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动力电池,后来者的机会在哪?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快速上涨。第二个是,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2022全民跑步运动健康报告》。

先来看第一条。最近,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了最新的动力电池装机数据。今年的前10个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是390吉瓦时,比去年同期上涨75%。

装机量排名前十的厂商被中日韩瓜分,中国有6家公司上榜,占据了全球近60%份额,韩国有3家上榜,占全球25%,日本只有松下一家上榜,份额只有8%。从具体排名来看,宁德时代是绝对的第一,独占全球的35.3%;其次是韩国的LG新能源,占了13.8%;比亚迪冲到了第三,占比13.2%,装机量跟LG新能源只差了2.2吉瓦时,已经十分接近了。

还有一个值得你关注的数据,是增长数据。跟去年同期相比,中国厂商基本都呈现出了3位数的高增长势头,其中宁德时代增长98.6%,比亚迪增长了171%,排名第8的欣旺达最高,增速有345%。韩国的三家公司,LG新能源、SK和三星,虽然都有增长,但平均增速只有50%,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日本的松下公司,增速仅有5.5%。这说明,中、韩、日三国厂商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开。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说到动力电池,中国就是绕不过去的主角。一方面,中国具有制造上的压倒性优势,生产了全球七成的锂电池、近八成的正极材料和超九成的负极材料。另一方面,中国自己也是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前十个月的装机量占了全球六成。

在中国市场内部,厂商格局的变动也很有意思。我看到最新一期《财经》杂志做了盘点,总结下来,动力电池行业有一个最大的悬念,那就是“谁是第三”。

过去6年,宁德时代一直是断层第一,占了国内近半市场。比亚迪自2017年以来一直排第二,今年,因为比亚迪电动车销量高速增长,它的份额涨到了20%。但没有人是长期的第三。电动车大潮早期,这个位置上是已经破产的沃特玛,后来,是韩国龙头LG。这几年,是国轩高科和中创新航交替。

这个第三名的位置之所以总变,是因为当前我国排在第三名到第十名之间的企业,在技术、体量上都没有本质差异。技术上,电池业的核心技术是材料化学、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主流公司没有大差别,有差距也会被生产经验逐渐抹平。体量上,三到十名之间的市占率差距不过5个百分点,可能一家车厂的订单就可以改写格局。

但同时,这些厂商又都对“行业第三”这个位置虎视眈眈。为什么呢?

首先,肯定是因为这个行业的规模在那摆着呢。即使是行业第三,也是一个大机会。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曾经有过预测,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会达到4800吉瓦时,是现在的10倍还多。1吉瓦时的价值是1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块近5万亿元的大蛋糕。这个蛋糕不会有几十上百家公司来分,电池是技术门槛比较高的重资产制造业,规模效应强大,竞争者有限。但也不会只有两三家来分,电池的成本占一辆车的四到六成,车厂不会只依赖一家供应商,行业很难形成垄断。

所以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能诞生多家大公司的行业,未来,全球会有10家左右的主要厂商。《财经》杂志算了这样一笔账,到2030年,全球前三大概率还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新能源。它们会占据50%的市场。到全球第四,份额会降下来,大概是7%左右,按咱们开头说的增速来看,中国第三很有可能就会坐上这个全球第四的位置。

注意,这个位置份额虽然小,但绝对收入很大,7%的全球装机量,对应的年收入是3500亿元,相当于两个今天的宁德时代。换言之,这是一个价值3000亿元的大机会,无论如何,值得一争。

那么,对于这些后来者,他们的底气从哪来呢?答案也很简单,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策略。

争夺行业第三的这些种子选手,在产品实力上都是过关的。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两大巨头之下,这些厂商的优点是,敏捷性更高,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它们有的是跟巨头在电池性能上做差异。比如中创新航崛起,靠的是做比宁德时代更安全的三元电池。2019年,宁德时代推出了超高能量密度,续航能达到630公里的三元电池。长续航性能是靠增加镍含量实现的,正极材料中的镍含量超过50%。但是,镍含量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就会降低。装了这款电池的埃安S和蔚来ES8都发生了自燃事件。于是,高镍电池这条主流路线开始刹车。

中创新航就在这儿抓住了机会,它比宁德时代更早转向。2018年,中创新航也试产过高镍电池,但发现安全隐患始终无法避免。于是,它选择了另一种三元电池路线,在正极材料中少用镍,保证安全,但提高电池电压,来弥补能量密度。后来,中创新航靠这款电池从宁王手中抢下了广汽埃安,市场份额也从2019年的1.4%,上升到了2021年的7.5%。

有的是转向巨头不太重视的边缘方向。比如今年增速最快的欣旺达,押注了快充电池这个边缘技术。巨头认为快充技术又贵,又需要建单独的平台,不值得花力气去布局。而欣旺达却把它做成了一个市场切入点。它现在确实不主流,但有确定的客户:追求给消费者带来差异体验的中高端品牌。欣旺达2019年就着手研发快充电池,今年已经上马小鹏的G9,未来还要适配理想的800伏高电压平台。今年,“蔚小理”都参与了欣旺达24亿元的增资,未来增长潜力还很大。

