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特斯拉涨价了。第二个是,手机厂商掀起新一轮竞争,光学镜头成为焦点。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特斯拉涨价了。部分车型涨价2000块,但是很多人都说,其实这回涨价只是意思一下,目的是打消外界对于继续降价的预期。那总体看,特斯拉最近大半年,肯定是降价居多,上个月,特斯拉又降价了。4月7日,美国本土的四款特斯拉主力车型降价,降幅在2%到6%;随后,4月12日,香港市场也有两款主力车型降价,最大降幅达到了14.7%;4月14日,特斯拉在丹麦宣布降价9%,新加坡降价5%左右。
而且从年初开始,汽车降价的新闻就没停过。这个降价的头,也是特斯拉带的。1月,特斯拉中国宣布,Model 3和Model Y降价2万到4.8万。同行一看,得跟上啊。2月,比亚迪直接把一款入门车降到了10万元之内,开启“油电同价”,接着,十多家新能源车企跟进。3月,轮到了合资燃油车,东风汽车集团的7个品牌、56款车型开启降价,降得最多的一款,降了9万元。再接着,就是40家传统车企入场,汽车价格战全面扩散。
你可能看过很多分析,这一轮车企集体降价,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三年疫情,带来了大量库存积压,现在消费回潮,车企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二是,7月1日,“国六B”排放标准要正式实施了,对现有的燃油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厂商急着降价出货。
但这还不是风暴形成的全部原因。最近我在一个科技媒体,叫“星船知造”上看到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这一轮大降价,还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汽车的生产方式,在最近几年发生了重构。简单说,就是特斯拉用“一体式压铸”把汽车生产的成本打了下来,从而触发了行业的连锁反应。2019年,马斯克提出用“一体式压铸”的方式生产汽车。2020年,Model Y的整个后车身,被做成了一个铸件。原来这里需要80个零部件。当时的报道说,特斯拉把制造成本降低了40%。
这还不止,今年3月,马斯克还公布了特斯拉的下一步“降本秘诀”,主要是优化造车的9个环节,比如车身一体化生产、减少稀土材料用量、降低充电桩安装成本等等。总之,特斯拉是要把这个“成本杀手”做到底。
特斯拉的做法,相当于给汽车市场投下了一颗炸弹。你看,通过不断压缩成本,它在制定整个行业的定价权。很多新能源车品牌,在生产方式上,也不得不跟着特斯拉走。比如蔚来已经在新车的后座板用上了一体压铸技术,小鹏今年推出的新车也要上超大型一体化车身。就连大众、沃尔沃、奔驰、奥迪这些老车企,也开始布局一体式压铸工艺。
好,这是降价的第一个原因,特斯拉重构了汽车的生产方式,触发了行业的连锁反应。
第二个原因是,新能源车上游的电池行业,原料价格大跌,给汽车降价进一步创造了可能。最近电池的重要原料,锂,在短短几个月里,从60万元一吨的最高点,一路往下跌,跌破了20万元一吨。同时,正极材料里的磷酸铁锂也跌了10%,电解液材料也在降。总之,上游原料普遍降价,把电芯的成本打了下来。3月份,还有媒体报道,宁德时代给车企推出了“锂矿返利计划”,也就是用比较低的价格提供电池,条件是,车厂需要保证80%的电池从宁德时代采购。
你看,这是第二点,车上最大的成本源,突然变得便宜了,这侧面给降价潮提供了条件。不过,光是降成本,还不足以构成这么汹涌的降价大潮。汽车大降价,还有第三个成因,这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局部产能过剩。
比如动力电池,2022年,产能是需求的282%,有1144吉瓦时产能过剩;2023年,产能是需求的323%,有1984吉瓦时产能过剩。2024年、2025年,产能依然是需求的两倍多,同时过剩的产能都会超过2000吉瓦时。你看,在预期数值上,动力电池的产能会严重过剩。这意味着,一旦新能源车销量增速下来了,动力电池的需求也会降下来,实际的产能过剩,就会加剧。这种情况,反过来,也成为新能源车降价的推手。
而新能源车降价,传统汽车怎么可能不跟着降?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在用户眼里,哪有什么新能源、传统汽车的区别。在用户看来,都是车。我们关心的只有两个问题,第一,开着方不方便。第二,性价比高不高。
《财经》杂志采访的一名从业人员表示,每一次价格战,都是一次淘汰出清的过程,而今年到现在,都没有一家车企被淘汰,说明价格战还要再打两到三轮。
好消息是,作为消费者,你可能会省一大笔钱。但坏消息是,特斯拉,或者同样积累深厚的比亚迪再来一次降价,就很有可能会出现跟不上队、卖不掉车的车企。
怎么办?显然,打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得在新技术上下功夫。比如,就在4月16日,宁德时代公布了新的钠离子电池的进展,产品将会搭载在奇瑞车型上。按宁德时代的说法,钠离子电池的续航能达到400公里,在-20°C的低温环境中,也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未来可以和锂离子电池并驾齐驱。
