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优秀球员怎样打比赛?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选择两个话题,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2022卡塔尔世界杯开赛,二是联合国发布《2022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今天0点,2022卡塔尔世界杯正式打响,球迷们四年一度的狂欢节终于到来,又要开始一段熬夜看球的日子了。为了能够“假装专业”地看球,我特意在开赛前去刷了一本书,叫《足球智商》。这本书是一位美国大学足球队教练写给他的球员的书,目的是教球员怎样提高比赛技巧。对我这样的外行人来说,很有启发。

作者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你觉得,足球运动员身体的哪个部位最重要?相信大部分人会回答:脚。很可惜,这个答案是错的。作者说,一名足球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部位是眼睛。甚至可以说,足球运动员是在用眼睛打比赛,而不是用脚。

算一笔账就知道:一场90分钟的比赛,大部分球员只有两三分钟的控球时间,也就是说,在比赛95%的时间里,你是根本碰不到球的。这部分时间干吗呢?用眼睛不停搜集球场上的信息,判断场上形势。

据说,一些优秀球员具有“读懂比赛”的能力。他们总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他们有神秘的“第六感”,而是他们知道该重点看哪儿。比如,一些明显的视觉提示。

教练会要求球员,如果场上出现了XX信号,那就去执行相应的动作。比如,如果中场球员在传球前把球停得离身体比较远,并且看着球场的远处——这是一个视觉提示,意味着他很可能会送出一记长传,那么这时候,对方的防守球员就应该后撤。这个好理解。

再说一个比较隐蔽的。比如,刚才是我方中场球员开出的长传球,而对方后卫已经抢占了最佳位置,准备头球抢点。你作为中锋,只能在对方后卫的低位处准备争抢第二点。球传出后,如果对方后卫连续后退超过四步——注意,这又是一个视觉提示,按照经验,球很可能会落在他的身后,这时候,你应该马上跑到后卫身后去抢第一落点。

另外,对方人员的眼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提示。有些球员在控球之后,传球意图非常明显,他们会直接盯着目标球员,你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就能找到这个人。有些球员的目光稍微隐秘一些,不会直接盯着某个人,但他们在传球之前的最后一眼,往往会看向自己打算传球的方向。还有,很多主罚点球的球员,他们在接近球之前最后注视的地方,就是他们准备射门的位置。有经验的守门员会盯住主罚球员的眼睛,而忽略他肢体上的假动作。

你看,只要眼睛能敏锐捕捉到这些视觉提示,你当然也就能“读懂比赛”。善于观察,是优秀球员的基本特征之一。

优秀球员的基本特征之二,是善于预判。前面说了,球员在场上95%的时间是无球跑动。但是,在这段时间内,你必须为随时可能出现的控球做准备。普通球员,通常是在实际接到球之后,才开始决定怎么做。优秀球员会在无球状态下,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如果球往我的方向传,我该做什么?第二,接到球之后,接下来我该干什么?第三,如果我把球回传给了队友,接下来我又该干什么?第四,此时此刻,我身后的情况是怎样的?……

也就是说,优秀球员在每次接到传球之前,都对当时的形势有清晰判断,有优先行动计划A,以及形势如果突然转变而采取的替补行动计划B。比如,射门之后的补射。普通球员是要等球被扑出或者从门柱反弹回来之后,再发起补射;而优秀球员会在队友出脚射门的同时就冲向球门,他们总是假定有反弹球,并且率先卡住补射的最佳位置。总之,提前判断形势,并且永远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反过来,抑制对手的最好方法就出其不意,不给对方预判的机会。在一场比赛当中,算上各种界外球、角球、任意球,可以有高达60次的发球机会。通常,当裁判吹响哨子的那一刻,很多球员还处于注意力分散的状态,比如还在向裁判表示不满,或者还在排布阵型之类。这时候,进攻方如果能抓住机会、快速发球,就能出奇制胜。

优秀球员的基本特征之三,是善于换位思考。

这一点,在传球上特别明显。书里说,传球的基本原则是,触球次数越少越好。因为触球次数越少,传球速度越快,你带球奔跑的速度绝对赶不上让球自己移动。能一次触球完成任务,就不要两次触球;能两次触球完成任务,就不要三次触球。

那么,传球时怎样才能完成漂亮的“一脚出球”呢?不是靠控球球员的惊人脚法,而是他的接应队友有没有创造出至少一条可行的传球路线。如果控球球员和接应球员之间的每条线路都有障碍,这就是“不可能的传球”,控球球员个人脚法再好也做不到“一脚出球”。

这个时候,需要接应球员有换位思考能力,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如果我想完成一脚出球式传球,我会希望我的队友出现在哪里?”有了答案之后,主动跑位,用跑位向控球球员传递你的信号。

优秀的球员,还会进一步评估控球球员当时的压力。如果控球人员中场拿球,他没有被对方防守人员压制,那么他就有机会调整身体平衡,送出一记长传球,这时候你应该首先考虑能否插到对方防线后接球;如果控球球员遭到逼抢,不得不进行短距离传球,那么他可能需要你回撤接球。

反过来,控球人员也要具备换位思考能力:如果我是接应球员,我希望怎样接球?这样答案就很明显了:可以传出地面球就不要传反弹球;能传到队友脚下就不要传到他的肚子上;如果他擅长用左脚就不要把球传向他的右脚;如果他旁边有对方的防守球员,把球传到远离防守球员的那一端;如果一位边锋刚刚爆发式跑动了一波,就不要把球传到他前面20米的地方,让他跑过去拿球组织下一次进攻,这时他可能真的跑不动了。

