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5日清明节。我们为你准备了一期清明节特刊,聊两个跟生死有关的思考。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跟你说一件,让我极受震撼的事。就在上周,不是眼看着要到清明节了吗?我就想,这天聊点什么好呢?谈论死亡,话题太沉重。想来想去,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去问问最近被传得神乎其神的GPT。清明节这天,我想聊聊关于生死的思考,你有什么建议?本来也没抱什么期待。但当它回答完之后,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懂了,而且我大受震撼。
你可能会说,AI又没有生命,生死这么大的事,它哪来的资格给人类提建议?别着急,不管你觉得这事可不可行,我都建议你先听听看。
以下是GPT的回答。首先,它说,思考生死问题,不是一件悲哀的事,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更加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后面,GPT给了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写一封遗嘱。写遗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一件负责任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在生前就安排好自己的后事,避免给家人带来麻烦和纠纷。写遗嘱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财富和负债,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写遗嘱还可以让我们表达自己对家人和朋友的感激和祝福,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和话语。
第二个建议是,做一份生前预嘱。生前预嘱是一个人在生前对自己的医疗和安乐死的意愿的表达。做生前预嘱可以让我们在遇到重大疾病或伤害时,有权决定自己是否接受治疗或终止治疗。做生前预嘱也可以让我们在面临死亡时,有权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和时间。还可以让我们减轻家人和医生的负担和困境,尊重自己的尊严和意志。
第三个建议是,做一份生命回顾。这是一个记录你生命中重要时刻和经历的文件或视频。你可以从出生开始,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自己的成就和失败。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加明白自己的喜好和厌恶。更加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更加原谅自己所犯过的错误,更加释放自己所承受过的伤痛。更加珍惜自己所剩下的时间,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
好,AI的建议说完了。下面我回来了。
不知道你听完之后什么感觉,至少我觉得挺震撼。咱们先不说这些关于人生意义,关于死亡的思考。这些都可以后续慢慢琢磨。而且每个人,肯定有不一样的答案。我首先重视的,是其中提到的两个事实性信息。
第一个是,生前预嘱。预先的预,遗嘱的嘱。注意,生前预嘱,不等于遗嘱。这在咱们中国,算是个小众事物。它只涉及跟医疗护理相关的内容。而且特指,病人在弥留之际,是否选择放弃用机器等维持自己的生命。它不涉及财产。说白了,生前预嘱,就是让病人,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死大权。假如病人在预嘱中说了,不要做无谓抢救,那么医院就要尊重他的意愿。
就在今年的1月1日,深圳刚刚成为咱们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落地生前预嘱法案的城市。注意,这只是生前预嘱首次入法。但在民间,生前预嘱出现的时间可不短。早在2006年,就有人在民间成立了一个叫,不插管俱乐部的组织。意思是,临终之际,就不要插管受罪了,想更平静地走。2013年,北京还有人成立了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你现在还能找到他们的公众号。2019年,江苏省老年病医院,也曾经试行过生前预嘱。而在这些尝试中,深圳动作比较快,成为第一个,正式把生前预嘱纳入法律条款的城市。
据说2015年,经济学人智库曾经发布过一份《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在全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里,中国大陆的死亡质量指数,排名第71。还有一个数据是,大多数人,一生中70%以上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我觉得,咱们倒不用跟这个定量的数据较真,关键是,这个事情的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准确的。怎么做咱们先不说,但至少世界上有生前预嘱这个东西,咱们得知道。
GPT的建议里,我觉得第二个需要重视的信息是,做一份生命回顾。这件事听起来好像挺新鲜,但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这么做了。去年,日本开始流行一个词,叫终活。最终的终,生活的活。顺便一说,最近几年,日本出现了不少新名词。找工作,叫就活,也就是就职活动。相亲叫,婚活。而所谓终活,就是临近人生终点的活动。也就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趁着自己意识清醒,手脚利索,把该整理的东西,都整理一遍。
比如,给自己做一份生命回顾。再比如,把名下的银行卡账户,该合并的合并,该销户的销户。再比如,把自己的债务,该解决的解决,该清理的清理。再比如,自己珍贵的东西,该留给谁,送给谁。
前段时间,日本还有一部纪录片叫《临终笔记》,导演叫砂田麻美。这个纪录片,就是导演的父亲,在69岁的时候,跟女儿提的一个要求。
再比如,日本《周刊朝日》的副总编,佐佐木广人。据说终活这个概念,最早就是他提出来的。在太太去世后,佐佐木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比如,把自己收藏的数千本书,交给了旧书收购商。把自己和太太穿过的衣服,该扔的扔,想留的留。把多余的家具和家电,叫垃圾处理公司拉走。家里只剩下一台冰箱、一套沙发、一只鞋柜、一张床和一张办公桌。