再比如,氢能。用氢作为燃料电池,可以真正做到“零排放”,这也是新能源领域一直在展望的一条路。只是目前,高昂的成本问题还无法解决,比如深蓝汽车的一款车型,氢能源版本售价将近70万元,而同车型的纯电版本只要十几万。
总之,汽车行业的这场“价格战”,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在技术升级的十字路口,下一步,到底应该点亮哪棵科技树?而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需要跳出现有的体系,去寻找新的解法。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从一个最近两年的趋势说起,就是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正在从芯片,转移到镜头。比如,最近小米发布了小米13 Ultra。该机搭载了徕卡镜头,据说是小米有史以来拍照功能最强大的手机。再比如,华为几年前就开始跟徕卡合作,推出P系列和Mate系列。再比如,Vivo与蔡司合作,OPPO与哈苏合作。徕卡、蔡司、哈苏,这些可都是世界高端相机品牌。
手机行业里有句话叫“性能决定手机的价格下限,拍照决定手机的价格上限”。想把手机卖得更贵,强大的拍照功能必不可少。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手机拍照功能越强大,有一门生意就越惨淡,这就是照相馆。柯达照相馆兴盛的时候,在中国有5000家店。后来有了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照片随手可得,照相馆的生意一落千丈。
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照相馆却发展得特别快,目前在全国开出了560家门店,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这家照相馆,你可能在商场里见过,叫海马体。那为什么海马体能把照相馆这么古老的生意做起来呢?最近,我看到了海马体创始人的一场访谈。里面有几个策略,很有意思。
第一,是重新定义优势。也就是,跟手机拍照比起来,照相馆提供的服务到底是什么?不是拍照,而是帮用户放大美好的瞬间。你看,手机拍照虽然方便,但就是因为太方便,照片太多太杂,那些真正记录美好瞬间的照片,反而被淹没了。你很少想起它们。换句话说,我们以为用手机拍照是在增强记忆,其实是在削弱它。手机降低了拍照的门槛,但也降低了拍照的仪式感。
换句话说,照相馆要做的,就是帮助客户记录和放大美好的瞬间,这是手机代替不了的。
第二,通过选址,降低用户的拍照成本。过去照相馆,都是独门独户的门脸。咱们先不说房租,单单是这个选址,就增加了用户的拍照成本。你看,过去拍照,往往都得提前留出大半天的时间,专门去一趟照相馆。但是,海马体普遍选在大商场里。你除了拍照,总能顺路干点别的。这么一来,拍照付出的时间成本,就被别的事情分摊了。
第三,主动制造拍照理由。你看,平时咱们拍照,总得有个理由。比如,成人礼、过生日、大学毕业,等等。但总归,这个频次是有限的。怎么增加拍照频次?显然,照相馆得主动制造拍照理由。比如,推出生活化的场景,闺蜜照、职业照、七夕情侣照等等。再比如,推出文化主题,国风照、哈利·波特联名照、万圣节顽皮照等等。
第四,通过数据化管理,找到优化路径。在服务流程上,海马体把拍照流程分成了34个触点,然后逐个优化。比如化妆前,会先预留5分钟,让化妆师和顾客面对面沟通,了解妆容风格;再比如修图环节,顾客可以给修图师提建议。
再比如,海马体把产品拆分成一个个元素,将每一个元素标准化,让产品成为元素的排列组合。比如一张照片,可以拆分成发型、服饰、妆容、光照、背景、道具。每个元素还能再细拆。比如发型,可以拆分成空气刘海、斜分刘海或者丸子头;衣服也有方领、圆领;光线有侧光、45度光、正光、上下光,不同光线会表达不同的人物特点;背景颜色有黑白、蓝色、红色,高调、低调等等。通过把这些颗粒度足够细的元素排列组合,去适配每一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就能兼顾那组矛盾,也就是让每张照片,在效果上足够个性化,但在流程上足够标准化。
比如,圣诞照,很容易每个人的造型都差不多。但是,用元素组合法,你会发现,可实现的差异很多。比如,麋鹿、天使、小丑这些元素加进来,根据客户的风格排列组合,照片不就不一样了吗?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假如用机器拍照,不是更容易做标准化?还真不行。因为摄影这一行,有一半的价值,来自摄影师和顾客之间的沟通。毕竟,人家来照相馆拍照,图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为了拍一张好看的照片。但是,照片的本质是什么?不是定格画面,而是让人感觉自己被郑重对待。
假如有个摄影师,从头到尾跟你耐心沟通,说什么风格适合你,你应该摆什么造型。你会感觉自己被认真对待了。对面换成机器,就没这个效果了。说白了,照片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定格的画面,而是一个意义的容器。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汽车行业价格战是怎么开始的,以及照相馆怎么建立产品优势。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