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消息,称印度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二个是,花粉过敏季到来,全国多地发布花粉高峰预警。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4月24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了一个消息,说的是,印度人口数,将在2023年4月底,超过14.25亿,成为世界第一。联合国也说了,这个评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具体日期可能会变。但大体上,印度人口数达到世界第一,这是早晚的事。
关于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的消息,传了也不是一两天了。每回有类似的消息,就难免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被印度拿走?其实,在联合国早前做出预测时,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汪文斌就说,一个国家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李强总理也说过,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关于中国优势的分析有很多,估计你也听过很多。因此,今天,咱们换一个视角,看看对于人口世界第一这件事,印度人自己是怎么想的?是高兴?欢喜?都有。但是总体上,印度人自己对这件事,喜忧参半。
就在联合国早前做出预测时,印度的《经济时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主题是,《印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红利还是阻尼器?》。这可以算是印度全国上下的感受缩影。今天我们主要就说说,对印度来说,人口数会带来哪些机会?以及哪些挑战?
前段时间,一个自媒体,茶狐老师做了很全面的数据分析。咱们先说机会,有这么三大类。
第一,是由电力带来的市场机遇。过去20年,印度的电力普及率翻倍。目前印度97%的家庭拥有电力。而且关键是,其中有一半的印度人,是过去20年里第一次用上电。这就意味着,由电力触发的第一波消费升级,在印度正在发生,这意味着巨大的红利。你看,家家户户通电了,总得想办法买台电视吧。光是每家买一台电视机,这就是几个亿的市场。同时,最近几年印度的基建发展也不慢。过去10年,印度的基建投资占GDP比重,涨了好几倍。
第二,是由网络带来的产业机遇。印度在网络建设上,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他们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口数量差不多。你看,这么一来,基站覆盖的人口密度就更大,建设的成本也就更低。再加上,印度网民数量7.5亿,仅次于中国。但是,印度本国的App却不多。这对印度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
第三,是脱贫带来的消费升级。印度的贫困人口,2016年还是1.24亿,但到2022年时,已经下降到1500万,这个速度很快。要知道,当年跟印度经济水准相近的尼日利亚和刚果,贫困人口数在过去几十年,都是不降反升的。这就意味着,这一大波脱贫,都可能成为消费升级的动力。只不过,这一波消费升级还在初期。比如,全印度上下,目前只有一个苹果专卖店,还是2023年4月刚刚开业的。
前段时间,《巴伦周刊》还专门分析过,说印度的消费升级,将不会发生在汽车、房产、科技品方面,因为大家虽然有钱了,但程度有限。他们认为,在印度的消费升级中,最先发展起来的行业应该是涂料。你看,有钱了,但不多,换房子不够,怎么花?肯定得先把家里刷一遍啊。
当然,还有第四点,就是印度的劳动力优势。印度人口众多,而且人口中位数才28岁,乍一看,全是壮劳力。为什么说乍一看?因为你要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个年龄数据还真不能跟劳动力等同。因为这个数字里,还藏着几个挑战。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人口数量,对印度意味着哪些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人口质量。比如,女性劳动参与率。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曾经统计过,截止到2022年,印度大概只有10%的女性有工作或者正在求职。换句话说,也许有90%的印度女性,都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仅仅是参与劳动的女性人数,印度就比中国少了3亿。而且更麻烦的是,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长,印度的女性就业率居然不升反降。比起现状,这个趋势更让印度人担忧。再比如,文盲率。印度的识字率是75%,什么概念?整个印度有2.87亿成人文盲,占全球文盲总数的37%。这些人也很难马上成为有效的劳动力。
第二个挑战是,产业结构。印度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莫迪早在2014年就提出要搞印度制造,成效当然有,比如苹果的供应链确实往印度转移了不少。但总体看,印度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印度虽然也在建5G,但是印度的网速,在全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18位。再比如,搞技术升级,印度主要靠进口,无法形成内循环。