你看,观察能力、预判能力、换位思考能力,优秀球员和各行各业高手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刘润老师总结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在这里套用过来:工作底层逻辑+球场环境变量=足球方法论。

就像刘润老师说的,掌握底层逻辑,是为了看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就能够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11月2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2022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这个报告是粮农组织的主要出版物,每年发布一期,评估当年农业和粮食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的主题是,“运用农业自动化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主要探讨的是在耕地有限的当下,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怎样解决农业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电子标签、自动拖拉机、除草机器人,一直到今天的精密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技术,高科技不断推动着精准农业的发展。

像报告中提到的智能种植、AI养殖、无人机施肥这样的案例,我们已经聊了不少。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既浪漫又传统的农业领域——养蜂。你知道,传统的蜜蜂饲养方法是“活框养殖技术”,典型场景是,一位戴着斗笠和面罩的蜂农,带着十几个大蜂箱四处迁徙,辗转各地采集花粉。蜂农怎样获得高科技加持呢?

比如采粉环节,可以用数字化技术,优化路线。

去年的跨年演讲中,罗胖就讲了这样一个案例。过去,采粉路线的选择,非常依赖蜂农的个人经验。但有时这种个人经验会失灵,比如一场寒潮让路线上某个地点的花期推迟了,蜜蜂就采不到粉,蜂蜜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怎么办呢?成都有一家蜂蜜企业就在尝试用数字化解决这个问题。这家公司叫“追花族”,采蜜嘛,就是追着花走。他们开发了一份全国花田热力图,开放给蜂农使用。热力图上,哪个月全国各地哪种花开了,哪片花田上已经有蜂农在了,一目了然。蜂农规划起路线也就简单了,花多的地方尽量去,人多的地方尽量不去,这样,蜂农的生产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再比如,酿蜜环节,可以用AI监测技术,实现远程精细化控制。

传统上,养蜂需要蜂农每天守着蜂箱,手动查看蜜蜂的生长和酿蜜情况。现在,加装了精密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智能蜂箱”正在登场。今年3月,北京农学院在房山建了一个智慧蜂场。这儿的智能蜂箱能监测各种环境信息和蜜蜂的所有活动数据,比如蜂箱每天的进出量,每天蜂蜜的重量变化等等。这样能减少50%的人工劳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对蜜蜂活动的干扰,提高蜂蜜的酿造效率。不到半年时间,这个养蜂场的蜂群数量增加了40%。过去一个蜂群每月采不到一斤蜜,现在能采两斤多,翻了一番。

再比如,对蜜蜂的饲养,有人专门开发强化蜜蜂个体的技术。

阿根廷的一家科技公司,名叫Beeflow,给蜜蜂开发了一种“超级食物”,目的是增强蜜蜂的免疫力。喂食超级食物后,蜜蜂在低温环境中的飞行能力提升了7倍,死亡率也降低了70%。

这家公司还尝试用超级食物打造为特定作物授粉的超级蜜蜂。比如蓝莓这样花蜜少的植物是很难吸引蜜蜂的,这家公司就会在食物配方中加入蓝莓气味的化学分子。喂食后蜜蜂会记住这种气味,并且寻找相似的味道。这样,蜜蜂就会顺利地为指定的作物授粉。在试验中,经过超级蜜蜂授粉的蓝莓比传统的蓝莓大50%。去年,Beeflow收获了830万美元的A轮融资,正在推动商业化落地。未来,如果这种超级蜜蜂技术能推广,还能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我们都说养蜂是一项“甜蜜的事业”,其实,蜜蜂不仅产出蜂蜜,它还在为养活全球90%人口的农作物授粉。用科技加持养蜂,也是在用科技推动人类粮食供应的未来。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有同学向脱不花请教,想和领导有事没事多聊聊,增进下感情,却找不到话题。我能跟领导聊些什么呢?

脱不花分享了一个沟通公式:反馈成长+上个请教。

反馈成长,是指向领导汇报他的帮助给你带来的成长。这会给领导带来莫大的成就感,也会让他感受到你是记恩情的人。

你可以跟领导聊聊在具体的事情上,他是怎么帮到你的。你可以说,“最近有好几次想不清楚事情,都是回想当初您对我的指点,我才慢慢找到方法。比如说有这么一件事,因为你当初跟我说过什么什么,所以我是如何如何解决的。”

你也可以跟领导聊聊你的成长心得。你可以说,“经过您的指点,我感觉最近成长挺多的,想给您汇报一下我的思考和感悟。”

聊完了成长,紧接着,你可以上个请教。也就是抛个问题,请求领导指点。这会进一步勾起他的沟通兴致。

你可以这样说,“最近我遇到一个问题,怎么都想不通,还得请您来给我指点指点。”或者,“未来一年,咱们部门任务很重。您觉得我还能为团队做些什么?请您再给我提提要求。”

请注意,既然是请教,咱就别说虚的,越具体越好。这样你回头才好带着成果,再来向领导反馈成长。一来二去,沟通频率上去了,关系自然也就更坚固了。

在脱不花的《6天沟通实战特训营》中,还有很多拿来就用的沟通技巧,帮你解决职场上的高频难题。花9.9元就能报名,一周时间就能学完,还能获赠30节职场微课文稿。欢迎你在首页搜索“沟通”报名。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6天沟通实战特训营》报名链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