还有的,是直接跟巨头做不同的电池路线。比如,亿纬锂能就选择了跟宁德时代的方形电池完全不同的圆柱电池。一方面,国内没有圆柱电池的大玩家,另一方面,特斯拉、宝马等大客户都在布局圆柱电池。于是亿纬锂能从2020年开始就主攻大圆柱电池,现在预期的量产时间比宁德时代、松下、三星都要早。

你看,这些后来者,都是在电池市场中寻找巨头遗漏的缝隙,灵活转向,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未来很有可能就能冲击市场第三的位置。从这儿,你也能一睹小玩家在大行业中的生长哲学:从未来的确定性中找到目标,在当下的灵活性中打足底气。

再来看第二条。

最近,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了《2022年全民跑步运动健康报告》,报告中提到,跑步已经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健身方式。同时,报告中整合了很多有意思的,其他方面的数据。

比如,2022年上半年,运动健身App月活人数均超过5000万。再比如,早前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线下健身场馆总量为9.79万家,从业人员300万人左右,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再比如,还有个有意思的数据,来自艾瑞咨询,说的是,2022年,中国有77.1%的网民,自感体重超标。也就是,自己觉得自己胖。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这些数据都表明,新型健身房,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互联网+健身,越来越被看好。但是今天,我想跟你聊聊一个比较特殊的新型健身房品牌,乐刻。

为什么说它特殊?首先,从很多方面看,它作为一个新式健身品牌,却并没有把新这件事做到特别极致。比如,它不像超级猩猩那样,做沉浸式的线下体验。在乐刻,你依然能看到很多传统的健身器材。再比如,它也不像keep,把线上的计划定制和打卡体验做得特别重。很多乐刻的用户表示,乐刻的线下体验,更像一个中规中矩的传统健身房。

而从2015年成立至今,乐刻已经在全国开店超过1000家。那么,乐刻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能看到很多分析乐刻的文章。

比如,有人说是因为乐刻的私域体验做得好。像乐刻的门店店长、健身顾问、健康管家,都可以通过企业微信,经营自己的社群。再比如,有人说是因为乐刻有丰富的产品线,针对不同健身需求,比如减压、塑性、体能提升等,设计出了丰富的产品类型,能满足丰富的需求。再比如,还有人说是乐刻善于激活KOC,比如从老会员中招募教练,传播口碑,等等。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乐刻的优势。但是,今天,我想带你换一个视角。那就是,不是看乐刻做了什么,而是看它没有做什么。

最近,乐刻健身的创始人韩伟,在一场公开发言中表示,乐刻的企业愿景之一是,希望把这个产业变得不忽悠、不骗人、不跑路、不坑消费者、不逼单。而能把这件事做好的原因,就在于用数字化能力,覆盖运动健身场景。

而你再去乐刻的官网上,也能看到一段类似的话,叫依托于教练脱媒和场地共享的核心理念,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性价比、有乐趣的健身服务,致力于成为混乱的国内健身行业的颠覆者。其中,教练脱媒,指的是,摆脱学员和教练之间的中间媒介,由双方直接交易。但是,这句话重点是后半句,叫,致力成为混乱的国内健身行业的颠覆者。

你看,无论是创始人的发言,还是官网上的介绍,乐刻的重点,似乎都不是想告诉大家,哪些事我一定要做,而是在说,哪些事我一定不做。

说到这,你再仔细品一品这句话。你发现没有,乐刻的对话对象,好像并不是从没去过健身房的健身小白,也不是那些以健美为目的的重度健身爱好者。而是,已经被坑过,遇到过健身房跑路,但又想继续健身的人。

要知道,这部分人可不在少数。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我虽然没有查到直接数据,但有这么几个数据,可以作为佐证。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受理投诉数量,健身行业长期处在前三名。投诉大多是,健身房跑路。尤其是疫情以来,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的统计,2020年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俱乐部的倒闭率为16.15%。

艾瑞咨询还专门统计过2022年中国健身房用户不选择传统健身房的原因,担心跑路这一项,占比是41.1%。甚至有人说,跑路速度就是这一行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导致,这部分用户在选择健身房时,其实最看重的因素,就是稳定性。你可以环境一般,但是你不能跑。因此,乐刻卖月卡、不推销课程,即使一个门店关店,会员卡也能在其他门店使用。这些设定就成了巨大的竞争力。而且这个用户群,早些年是不存在的,而是在行业常年混乱中,逐渐积累出来的。

因此,我觉得咱们更值得关注的,不是乐刻的具体做法,而是他们对用户的洞察。

最后,借用德鲁克的一句话,企业的目标,不是创造销售,而是创造用户。过去很多人对这句话不理解,觉得销售和用户是一回事。但是,从乐刻的案例中,我有这么一个体会。当一个行业里,很多人为了创造销售而不遵守规则时,他们其实是在为剩下那些遵守规则的人,创造用户。你看,从这个角度看,创造用户,这才是商业的终极标尺。

好,今天先聊到这。《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