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三星迎来史上首次大罢工,目前已持续一个月以上。第二个是,全国多地试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从7月8日到现在,韩国的三星集团,已经罢工一个多月了。估计三星的管理层肯定很着急,毕竟,这是三星集团史上第一次大罢工,这意味着他们以前根本没有应对经验,而且罢工的规模很大,已经有6500名工人宣称,要无限期罢工。
为什么罢工?主要是工人对加班和工资不满,要求三星对全体员工涨薪。好消息是,7月23日,三星与工会终于坐下来谈判了。坏消息是,没谈拢。工会要求涨薪5.6%,而三星只接受涨薪5.1%。结果,罢工在谈判的8小时期间短暂停止,谈判结束后,罢工又重启了。
尽管三星自己表示,罢工对生产没影响。因为最初参加罢工的都是面板厂的工人,这是芯片制造上相对初级的环节,对技术要求也不高。但问题是,随着罢工蔓延,现在一些核心工厂的生产者也开始加入。这就有点让人担心了。
还有人说,三星假如处理不好,可能会损害整个韩国在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毕竟在韩国,三星是半导体行业的绝对领导者。在整个国际市场上,三星是全球排名前三的半导体制造商,占了全球12%左右的市场份额。2023年的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三星排第25。在手机领域,它占据了韩国国内84%的市场,全球20%的份额。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你看,全球市场上,跟三星地位相近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来自大国。就拿500强中排在前25的企业来说,大部分来自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少数来自德国、日本、英国这样的老牌工业强国。三星在其中算得上是一个特例。那么,规模没有那么大的韩国,是怎么孕育出三星这样的全球超级企业的?
这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一般来说,一个超级企业要想成长起来,得有充足的资金、强大的科技基础,以及深厚的消费市场。在这些条件上,曾经的韩国并不具备先天优势。看内部,它能给企业提供的资源有限。看外部,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那么,韩国是怎么孕育出三星这样的超级企业的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罗仪馥老师,在《战略决策研究》杂志上曾经专门发文章研究过这个问题。
我们看看罗仪馥老师的洞察。
三星发展壮大的路径,是先成为国内的冠军,再实现国际扩张。
在三星的国内崛起阶段,韩国用的工具咱们不陌生,就是产业扶持政策。
三星电子成立于1969年,在此之前,三星主要是一家从事轻工业的集团。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一步步把三星扶持上了国内的冠军地位。
比如,韩国政府靠调节外资,给三星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三星先后和日本的三洋电器、美国持股的韩国半导体公司,以及美国的通信公司GTE成立了合资企业,借此获得了半导体和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再比如,韩国政府还给三星提供融资支持和税收优惠。三星电子从成立开始,就是韩国产业振兴政策的主要受惠对象。
但是,韩国的产业扶持政策,只在韩国国内起效,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那么三星在海外是怎么扩张的?
