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有一件大事要向你汇报:《得到头条》第一季即将完更。
第一季从2021年6月21日开播,到现在持续更新了一年半时间,共播出了390期节目。第一季即将在本周三,也就是12月14日完更。
我知道,你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第二季什么时候开更?别担心,咱们不会断粮,《得到头条》第二季将在本周四,也就是12月15日正式上线,无缝衔接。到时候,栏目会有一个全新升级改版,把对你的知识服务再上一个台阶。至于怎么改,我们先保密,到周四上线那天再向你详细汇报。
咱们先按捺住对第二季的好奇,从今天起到周三的连续三天,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对第一季节目内容做一个简单的盘点。三天盘点,可以分别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创新、成长、变革。今天我们就先来说第一个关键词,创新。
在过去的390期节目中,我们聊了很多企业的创新案例。这些企业分属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历史机遇、不同的组织禀赋、不同的创新路径,乍看上去没什么规律可言。创新真的无迹可寻吗?其实,如果进一步梳理,你会发现,大的创新机会点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从供给侧来看,创新机会点在于新技术浪潮的出现,比如新能源、数字化;
第二,从需求侧来看,创新机会点在于新市场、新需求的出现,比如新消费、国产替代、海外市场;
第三,从供给与需求的连接来看,创新机会点在于新渠道、新供应链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先来说第一点,供给侧的创新机会点。
历史上,每次新技术浪潮的出现,都会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创新沃土。当下最大的技术浪潮之一,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这是我们在节目中反复谈到的一个主题。它的颠覆性意义在于,这是人类工业体系的一次整体移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了几百年的“工业树”,要从传统能源的土壤中连根拔起,整体移植到新能源的土壤中。
比如,作为人类工业文明代表的汽车工业体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聊到,在这个赛道里,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率先发力,而吉利、广汽、东风、长安等传统车企正在奋力追赶,对造车新势力形成合围之势。
我们还聊到,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皇冠”的航空工业,也正在探索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路径,比如用“地沟油”来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油。试想,如果飞机也像汽车这样实现了“电动化”,那么,我们自主研发大飞机的一个最大难关——航空发动机,也就不是问题了。
此外,还有一些公众不太关注的传统行业,也在新能源与碳中和的浪潮下发生巨变。比如我们聊过的水泥产业,这是碳排放的大户。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大众印象当中没什么技术含量、一成不变的夕阳产业,在碳中和的压力倒逼之下,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技术创新方向,出现了多种产业升级的路径。
所以我们说,碳中和的本质是产业升级。未来所有产业,都值得用新能源与碳中和的思路重做一遍。
当下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浪潮,是数字化。如果说新能源与碳中和主要是影响工业领域,那么数字化则是影响所有行业。在第一季中,我们谈到阿里如何用数字化改变农业,便利蜂如何用数字化改变便利店行业,万科的“万物云”如何用数字化改变物管行业,瑞尔口腔如何用数字化改变医疗行业,世纪开元如何用数字化改变印刷店行业,多抓鱼如何用数字化改变二手服装回收行业,龙门石窟如何用数字化改变文物保护与游客体验,等等。
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未来所有行业,都值得用数字化思路重做一遍。
吴军老师在《全球科技通史》这本书中指出,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都是围绕“能量”和“信息”这两条主线展开的。当下,我们在“能量”这条主线上向新能源转型,在“信息”这条主线上向数字化转型。新能源与数字化,是从供给侧来看,这个时代最大的创新机会点。
下面我们接着来说第二点:从需求侧来看,有哪些新市场、新需求出现?
从国内市场来看,最大的创新机会点毫无疑问是新消费的崛起。我们在第一季中聊了很多老品牌借助新消费浪潮“焕然一新”的故事,比如传统补品东阿阿胶的年轻化转型,老牌羽绒服波司登的时尚化转型,老牌羽绒服鸭鸭变身成为“羽绒服界的优衣库”,老牌美妆国货林清轩凭借大单品策略成功高端化,老牌地方饮料大窑汽水靠“代酒场景”快速扩张,等等。
我们还聊到,很多历史悠久的消费品赛道,在新消费的大潮下,不断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品牌。比如,坚果炒货赛道,从第一代代表品牌洽洽,到第二代代表品牌三只松鼠,到第三代代表品牌薛记炒货,不断有新品牌、新打法涌现。再比如,传统的茶叶赛道,跑出了针对高端商务场景的小罐茶,跑出了针对时尚女性养颜需求的“胶囊茶语”,还跑出了针对年轻人社交需求的线下连锁茶馆Tea’ Stone,等等。
我们可以套用那句话:所有消费品赛道,都值得用新消费的思路重做一遍。