同时,这也连带着,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速度很快,但总体看,依然不够。比如,2022年全球50大港口排名,中国占据了29个席位。前25名里,只有5个港口属于外国。而前50名里,印度一个都没占。就像宁南山老师说的,制造业优势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不是说追上就能追上的。
第三个挑战是,文化掣肘。印度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印度教的宗教基础上。这就意味着,凝聚力越强,宗教文化对人的影响就越深。但问题是,有些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上,也体现在经济上。
比如,印度有一条高速公路,从首都新德里到孟买。你看,一边是印度的政治中心,一边是印度的经济中心。按理说,这应该是印度建设得最好的公路。但是,你知道这条高速公路的平均时速是多少?只有57公里。为什么这么慢?因为动不动就有牛到高速公路上散步。为什么不赶走?因为牛在印度教里的地位太高了,传说这是印度的三大神之一,湿婆神的化身。
简单说,印度庞大的人口数,在印度人自己看来,喜忧参半。喜的是数量,忧的是质量。当然,毕竟人家的发展速度在那呢,咱们也不能大意。怎么做?人大对外战略研究中心的翟东升老师,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面有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让自己发展得更快,不断向前奔跑,是甩掉追赶最有效的方式。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一个跟季节有关的问题,这就是,过敏。3月到5月,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季节,前段时间,全国很多地方,都陆续发布了花粉过敏预警。估计不对花粉过敏的人,很难体会到这个感觉有多难受。而且你知道,花粉过敏最难受的是什么?还不是过敏本身,而是晕。因为大多数治疗过敏的药,都有副作用,就是犯困。你要是接连过敏两个月,一直吃药,就意味着这两个月里,你都在犯困中度过。而且更危险的是,过敏还有可能引发哮喘。根据2022年《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哮喘的两大危险因素就是吸烟和过敏性鼻炎。
而且过敏不光让人难受,附带还造成经济损失。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其他相关机构,发布了《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里面说,仅仅是北京这一个城市,每年因为成年人过敏性哮喘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就高达35亿人民币。
你可能会说,既然花粉这么麻烦,我们不能少种点花吗?你看,误会了吧?造成花粉过敏的主力,还真不是花。比如,桃花、玫瑰、月季,这些观赏花在植物学上,属于虫媒花。也就是,靠昆虫采集花粉传播。这类花的花粉颗粒大,数量不多,传播范围也有限。它们并不是导致过敏的主力。真正造成花粉过敏的,是另一个类型,叫风媒花。也就是,花粉量很多,主要靠风来传播,一次能飘到几公里之外。而且,注意,风媒花,只是植物学上的叫法,它实际上并不是花,而是树。比如,杨树、柏树、梧桐,还有产生飞絮的柳树和悬铃木等等。
换句话说,造成春天花粉过敏的主力,不是花,而是树。这些树哪来的?很明显,是搞城市绿化时种出来的。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疑问。既然这些树容易引起花粉过敏,为什么当年要种这个品种呢?前段时间,中科院的植物学者史军老师专门研究了这件事。之所以当初要种这些速生树,首先肯定是因为,大家没想到它会产生那么多的花粉。更重要的是,这些品种有两个特点,一是长得快,能够满足一个城市快速绿化的需求。二是叶子大,能够满足市民夏天的遮阳需求。
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林木覆盖率只有1.3%。而今天,北京的建成区覆盖绿化率,已经高达49%。比当年涨了30多倍。靠的就是这些树。
比如,白毛杨,10年就能长到20多米高。再比如,泡桐,两三年就能长到五六米。再比如,悬铃木,长得也很快,而且叶子非常大。
除了绿化,这些速生树木,还有这么三个作用。
第一,它能让城市更安静。城市里的噪音经过树木吸附,传播能力极大降低。第二,它能让城市更干净。比如,有的品种的悬铃木,生长的某个阶段,会在叶子表面长出一层绒毛,吸附空气里的颗粒物。第三,它能让城市更凉快。因为城市里存在一个热岛效应。也就是,城市越发达,人造的发热物和储热物就越多。比如,用电产生热量,同时,柏油马路又储存热量。而大树的作用之一,就是把热量吸附走,让城市更凉快。
当然,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树种带来的过敏问题,我们也在想办法。比如,北方很多绿化带上的白毛杨,已经换成了栾树、银杏和白蜡树。
之前还有人想过,能不能干脆找一种完美的树,把城市里的树统一换掉。很可惜,并不能。城市树木必须要保证多样性。这背后的考虑很多。
比如,鸟类迁徙。要知道,对鸟类来说,城市周围的防风林是它们迁徙途中的栖息场所。有的树木适合鸟类栖息,有的就不适合。比如桉树、橡胶树,枝叶都有毒,对鸟很不友好。同时,假如全都种同一个品种,一旦发生病害,损失太大。
再比如,从防火的角度看,杨树的含水量比较高,不容易燃烧。而松柏类的植物,含水量比较低,而且含有丰富的松脂,一点就着。
你看,每个树种都有用,但是都不完美。毕竟,城市是个复杂系统,优化它,需要另一套同样复杂的系统。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印度人口规模背后的优势与挑战,以及城市绿化是怎么选择树种的。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