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怎样用终局思维做产品?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临近年底,又到了做复盘的时候。很多公司都在这个时间点发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样的报道有很多都挺值得一看。一来,是里面干货很多。二来,我们自己年底复盘,没准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今天,头条团队从这些报道中,选取了两篇比较有启发的,跟你聊聊。

第一篇,来自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第二篇,来自vivo手机。

先来看第一篇。最近,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接受了《晚点LatePost》的专访。整个专访中,谈到了很多关于理想汽车的关键问题。

比如,关于产品定位,李想表示,未来的产品定位,依然是以家庭用户为中心。即使要进军20万到3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那些针对家庭用户体验的部分,比如四块屏幕、大六座、导航辅助驾驶依然是标配。

再比如,关于市场预期,李想说,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最终的格局,是很多企业并存。但是,他并不这么看。他觉得汽车行业最后会变得像手机一样,4到5家公司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在这个预期下,理想的打法将不同于蔚来和小鹏。蔚来是稳健保守的出牌方式,不抱太高预期但确保稳定性。而小鹏是跳跃式的出牌方式,每一款车占领一个全新的市场。而理想的打法是,只押爆品。这个产品只要做了,就必须对这个定位里的其他产品,形成碾压式的优势。

像这些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专业洞察,这次专访里还有很多。而我想重点跟你说的是,在这场专访里的几个,对其他行业的人也很有启发的观点。

第一,是怎么用终局思维做产品?这两年,终局思维这个词很热。正所谓,不见登天路,不迈第一步。一件事开始做之前,就要想好它做成之后的样子。但问题是,在终局这个大概念下,有很多因素,比如,十年后的技术、十年后的用户、十年后的市场,哪一个才是优先考虑对象?

李想认为,在这么多因素里,规模很重要。也就是,在开始做之前,你就要先想好,要做到多大的规模。这个建议,最早来自美团的王兴和王慧文。应该先讨论规模,其次才是看技术的变化,以及需求的变化、商业的变化、竞争的变化。

就像著名的复杂科学家杰佛里·韦斯特说的,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归根结底,都体现为规模的变化。比如,生命的成长,本质上是细胞变多。再比如,公司的成长,本质上是用户变多。

对理想汽车来说,一旦切换到规模视角,很多问题就有了答案。

首先,要不要平台化?要不要提前布局供应链?答案是,一定要。就像苹果、华为一样,最后交付的每款产品都不是单独研发的,而是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上做交叉,就像拼积木一样。因为只有平台化,你的产能问题才能解决。王兴曾经给李想算过一笔账,假如扩大生产规模,损失无非是因为提前建工厂浪费一两个亿。但假如市场增长,供给没跟上,损失的就是几十亿几百亿。

其次,是在这个平台化的前提下,你要知道哪些一定要自研。比如,对理想汽车来说,电池和面板都属于越通用,效率越高,成本越低。因此不碰这些。而智能传感器,虽然有稳定的供应链,但自己做能降低成本,因此会灵活看。而能给产品带来差异化的部分,比如超大屏的HUD、空气悬架,还有一些核心芯片,这部分就必须得自研。

这是我从这次访谈中读到的第一个重点,怎么用终局视角做产品。第二个重点是,怎么避免两万人陷阱?

一直以来,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都流传着一个两万人陷阱。一旦超过两万人,就可能出问题。比如,2001年,华为首次突破两万人时,任正非就写过一篇文章叫《华为的冬天》,里面严厉批评了当时的问题。再比如,2009年,阿里巴巴总人数突破两万人。也正是那一年,阿里的创始人团队集体辞职,重新竞聘上岗。总之,两万人在很多公司看来,意味着一个质变,你的组织管理方式,需要一次升级。

对理想来说,组织升级的重点,是建立矩阵型组织。它的具体定义,刘润老师、宁向东老师都专门讲过,你可以去站内搜索查看。我想请你注意的是它的核心。矩阵型组织的核心,是多目标互锁。首先,公司大了,你会发现它变成了一个多目标系统。比如,创新部门做了一款新产品,但对于销售部门来说,卖老产品,市场成熟,认可度高,更赚钱。你看,创新部门和销售部门,虽然身处同一个公司,但它们的目标却不一样。而矩阵型组织的本质,就是要让这些目标互锁在一起。

比如,销售部门的人,在接受销售部负责人考核的同时,也接受创新部门的考核。而在考核指标上,创新部门可以增加权重,比如卖出一个新产品,业绩按照十个老产品算。这么一来,很多部门,都既有纵向的考核指标,也有横向的考核指标。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看起来就像一个纵横交叉的矩阵。这么做的好处是,组织内的每一个目标都被顾及到,整个组织没有明显的短板。

借用王慧文的话说,特色球队打联赛可以。但在世界杯踢到决赛,是不可能出现特色球队的,你必须各项都很强。

这是我从这次访谈中选取的第二个重点,怎么避免两万人陷阱,答案是,通过建设矩阵型组织,完成目标互锁。第三个重点是,怎么持续培养人才?