其实,抛开终活这层概念不谈,在生前开始规划走了以后的日子,这个念头很多人都有过。比如,很早之前有部电影,赵丽蓉演的,叫《孝子贤孙伺候着》。讲的就是一个老太太,提前给自己办葬礼的事。再比如,就在今年2月,安徽亳州涡阳县的赵屯村,有位84岁的姓张的大爷,给自己办了一场葬礼。当天他穿着寿衣,坐在棺材上,由货车拉着在村里巡游。连邻村的人都过来看热闹。用张大爷自己的话说,过年村里搭台子唱戏,都没那么多人看。他很满足。
之前还有人专门整理过,终活的内容。包括两大块。
首先,是生前整理。比如,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把自己的银行账号、密码,还有其他信息全都记下来。再比如,把自己的电脑管理密码、社交账号密码也全都记下来。再比如,把重要的亲朋好友的家庭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记录在案。再比如,整理社会关系。包括你希望谁能继承你的事业。再比如,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趁自己清醒的时候,做好告别,等等。
其次,是后事准备。比如,写下遗嘱,明确遗产的处理方案。再比如,写下自己万一生命垂危时,是否需要采取延命治疗,也就是以延续生命为目的的治疗意见。再比如,写下自己葬礼的方式、墓地的选择以及骨灰的处理意见。再比如,处理好自己的数码遗产,也就是社交账户之类。
不知道你听到这里,是什么感觉。我的感受是,在面对AI的建议时,我一直处在一种,感性和理智的拉扯当中。从情感上,这些事想起来,多少有点让人难受。但回到理性,它说得又不是没有道理。
而且不管是生前预嘱,还是终活,我们从中,都能隐隐读出这么一个真相。就是,现代人的社会关系,越来越盘根错节。这就导致,我们在做人生规划时,可能需要多想一步。过去我们做人生规划,可能是以退休,或者以离开为终点。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把人生计划,再延长一点点,延长到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不仅是把自己的一生安顿好,也包括,把跟自己相关的亲人、朋友,以及每一段社会关系,都安顿好。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一个出现不久的新事物,可持续殡葬业。
这是一个美国西雅图的,叫Recompose的公司正在做的事。Recompose翻译过来,就是重新组合。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叫卡翠娜,是建筑系研究生毕业。据说,她在上学的时候,研究的就是怎么做可持续殡葬。她的硕士论文,主题也是关于可持续殡葬业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殡葬业?它到底在提供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第一个,是技术层面。Recompose做的事,具体说,是把逝者的遗体,通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变成土壤。亲人把土壤带走后,可以用来种植花草树木。就像一首诗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据说,一个人最终大概会变成0.8平方米的土壤,pH值在6.5到7之间。这个酸碱度,对于绝大多数植物来说都非常理想。当然,这里面还涉及法律层面,人体堆肥本来是违法的。据说Recompose花了很大的功夫,才说服政府在美国的一部分地方,推动人体堆肥的合法化。
技术方面的细节,就不展开说了。毕竟,Recompose更多的,其实是在提供第二个层面,也就是,情绪层面的价值。他们的目标,是让活着的人,用一种让自己更宽慰的方式,来纪念逝者。
首先,是殡葬馆的设计。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照片,你可以去看一眼。整体明亮通透,看不出一点冰冷阴沉的感觉。
其次,是整个葬礼的设计。在葬礼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播放死者生前喜爱的音乐,然后读死者的生平,或者念一首诗。据说,还有人会提前设计好自己的葬礼,比如在棺材上写着,他太热爱地球,所以想选择堆肥葬。还有人准备了自己最喜欢的乐队T恤,让亲友们在告别仪式上穿。
同时,Recompose会告诉亲友,逝者用这种方式离开,会给这个世界作出很多贡献。比如,他们会告诉亲友,遗体将在容器中保留四到七周,分解遗体的微生物,主要来自遗体本身。而工作人员做的,只是控制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再往容器里堆满木屑和稻草,让微生物把遗体分解得更彻底。同时,遗体容器还会经过高温杀菌,目的是不让过程中产生病原体。而且确保土壤没有特殊味道,闻起来就跟普通的泥土一样。亲友可以安心把土壤带回去。
据说,这家殡葬馆2020年开业以来,已经有200多人,选择把遗体变成土壤。有人把亲人遗体变成的土壤拿走,种了25棵树,把小树林变成了亲人的纪念馆。还有人把自己变成的土壤,捐赠给了生态遭受破坏的森林。据说这些土壤能帮助改善森林生态。
好,关于细节,咱们先说到这。回到开始那个问题,可持续殡葬业,到底改变了什么?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其实是在完成一次情感重建。社会学里有一个观点,说的是,人是众多身份的集合。你的每一个身份,都存在于一段关系当中。比如,学生这个身份,存在于你和老师的关系当中。再比如,弟弟这个身份,存在于你和兄长的关系当中。而当这些人离开,就等于,你的这个身份消亡了。换句话说,每个亲密的人离开,意味着自己的一部分消失了。这个感觉是非常痛苦的。从这个角度看,可持续殡葬业,是在试图找到一种方式,来重建这段情感联系。这个过程,也是在重建自己的某一个部分。
借用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自我之歌》里的两句话。我把自己交付给秽土,让它在我心爱的草丛中成长。假如你又需要我,请在你的靴子底下寻找我。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AI给人类的终活规划建议,以及可持续殡葬业是怎么运行的。假如你想在今天,跟朋友谈谈关于生死的思考,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