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欢迎来到《得到头条》第二季。我是李南南。感谢徐玲老师昨天的引荐。昨天徐玲老师交代了两句话。在正式接棒之前,我也想先向徐玲老师回两句话。
第一句是,辛苦了。截止到今天,我的同事徐玲已经在《得到头条》为咱们的用户提供了将近400天的知识服务。按照每天3000字算,加起来一共是120万字。假如换算成书,相当于一年写了十本书。最终,这些工作,都变成了咱们每天看到的《得到头条》。
就冲着这份积累,我想对徐玲老师说的第二句话是,请放心。从今天起,我将在这里,继续为咱们的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在这里,也郑重地向咱们的用户,做一次简短的交接汇报。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将在这里,为你提供什么样的知识服务?这得从我之前的工作经历说起。
在接手《得到头条》之前,我已经在《得到听书》这个产品里,为咱们的用户提供过五年的知识服务。同时,我还在得到做过一门关于表达的课程,叫《怎样升级你的说服力》。再者,我还是得到高研院的打磨教练。也就是给高研院的同学,提供演讲打磨服务,帮助他们把个人经验,打磨成一场知识演讲。再往前说的话,我还做过纪录片导演,做过编剧,做过电视节目编导。你可能觉得这些工作看起来很杂,但其实,所有的工作,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完成信息的转述。
吴军老师曾经说过,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两条主线,能量和信息。我想借用一下这个模型。其实,世界上的工作,也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做能量的转化,比如造汽车,是把燃油或者电能转化成动能。再比如,做餐饮,是把自然界的能量,转化成我们日常身体消耗的能量。而第二种工作,就是做信息的转化。比如做电视新闻,是把新鲜事通过电视手段转述给你。再比如做销售,是把产品的信息,转化成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再比如做教育,是把前人的经验,转化成学生的成长收获。
而我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第二种,信息的转化。把我认为高质量、有价值、值得被了解的信息,用更有趣、更有效、交付程度更高的方式,转述给用户。比如,在《得到听书》,是把书里的价值,转述给你。而做关于表达的课程,以及在高研院当打磨教练,其实本质也一样,只不过不是直接为你做信息转述,而是帮你掌握这套转述的技巧。
因此,在这里,我向各位用户保证,我有信心,在《得到头条》,为你选好高质量的信息,做好高质量的转述。
好,承诺摆在这。怎么实现?接下来,汇报一下我的计划。我将采取两种方式。这也是我在《得到头条》,始终秉持的两个视角。第一,是关心底层逻辑。第二,是关心叙事逻辑。
首先,底层逻辑。这不用多说,咱们得到用户心里都有一个默契,就是我们是一群不甘于看到表层信息的人。我们关心一件事背后的底层逻辑。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通过读书、通过调研、通过走访高人,去搞懂新鲜事背后的底层逻辑。它能带给你思考很多问题的新角度。
比如,就拿今年双十一来说。现在看它肯定不算什么新闻了。但是,有一个讨论,现在还没有停。那就是未来双十一到底还行不行了?它有一天会不会消失?毕竟,今年的数据在那摆着呢。其实,要搞懂这个问题,光看数据哪够。我们得知道,双十一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能查到很多解释。我觉得其中最精彩的解释,来自刘润老师。
根据刘润老师的说法,双十一的底层逻辑,是把稀缺性,变成钱。什么意思?咱们先从这个行业的特点说起。这个世界所有的平台型生意,不外乎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叫拍卖会模式。它的特点是,卖家稀缺。比如,一幅名家真迹。再比如,一件独一无二的古董。除了这里,再没第二家。因此,拍卖会的逻辑,就是服务于稀缺方,也就是卖家。替他把买家都聚到一起。然后通过拍卖来抬高价格,把这个稀缺性变成钱。这就是平台型生意的第一种模式,拍卖会模式。它的前提是,卖家稀缺。
而平台型生意的第二种模式,你肯定熟,这就是双十一模式。它的特点是,买家稀缺。比如,你是一个卖电饭锅的。但一个人几年也未必买一个电饭锅,你看,买家稀缺吧。而平台做的,就是把空间上稀缺的买家,集中起来。而双十一呢,就是让已经在空间上聚集起来的买家,在时间上进一步集中。让所有的稀缺性,在这一刻集中变成购买力,变成钱。
