系列表情包,推出日历、水杯、抱枕、公仔等文创周边,还有吉祥物手办盲盒等等。比如今年,中金财富、广发证券、海通证券都推出了自家吉祥物的手办盲盒。你看,连券商都开始卷盲盒了。
这年头,不开发个周边产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正经品牌。开发周边,最常见的思路就是像券商这样,围绕自己IP形象做文章,用各种周边产品来不断重现IP形象,强化用户的记忆点。如果一个IP形象不够吸引眼球,那么就来两个——这就是各种联名款周边,用两个IP组CP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除了这些常用套路,还有一类更有创意的周边。不是突出IP,而是结合自家主营业务的使用场景来做文章。比如去年海底捞做过几款口红。你知道,做口红周边的品牌很多,连故宫都做过。海底捞口红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结合火锅的使用场景:女生吃完东西,都会补点妆、涂涂口红。吃完海底捞,再涂一遍海底捞口红,是不是很应景?
乐事薯片最近也脑洞大开,推出一款洗手指机。它的外形像一个缩小版的滚筒洗衣机,与一部手机差不多高,里面有智能感应系统和酒精容器。当你吃完薯片,可以打开“洗衣机门”,把油乎乎的手指伸进去,系统感应到后就会喷出雾化酒精,给你的手指做清洁和消毒。这款洗手指机是充电使用的,可以随身携带,也可以放在办公桌上,吃完薯片之后洗一洗手指,就不会弄脏你的键盘了。
洗手指机一推出,薯片爱好者们就炸锅了。一派认为这东西太实用了,等不及了要试用;另一派认为,吃薯片的乐趣就在嘬手指,弄个洗手指机是多此一举。你看,双方就“如何正确地吃薯片”打成一团,不管谁赢,反正,乐事是赢了。
再比如,方便面品牌日清,在今年春天推出了一款周边,叫“桑拿房压泡面盖”。这是一个立体的泡面盖,造型是一个微缩版的“湿蒸桑拿房”,里面坐着两个正在蒸桑拿的大叔。当你把开水注入泡面杯后盖上它,水蒸气便通过“桑拿房”的地板缝隙飘上来,整个桑拿房雾气缭绕,“大叔们”蒸得大汗淋漓。等到蒸气变得稀薄了,能够清晰地看到“大叔”了,那就赶快把“桑拿房”拿走吃泡面,不然“大叔们”会着凉,面也会变凉。
你看,这个小周边不但跟吃泡面的场景紧密结合,还能解决用户不知道面有没有泡好的痛点,既实用又创意十足。
总结一下:从突出IP到结合场景,这是品牌开发周边产品的新思路。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脱不花请到了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组织行为学专家张晓萌教授,带着她的新书《韧性》,来得到直播间,一起聊聊如何用“韧性”来提高职场软技能。张晓萌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套“韧性飞轮”模型,还给出了很多实用的行动工具。比如,应对焦虑情绪,你可以用“焦虑拆弹表”这个工具,这张表我放在文稿里了。
当你感到很焦虑时,尝试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我担心会发生什么?
第二,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第三,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对我现阶段会有什么影响?
第四,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对我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第一个问题帮你思考,哪些未来发生的事情是不可预测的;第二个问题帮你思考,哪些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不可掌控的;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是在帮助你找回掌控感。
拆解焦虑,就是把不确定因素过滤掉,专注于我们可以把控的事。比如,你时刻担心自己被裁员,每天花大量时间去看相关的报道,只会给你更多不可掌控感。其实更可控的是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同时留意行业内的工作机会,做到未雨绸缪。
还有更多提升心理韧性的方法,今晚8点,脱不花会帮你向张晓萌教授请教。
同时,《韧性》电子书已经在得到独家首发了,电子书会员免费读。你也可以先去翻翻这本书,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直播间亲自提问。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