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Meta大裁员,元宇宙凉了?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选择两个话题,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META公司开启大规模裁员,二是网传字节跳动将取消房补。

今天的第一条,是彭天放老师带来的硬科技报告。

11月9号,META公司CEO扎克伯格宣布,将开启该公司史上最大规模裁员,将裁掉1.1万人,为当前公司总员工数的13%。目前META公司的业绩压力很大,根据上个月发布的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4%,净利润同比下滑52%,每股收益同比下滑49%。今年以来,META的股价已经跌去超过70%,回到了2015年的股价水平。

扎克伯格在致全体员工的信中,把当前的困境归因于竞争加剧和广告业务缩水,并且表示:公司将砍掉智能手表、智慧显示屏等多个项目,把资源集中在元宇宙等高优先级业务上。

不过,业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恰恰是扎克伯格对于元宇宙技术过于激进的投入,让投资者们失去了信心。从2019年起到现在,META公司负责元宇宙业务的部门——现实实验室(Reality Labs),已经累计亏损了将近2200亿元人民币。一些行业分析师认为,META公司对于元宇宙技术的投入,越来越像是个无底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账面上的回报。

其实,对于元宇宙技术的开发,不只是META公司遭遇了阻力。就在扎克伯格宣布裁员的同一天,海通国际的一位证券分析师(Jeff Pu)爆料说,苹果公司的AR眼镜项目遇到设计问题,预计上市时间被推迟到2025—2026年。而之前业内盛传,这款苹果AR眼镜可能在明年推出。

听到这里,我们难免会有些质疑:元宇宙技术到底靠不靠谱?怎么投入了这么多钱还是不见起色?

先不用急着失望。其实,像集成电路、互联网这种能够在过去20年里一直保持密集迭代、给社会带来指数型增长的技术,更像是一个例外,是这个宇宙的科技树给人类的一份惊喜。其实,纵观整个工程技术的大部分分支,投入10年、20年也不见账面回报的情况才是常态。比如最近,我看到一款比VR设备简单得多的产品——带传感器功能的智能隐形眼镜,它从原型产品走向应用落地的过程,就很有很代表性。

11月10号,来自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一款可以预防和治疗青光眼的智能隐形眼镜。这款产品的样子和佩戴方式,就跟普通的隐形眼镜差不多。不同的是,通过先进的微纳工艺,在眼镜上集成了柔性传感器、天线和芯片,可以对眼压进行全天24小时监测,还可以及时向眼睛释放微量药物,治疗眼部疾病。

这款隐形眼镜上的电极、天线都采用了黄金作为导电材料,整个眼镜看起来金光灿灿的,科技感十足。我感觉,佩戴上会比一般的美瞳还要好看。我在文稿区放了这款眼镜的示意图,你可以大致感受一下佩戴它的样子。

说到这儿,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种用传感器来监测眼压的隐形眼镜,第一枚原型产品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给你三个选项,请你凭借自己对技术的直觉猜一下。

A.5个月前 B.5年前 C.50年前

正确答案是C,50年前。最早的研究发表于1974年,是不是非常出乎意料?也就是说,对于用隐形眼镜来治疗青光眼的想法,研究人员持续探索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到现在还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回报。

我在文稿区依次放了从1974年最早的原型产品被制作出来,直到今天,这个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张研究图片。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以来,这款产品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结构没有显著变化,但一直在慢慢迭代。

比如,在2004年,瑞士的科学家把眼镜中的压力传感器改进成了环形,这种结构一直沿用到今天。2009年,瑞士的科学家给眼镜上装了无线供电功能。2013年,中国香港的科学家把压力传感器从电阻检测改为了电容检测。2017年,韩国的科学家给眼镜添加了检测葡萄糖的功能。在刚刚发表的这篇论文中,又进一步给眼镜添加了药物释放的功能。

可以看出,哪怕是监测眼压这样一个非常聚焦和明确的需求,在提出最早的创意想法之后,还有无数需要解决和优化的问题。更何况,在研究和试错的过程中,又有一系列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新问题冒出来。正因为如此,项技术从理念的提出到产生社会价值,需要经历的时间往往比我们猜测的要长得多。

就拿这款隐形眼镜来说,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积累后,最近几年开始有多家初创公司尝试把产品商业化,并且获得了融资。我们在第243期节目中聊过,当风险资本进场押注一项技术的时候,说明这项技术已经熬过了最开头那段风险极高而回报极低的创新早期阶段。越过了这个临界点,只需要再添一把火,创新回报收益就能指数级增长。我预计,再过五年左右,这款隐形眼镜就会真正开始产生商业价值。

再回到我们最开始聊的元宇宙技术。作为元宇宙接入口的头盔、眼镜等硬件产品,需要很多新型的传感、显示、计算器件。这些器件是当前手机的供应链无法满足的。也就是说,这些设备的开发难度,比起刚刚这种功能相对简单的隐形眼镜,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对于这些产品的真正落地,我们可以多一些耐心。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网传字节跳动将取消房补”的消息登上社区热搜榜,引发了大厂打工人的热议。消息称,字节跳动将进行员工福利改革,把原本每月1500元的租房补贴,替换成每月300元的交通补助。大家惊呼“大厂最后一个福利阵地失守”。

