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巴西海军击沉本国退役航母,圣保罗号。第二个是,打工仔小张网络爆红。
先看第一条。你可能听说过造航母的新闻,但是,你听说过击沉自己家航母的新闻吗?就在上个月,巴西就这么干了。巴西海军在距离巴西大西洋海岸350公里的海上,击沉了自家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圣保罗号。
没错,击沉航母,是自家的,而且还是唯一一艘。巴西人到底图什么呢?要知道,这艘航母对巴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全世界有航母的国家,一共只有17个。而巴西也部分得益于圣保罗号航母,军事实力跻身世界前十。顺便一说,圣保罗号跟咱们中国还有点渊源,曾经帮中国飞行员做过航母起降训练。但现在,巴西海军居然自己把它给击沉了。为什么?
我去查了一下资料,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过去我们都知道,航母造出来是大事。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航母退役,这也是一件大事。
咱们就从巴西的圣保罗号说起。为什么要击沉?首先,是航母太老了。圣保罗号本来就是一艘二手航母。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人造出来的,当时叫福熙号。后来到了2000年,法国人造出了更先进的戴高乐号,福熙号退役。虽然退役了,但是各项功能都还不错,法国人就把福熙号卖给了巴西。新主人巴西给它改了个名字,也就是圣保罗号。当时的成交价是1200万美元,对于一艘航母来说,这差不多是个白菜价。
后来一晃17年过去,2017年,圣保罗号已经54岁,各项功能都出了问题。你可能会说,修啊。不好意思,修不了。因为全面大修,费用大概是8亿美元,跟造一艘新的差不多。怎么办?巴西人一想,干脆,当成废铁卖了吧,也算物尽其用。2019年,圣保罗号开始被当成废钢铁拍卖。2021年,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被土耳其一个拆船公司买了。
当废铁,这总可以了吧?不好意思,还是不行。在圣保罗号快要抵达土耳其时,居然被土耳其政府拦下了。理由是,圣保罗号里,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真有吗?还真有。这毕竟是60年前的船,当时制造时,主流的隔热材料是石棉纤维。圣保罗号就用了整整10吨石棉纤维。但现在,石棉纤维可是被列为一类致癌物。假如拆卸,影响居民健康怎么办?因此,土耳其不同意它进来,好像也没毛病。
这回,想当废铁,都当不成了。怎么办?只好送回巴西。而这回,轮到巴西本国的环境部门出手了,也不让圣保罗号回来。它就只能在海上漂着。但是,这么一个大家伙,总在海上漂着也不是办法,万一跟来往船只有个磕磕碰碰算谁的?没办法,只剩一条路,击沉它。
这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巴西人击沉了自己的航母。从被当成国宝,到沦为废铁,再到连废铁都当不成。你看,谁能想到,航母退役,居然能这么命运多舛。
那么,以前退役的航母,最后都去哪了呢?是不是全都这么悲催呢?我还专门查了一下。目前全世界服役中的航母,是22艘。顺便一说,咱们中国现在有三艘航母,分别是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而全世界已经退役的航母,有145艘。它们退役之后,大概有这么四个去处。
第一,是转售再就业。这不难理解。有的航母虽然退役了,但功能还不错,就会被卖给那些有航母运行能力,但是缺少航母建造能力的国家,比如巴西。而全球最大的二手航母买家,是印度。它先后从英国人那买了维拉特号,从俄罗斯买了维克拉玛蒂亚号等。
注意,买二手航母,可不是光有钱就够了。从交易到上岗,一艘航母需要经历检修、改造、升级等很多步骤,少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比如印度从俄罗斯买的航母,从购买到交付,前后用了9年。
那么,那些退役之后,功能已经几乎丧失,卖不出去的航母怎么办?这就要说到航母的第二种去向,拆解回收。而且像航母这种大家伙,它的拆解回收也是一笔大买卖。
比如,美国的航母福莱斯特号,回收的钢、铜和铝,加起来超过4万吨。总价超过3000万美元。
当然,这属于能拆的。但还有一些航母,是拆不了的。这是因为早期有很多航母,建造时用了有害材料,比如石棉纤维,拆船厂就不愿意回收,因为拆解难度很大,还得全程做好保护工作。再加上很多国家还限制这类航母入境,这就导致,很多航母没人接盘。卖不出去,怎么办?干脆送吧。美国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一分钱卖航母事件。就在2021年,美国海军还把小鹰号用一分钱卖给了拆船公司。预计得拆个一两年,2023年年底才能拆完。
顺便一说,假如是核动力航母,拆起来更麻烦。比如2017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退役,光拆卸方案就写了428页,预计整个拆除流程得10年。
这是第二种去向,拆解。那么,连拆都拆不了的,怎么办?那还有第三种去向,击沉。但是,很多时候,这个击沉也能产生收益。比如,作为军事实验的靶舰。比如,2005年,美国的一艘航母退役,作为靶舰,前前后后被各种导弹、鱼雷、炸药,轰击了整整25天才沉入海底。