三星成功抓住了两次很好的时机,也就是,两次大国技术竞争造成的市场空隙。罗仪馥老师还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叫渔翁效应。也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三星第一次做“渔翁”,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半导体之战。
首先,美国限制日本产品在美国的销售,能销售的,大部分也要征收100%的关税,因此,日本被迫腾出了大块的美国市场空间,这些份额,都被韩国吃了下来。
其次,美国限制关键技术流向日本,相当于切断了日本的技术升级渠道,这给三星的技术赶超打下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三星成功打败日本东芝,第一个开发出256兆存储卡,并且在之后,一直领先日本。
最后,为了打败日本半导体,美国还直接给三星提供技术支持。就是在这个阶段,三星和英特尔、苹果、通用等美国电子企业建立了技术联盟。三星不仅通过这些企业获得了前沿技术,并且开始在美国投资,构建起了自己主导的跨国产业链。
而三星的这个全球能力,在2018年中美科技竞争开始后,进一步获得了强化。这也是三星第二次做“渔翁”。
套路还是相似的套路。美国对华为等中国企业做出限制,这就释放出一部分国际市场空间,这部分份额再次由三星占据。比如,2021年,华为手机在全球市场的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而三星的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
同时,因为美国切断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渠道,三星的半导体也成功进入了中国市场。更关键的是,这一轮技术竞争,还伴随着供应链的转移,美国要求不依赖中国供应链,三星就在越南建厂。美国提出重振自己的半导体产业,三星就在美国建厂,这直接促成了三星在国际层面上的扩张。它进一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超级企业。
换句话说,三星在国际市场的增长,一方面来自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来自其他市场主体间的博弈。在这里,也要特别强调一句,这是一场动态的竞争,现在的情况不代表最终结果,而且中国的情况也与当初的日本不同。一来,我们有非常全面的工业品类,而芯片制造更像一场开卷考试,技术路径是相对确定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去年我们在7nm上的突破,就已经是关键的一大步。二来,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这让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撑芯片研发的过程。
好,最后,回到今天的主角三星。简单说,三星能够从韩国长出来,主要是分阶段解决了对内、对外的两个问题。在国内发展阶段,它靠国家的产业政策成为行业头部。国际扩张时,它抓住了两次大国竞争带来的发展机会,建立起了自己的全球地位。抛开三星本身,罗仪馥老师提出的那个概念,渔翁效应,也很值得关注。每一场博弈,都意味着资源的再分配,其中都有可能释放出新的红利。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时间银行这个词在新闻上出现的频次很高。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做相关的尝试。也就是,年轻的时候花时间去照顾老人。等老了以后,就可以支取,请别人花时间来照顾自己。这就不是用钱买服务,而是用时间换时间。
时间银行这个概念,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都已经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时间银行体系。再看咱们国内,北京、南京、杭州、青岛,都在落实相关的措施。
今天,咱们主要就讲一个国内的城市案例,这就是,南京。时间银行在南京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全市已经有1400多个时间银行站点,覆盖99%以上的城乡社区。目前南京“时间银行”的注册志愿者人数是6.1万人,注册服务对象超过13万人,完成订单量在95万单左右。
那么,南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南京的养老需求足够大。根据《2023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是209.72万人,占总人口的21.97%。65岁及以上人口是152.87万人,占总人口的16.01%。你看,养老需求足够大,而且65岁以下的活力老人足够多。这就意味着,既有足够多的需求,也有足够多的供给。
同时,南京的大学多,这就让南京的志愿者文化特别发达。早在2005年,南京就公布了 《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这也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志愿者行动的省会城市法规。截止到2024年3月,南京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大约330万,志愿队伍11688支,志愿项目超过24万个。换句话说,南京本身的志愿者文化,也给“时间银行”提供了氛围。
其次,南京市政府给时间银行设计了一套保障制度。要知道,时间银行的本质就是把时间换算成货币。这就牵扯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换算标准是什么?低强度劳动和高强度劳动之间怎么换算?怎么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
说白了,时间银行有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信任和公平。
怎么解决?这就要说到南京市政府的设计。
比如,在志愿者的资质审查上,南京的民政局和公安部门,会对比志愿者的信用情况和违法记录。再比如,在服务开始和结束时,需要双方确认服务的真实性和质量。
同时,南京还给时间银行设置了退出机制。比如,理论上,志愿者储存在时间银行里的时间,是本人达到60岁时用来兑换服务的。但南京就规定,假如本人愿意,志愿者也可以将时间币转赠给本人配偶、直系亲属,或者捐赠给政府平台。再比如,南京2019年公布的《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中,就明确规定,志愿者因户籍迁离本市等原因需要注销账户时,按照最新公布的非全日制小时工工资标准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
换句话说,时间银行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要想让它有效落地,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开始,更需要一个能够闭环的结尾。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三星集团是怎么崛起的?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来自韩国政府的扶植,让它成为韩国本土的行业头部。二是在国际的市场博弈里抓住机会,让自己坐上牌桌。
第二,南京是怎么发展时间银行的?一来,南京有成熟的志愿者文化,这为时间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氛围。二来,南京市政府设置了从开始到退出的一整套保障机制,让时间银行可以完整闭环。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