其实,去年这个时候就传过一阵,说字节要取消下午茶、房补等福利,后来官方出来辟谣说消息不实。现在网上又开始传这个消息,虽然不知真假,但是就从这股子风声鹤唳的劲头可以看出,取消福利这个话题绝对是戳中了大家的敏感神经。

还有今年8月份,腾讯内部发文称,为了降本增效,对部分外包员工取消食堂福利,已有夜宵券可以正常使用,但后续使用食堂需要收费。同时,食堂不再提供免费水果。这一系列操作,当时也引发了不小的议论。

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在经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砍掉部分员工福利来降本增效,无可厚非。不过,可以拿出来讨论的是,严格福利制度,真的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吗?很多时候,企业在降低“看得见”的福利成本的同时,往往会增加“看不见”的管理成本。

著名投资人卫哲举过一个例子。多年前,阿里针对加班员工有一项福利,可以在公司免费吃晚饭。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这个员工是真的需要加班,还是只想蹭一顿免费晚餐,吃完就在公司打游戏呢?这事儿,只有他的上级主管清楚。那么,员工想要吃加班晚餐,就得向上级主管提出申请:基于什么项目、什么理由加班。主管批准后给他撕一张晚餐券,他就可以拿着去吃饭。

你看,这个制度挺合理吧?但你发现没有,这个制度只是考虑了,怎么节省“非加班人员免费蹭晚餐”的显性成本,而没有考虑执行这个制度需要付出的隐性成本:加班员工需要额外花时间写申请,他们的主管需要额外花时间去审批。没有人去计算过,花掉的这些额外的时间是多大的成本。

后来阿里进行了改革:加班员工可以直接去食堂吃饭,不用写申请。同时,公司给大家讲明:“加班晚餐是给加班员工吃的,你不加班最好不要吃。不过,如果你今天确实觉得很累,回去不想做饭,想吃完以后再回去,也没关系。”

改革之后发现,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批非加班员工蹭晚饭的现象。新增的加班餐费其实没有多少,之前一年的加班餐费在1400万元左右,取消报批制以后,多了约100万,变成1500万元。相比来说,一年200多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有四五千人为了加班晚餐打申请,主管还要审批,这中间耗费的成本何止100万元。这个改革才是真正的“降本增效”。

事实上,流媒体巨头奈飞就发现了这个降本增效的秘密:不是严格规章制度,而是砍掉一切不必要的规章制度,从而节省下巨额的管理费用。比如,奈飞员工出差,能不能坐飞机商务舱,每晚的住宿标准是多少,请客户吃饭的招待费是多少,这些统统没有规定。它只是给员工一个指导原则,叫“奈飞利益至上”。

至于什么是“奈飞利益至上”,涉及的情况太复杂,没办法一一规定;即使规定清楚了,公司要进行管理监督的成本也太高,不划算,不如交给员工自己决定。比如员工出差,如果是大白天坐短途飞机,那他可以选择经济舱;如果是大晚上赶飞机,第二天还要做一个重要演讲,那他最好选择商务舱,保证在飞机上休息好,第二天才有充沛的精力来完成任务。有时候还会涉及更复杂的考虑因素,比如是不是与合作伙伴、客户同行,对方坐的是什么舱位,等等。公司与其费尽心思制定超级复杂的规章制度,不如把决定权交给员工,省下来的管理费会远远超过可能的浪费。

就像卫哲说的:组织效率下降的最大问题是,公司对员工没有基本信任。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高效。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明天0点,李松蔚老师的年度专栏《心理学通识》就要开始更新了。我听主编说,这是我们今年筹备时间最长的一个专栏,从4月启动到11月上新,精心打磨了近8个月。

主编告诉我,李松蔚老师的这门《心理学通识》,跟市面上讲心理学通识的课程很不一样。市面上的课程,一般是把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体系介绍一遍,让你对心理学的全貌有个了解。但是学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把理论用到生活中。

李松蔚老师的《心理学通识》,出发点是“让心理学真正帮到你”。课程中的每一讲,在介绍经典理论之外,都会用具体的例子教你怎么在生活中真正用上它。

比如说,有一个经典心理学理论,叫“建构主义”,指的是所有被认知的事物,都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建构的产物。这么晦涩的理论,怎么运用到生活中呢?

就以“拖延症”为例。我们习惯把拖延叫成“拖延症”,听起来是煞有介事的一种疾病。磨蹭的时候,我们会想,要是没有这个缺陷,我肯定会更优秀,那才是我正常的样子。于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自我否定和对抗上。结果,拖得更厉害了。因为我们逃避的不再是那件事情,而是“我有问题”的想法。

其实,“拖延是一种病”只是一种主观建构,并不是客观事实。我们可以换一种建构,比如“拖延就是一种时间管理策略”。如果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做一件事,就会无止境地细致,最后只做了这一件事。而如果先做其他任务,到最后一刻再来做这个任务,我们一定会用效率最高、最省事的方式完成它,质量未必低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明智的工作节奏吗?

你看,换一种建构,就是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你就不需要一直陷入自己跟自己打架的痛苦之中。人生辽阔,你还有更多的可能。

欢迎你加入这门课,跟着李松蔚老师,用心理学让生活变得更好。报名链接我给你放在文稿里了。另外,今天、明天、后天,连续三天的晚上8点,李松蔚老师会带来三场开学直播,主题是“道理都懂,如何过好这一生”,现在就去预约直播吧。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李松蔚老师直播链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