而今年双十一销量下降,原因之一,是很多商家,自己已经有了集中买家的能力。他们做起了自己的渠道,有自己的社群。他们已经提前把这个购买力释放掉了。从这个角度看,不管双十一未来怎样,双十一背后这套,把稀缺性变成钱的商业逻辑,它永远不会消失。以后再跟人聊起双十一,你就可以跟他说,双十一什么样不重要,让你自己变得稀缺才重要。
你看,刘润老师这个角度是不是很有启发。而我要做的,就是替你尽可能多地找到这样的牛人视角。这个视角可能来自一个人、一本书、一篇新研究,用这些视角,来构建你的多元思维模型。
前面说了,除了底层逻辑,咱们还关心叙事逻辑。接下来,咱们索性再顺着双十一这个话题,再看看它背后的叙事逻辑。
前面说过,我的工作经历里,有一大部分,是研究怎么讲故事。你可能会觉得,讲故事这件事,只跟编剧、跟写作有关。但事实上,假如深入观察,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事情,它都包含着一层叙事逻辑。
比如咱们今天说的双十一,其实就是所有的平台跟商家,一起向你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在不好的日子里,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这么说?你仔细想想,双十一是怎么来的?最早是光棍节啊。据说最早是某个大学宿舍传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来的,这个机会是被商家抓得死死的。你看,都光棍节,都一个人了,你还不对自己好一点?而且你注意,所谓双十一,它抓的不是一个婚恋状态,而是一个情绪状态。就算不是单身,你在情感上,也会觉得,我都这么辛苦了,应该对自己好一点。你也会认同这个感觉。
其实,这套叙事方法,并不是一个新发明。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人就搞出了黑色星期五,就相当于咱们的双十一。据说当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提振经济,刺激消费,就把从十一月底的感恩节开始,一直到十二月底的圣诞节这一个月,搞成了购物节。它开始于感恩节的第二天,而感恩节是星期四,因此购物节就是从星期五开始。为什么叫黑色星期五?有人说是因为这天天不亮,大家就起来排队买东西。因为天黑,所以叫黑色星期五。还有人说,是因为过去没网络的时候,大家上街抢购,警察们维护秩序忙得焦头烂额,就有个警察随口说了一句,这真是个黑色的星期五,后来就流传开了。
但是,不管哪个说法是真的,咱得知道,黑色星期五,本来可不是什么好词儿。一般是星期五出事了,比如股票大跌,大家才会这么叫。再往前捯,黑色星期五出自一个宗教典故,指的是犹大出卖耶稣的这一天。
而商家之所以要沿用这个叫法,不外乎是想向你传达一个感受。在不好的日子里,对自己好一点。怎么个好法?买啊。
你看,这就是双十一中的叙事逻辑。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商业现象。但事实上,所有成功的商业,它都是在坚定不移地向这个世界讲一个好故事。
比如钻石,这个故事我们都熟。最开始钻石卖不出去,因为大家不需要啊。钻石商人就想,怎么让人觉得自己需要这个东西呢?有了,钻石不是特别结实,特别耐放吗?干脆讲个故事,把钻石比作爱情。钻石跟爱情一样,恒久远,永流传啊。于是,它成了结婚必备,就有了你现在看到的钻石生意。
你可能会问,看别人的故事,对我有什么用?总不能只是看个热闹吧?当然不是。有一本书叫《观察的艺术》,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他说,窗户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我们唯一能对它做的,就只有观察。然后,我们在一个个浮光掠影的片段中,构建起自己的人生叙事。
没错,观察别的人的叙事,最终是为了构建我们自己的人生叙事。你积累的素材越多,你人生叙事的可能性就越多。
而这就是我始终要秉承的第二个视角,叙事逻辑。叙事逻辑,再加上前面说的,底层逻辑。这两条线索,将贯穿整个《得到头条》。借用卡尼曼的观点,叙事逻辑针对的是大脑里的系统一,底层逻辑针对的是大脑里的系统二。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所有事,都跳不出这两套逻辑。从今天开始,我将顺着这两条线索,和你一起,探索很多有意思、有价值、有启发的话题。
好,今天初次见面,咱们先说到这。我是李南南。《得到头条》,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