在非消费品赛道,最大的创新机会点来自国产替代。长期以来,国内一些关键上游行业被国外巨头垄断,在品牌、专利技术、平台、数据、行业标准等多重封锁之下,国内企业很难突围。而现在,在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下,国外巨头不可能覆盖全部市场需求,新的市场增量打开,不断有资本涌入这些赛道,这是国内企业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
我们在第一季中聊到,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打破了国际巨头因美纳的垄断;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自主创新,打破了国际巨头达芬奇的垄断;金风科技等国内风电企业的崛起,打破了国际巨头维斯塔斯的垄断;达梦等国产数据库不断涌现,正处于由“多”变“强”的关键转折点上;国产浏览器抓住移动互联网机会赶超国际巨头;国产工业软件抓住SaaS化机会弯道超车,等等。
也许可以说,所有被国外巨头盘踞的行业,都值得用国产替代的思路重做一遍。
说完了国内,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海外。我们在节目中反复提到的一个主题——中国企业“出海”。过去,中国企业的主要关注点是在国内,而现在,海外市场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巨大增量。我们聊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扎堆到新加坡布局;中国的先进制造企业集体奔赴匈牙利建厂;中国的新能源车企纷纷抢滩挪威,把这儿作为进入欧洲市场的第一站;还有Shein、拼多多旗下的Temu等海外电商平台涌现,挑战亚马逊的全球电商地位,等等。
注意,出海不是把国内的产品简单复制到海外,而是针对海外市场的特点来做产品研发。我们聊到,针对欧美中产阶级家庭的“后院文化”,安克创新推出了可以超长待机半年的摄像头,犀牛重工研发了微型挖掘机,国内机器人企业开发了智能割草机器人。还有,国内美妆品牌滋色通过“本地化”策略打入日本市场,游戏《原神》针对海外玩家做系列营销动作,阅文集团根据东南亚和欧美读者的不同特点,把中国网络文学输出海外,等等。
也许可以说,所有国内商业的成熟打法,都值得在海外市场重做一遍。
好,说完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创新机会,我们再来说第三点,从供给与需求的连接来看,有哪些新渠道、新供应链和新商业模式出现,带来新的创新机会点?
新渠道,以我们聊过的虎邦辣酱为例。虎邦作为一个新品牌,想在线下渠道和老干妈拼性价比,打不过;想在线上渠道靠互联网营销拉爆,也没成功。最终,虎邦是搭上了外卖平台崛起的东风,通过一个新渠道——外卖餐饮店,推出小包装佐餐辣酱作为外卖“凑单神器”,快速扩张,成为“网红第一辣酱”。这是新渠道带来的创新机会点。
新供应链,以我们聊过的国产积木为例。乐高积木的加工精度很高,误差不超过0.001mm,它本质上是一种精密制造。这种精密制造技术中国不是没有,而是太贵,开一个模要几十上百万元,国内小玩具商负担不起。直到后来,国内出现了从事高精度制造的积木代工厂——高德斯,问题得以解决。高德斯对于国内积木产业,就好像台积电对于芯片产业,可以让上游厂商专注于产品设计研发,而它负责提高制造精度、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一来,小品牌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积木,中国积木品牌乘风而起。这就是新供应链带来的创新机会。
新的商业模式,以我们聊过的房地产行业为例。在房地产下行周期,地产龙头纷纷从重资产模式转向轻资产模式,比如万达集团从自建购物中心转向“托管”购物中心,万科从自建商品房转向“代建”商品房。这时候,小房产商可以积极加入这场由地产龙头主导的商业模式变革,借力打力,重新定位自己在产业链条上的最佳生态位。这是新商业模式带来的创新机会点。
就像蔡钰老师说的,为什么要关注行业龙头、产业链链主的想法?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想法可以决定资源的走向。跟随巨头,朝着资源聚集的方向走,你就不会错过重要的事情。
总之,不管是新渠道、新供应链还是新商业模式,它们的本质是用新的资源组织方式,把供需两端连接起来,这是企业能够抓住的重要创新机会点。
正如我们说过的:“在历史的每一个转角处,都藏着后来者弯道超车的机会。”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今天,新一季《全球智库报告解读》正式上线,与上一季的课程在时间上无缝衔接。徐弃郁老师会继续为你跟进全球近100家智库的最新报告,为你分析2023年世界发生的变化。
你可能觉得,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顾不过来,为什么要去关心世界大事呢?徐弃郁老师说了一个词,叫态势感知。态是状态的态,说的是事情的表象;势是局势的势,说的是表象背后的形成机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某种局限当中,这种局限设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如果我们想增加人生的可能性,想做更大的事情,那就必须实现格局和视野的自我扩张。这就是《全球智库报告解读》能带给你的价值。
未来一年,徐弃郁老师会每周更新一期音频,和你同步这一周全球发生的大事;每月更新一期视频,深入分析本月发生的一件大事,看透它预示的新趋势和带来的新变化。强烈推荐你跟住。
还有一件事要向你汇报:罗胖每天清晨的音频栏目“罗胖60秒”就要满10年了。在10年期满之际,我们把节目精华结集成书,书名叫《启发》。这本书既是一个10年纪念,也是一本“启发词典”,每当你思路受阻,就可以来随便翻翻。说不定偶遇的一个词条,就能给你打开思路。
今天是双十二活动最后一天,课程和图书各自每满300减40,徐弃郁老师的报告和罗胖的新书也参与。推荐你趁优惠拿下。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