理想汽车今年55%的新人来自校招,因此,建设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重要。他们要求员工练好三个基本功。

第一,是做好语文题。也就是,你要学会和他人沟通。要把沟通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来做。当年,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李想就列了个名单,上面有几家可能对他们感兴趣的公司。他还把理想对他们的价值是什么,手画了一张A4纸,带在身上。他就拿着这张A4纸,去一个一个沟通。结果就是在这一轮沟通中,获得了王兴的投资。

第二,是做好数学题。也就是,通过建立一个理性、可衡量的数字化系统来保证成长。理想有一个公式,产品价值=产品力×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其中产品力有超过一百项定义,而且所有感性的、理性的因素都可以被量化评估。必须做到这种程度,才能把产品推下去。

第三,你可能有点意外,是做好哲学题。所谓哲学题,就是通过不停问为什么,来确定正确方向。而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必须秉承两个原则。这是李想从罗素的智慧里读到的,也是李想对哲学的底层认知。那就是,必须实事求是,理性寻求真相。必须包容协作,这个世界才会良性运转。

最后,做个信息补充。假如说哪个哲学家比较适合给今天的创业者当导师,罗素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什么?在《罗素传》里,罗素曾经说过,有三种激情,支配了他的一生。第一,是对爱情的执着。第二,是对知识的执着。第三,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你看,这跟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产品要爱自己的用户,要打造学习型组织,要以用户痛点为中心做产品,是不是非常像?

再来看第二条。

最近,36氪发布了一篇文章《vivo向上,十年征途》。里面说了vivo过去十年的产品历程,以及未来的主要目标。而我们之所以要说这篇文章,是因为里面不仅说了vivo自己,更说了一个国产手机的普遍目标,那就是,高端化。

为什么国产手机一定要高端化?首先,只有高端,才有增长。今天的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概减少6.5%,规模有可能退回到2014年的水平。其中,3000元以下的区间产品段,受冲击最大。这是用户心态决定的。对于大部分这个价格区间段的手机用户来说,只要手机能用,就可以凑合着用,不着急换新的。

同时,这个价格区间段,又伴随着严重的价格内卷。据说今年第三季度,有的品牌已经在赔本抢市场,每卖出去一台手机,就要亏损23元。而回过头看,苹果的单机利润,要超过1450元。

因此,很多人都说,国产手机将进入下一个关键节点,进军高端,与苹果正面竞争。

其实,国产手机高端化,这并不是一个新命题。但关键是,怎么做高端?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

它说的是,做高端,不能做短赛道,要做长赛道。

所谓短赛道,可以理解为,资源型赛道。也就是,通过堆资源、上技术就能实现的参数领先。比如屏下指纹、升降摄像头、更高的跑分,等等。这些优势虽然看起来很明显,也能快速把手机价格抬上去。但是,对手也很容易复制,而且没法形成长期的技术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堆技术的打法,核心是我的产品有什么,而不是用户的需要是什么。按照这个标准,vivo在2018年推出的两个系列的高端手机,Xplay和NEX,虽然销量不错,但按照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的话说,这两大系列主打的内容都在短赛道上,不具备长期性。后来,vivo也关停了这两个产品线。

那么,什么叫长赛道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能力型赛道。也就是,我知道用户有一个痛点,而我有一个特别的能力来解决它,且这个能力别人没有。换句话说,长赛道必须满足这么三点。首先,这个赛道上的所有动作,必须来自用户的真实需求。其次,这个需求是长期的,不断需要更好的产品来满足。最后,用来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能力,别人很难超越,可以成为自家品牌的护城河。

按照这个标准,vivo规划出了四个长赛道。分别是,设计、影像、系统与性能。同时,vivo又在四大赛道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针对这四个方面,做长期的研发投入。

最后,借用管理大师拉姆·查兰的一个观点。未来,定义行业的方式,不是从产品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你身处哪个行业?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不要看产品,而是要看,你到底在为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年底了,估计你们单位也在做复盘和规划,今天咱们说的,可以转发给你的同事、下属或者上级。咱们一起看看优秀的企业家是怎么思考战略问题,怎么思考管理问题的。

好,今天先聊到这。《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对话丨李想:大部分企业做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懒惰》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