再比如,还有的航母,被击沉之后可以成为人工鱼礁。也就是沉在海底,成为一块巨大的人造礁石,为海洋生物提供一个繁衍生息的场所。这对海洋生态,有一定的好处。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航母的归宿,不是拆了就是沉了,听起来好像都有点悲壮。有没有好一点的?有。这就是第四种去处,成为博物馆,供游客参观。毕竟,这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家伙,用来做军事国防教育,还是很合适的。这不难理解,在这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你发现没有,航母的退役,跟我们想的不太一样。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消失就消失的过程。就有点像鲸鱼死后,不会马上消失。而是会变成鲸落,沉到海底,滋养其他海洋生物,重新成为海洋生态的一部分。同样,航母的退役,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淘汰过程,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把一套资源网络,转换成另一套资源网络的过程。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有一个短视频播主突然火了。她的网名叫打工仔小张,本名张梦真,是一位江苏姑娘。短短一个月里,在抖音上涨粉200多万。你知道,现在抖音主播可是很卷的,你要是努力,一年大概能涨粉10万。而一个月涨粉200万,这已经达到了现象级的水平。
而且关键是,小张的内容,还不是任何稀奇古怪的东西,全都是生活常识。常识到什么程度?比如,如何坐飞机?如何坐高铁?坐地铁如何换车?一个人如何去医院看病?第一次去麦当劳如何点餐?等等。视频的内容,就是小张自己做这些事,然后把全程拍下来。中间还带点说明,比如,坐高铁上错车厢别担心,因为车厢都是相通的。再比如,星巴克就是一个贵一点的饮料店,如何如何就能买到一杯喝的,等等。
估计好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还用教?别着急,我给你读几条留言。比如,我这种没去过星巴克的人特别怕露怯,这种视频太管用了。再比如,特别适合我这种没坐过高铁的大一学生,等等。还有人管小张叫常识布道者,或者生存学顶流。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看看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我关注小张,理由特别单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算是同行。大家做的都是跟知识传播有关的事。作为一个同行,小张的走红,给我带来了两个很有意思的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假如知识服务这个行业,存在一个红利,那么,这个红利是什么?也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呢?这个答案有很多。有人说,这个红利在于更有深度的内容。大家都做到80分,你要是能做到90分,你肯定能成。也有人说,这个红利在于你的内容更好玩。毕竟,学习是个枯燥的事,你要是能把它变得有意思,大家肯定认。还有人说,这个红利在于传播效率。本来一个学期才能学完的课程,你用一周就能讲透,这也很有价值。
但是,从打工仔小张身上,我觉得我们能看到一种,更浅层的红利。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腼腆红利。也就是,好多事,我明明不懂,但是因为这件事在其他人看来太浅显,因此我不好意思问。说白了,就是腼腆。这时,你要是能替我把这个问题问出来,把答案告诉我,你觉得我会不会认可这个价值?一定会。
我觉得打工仔小张一个月涨粉200万,收获的就是这个腼腆红利。而且你发现没有,跟其他的红利比起来,腼腆红利似乎更容易获得。
你看,做更有深度的内容,你得在内容上下功夫吧,而且往后越做越难,越做越累。再比如,你要做更有意思的内容,就得在形式上下功夫,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但是,腼腆红利,不需要特别艰深的内容,也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形式。它只需要你跟用户走得足够近,你能发现大家不好意思问的东西是什么,并且把它问出来。
我从小张身上获得的第二个启发是,一个表达者的基本自觉是什么?很明显,就是你得意识到,大多数人在听你说话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情况,我不懂,但我不好意思问。
比如,听一个投资人讲话,满口都是ESG、P2P、标普500。真的每个人都懂吗?再比如,一个会摄影的人跟你说光圈、焦距、景深。大家都明白吗?好多人可能未必真懂,但是眼看着人家拿这事当常识说,就放不下这个脸面,不好意思问。
那么,什么是好的表达呢?《纳瓦尔宝典》这本书里有一个标准,叫,你能把一个知识,讲到孩子能听懂,就说明你真懂。因为孩子不存在不好意思问,他们会刨根问底,这就逼着你,把每一个概念,都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讲出来。
最后,跟你分享一件事。你知道,得到有一个重磅产品,叫得到高研院,里面汇集了各行各业的高手。而得到高研院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知识分享,也就是请同学把他这个行业里的知识,讲给大家听。说白了,就是你要面对大量的外行人,把你这个专业里的知识讲明白。整个过程中,会有专门的打磨教练来帮你打磨稿件。而我以前当打磨教练时,往往会在最开始跟同学说三件事。我觉得意识到这三件事,对一个表达者来说很有必要。
第一,面对外行时,大多数人说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你信不信?
第二,大多数成功的人,说不清自己是为什么成功的。你信不信?
第三,基于前两点,大多数人在听你说话时,真实情况是,我听不懂,但我不好意思问。你信不信?
假如你要对陌生人,尤其是外行人讲你们行业里的事,你可以在开始之前,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它们会倒逼你,在不借助任何专业概念的情况下,把一件事讲得更清楚。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航母的退役方案,以及知识传播中的腼腆红利。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