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IBM宣布,暂停可被AI替代的岗位招聘。第二个是,海外版拼多多Temu,正式登陆欧洲市场。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就在5月初,IBM的CEO阿尔温德·克里希纳表示,IBM将放缓招聘一部分可被AI替代的岗位。简单说,就是AI能干的岗位,咱就别招人了。按照IBM公布的数据,这类岗位一共涉及26000名员工,未来五年,这26000人中,将有30%,也就是7800人率先被AI替代。其中,非面向客户的岗位,比如行政支持类工作,将首当其冲。
按照之前高盛做的调查,在美国,办公室和行政支持工作中,可以自动化的任务比例最高,高达46%。其次是法律行业的相关工作,这个比例是44%。排在后面的,分别是建筑工程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商业和金融业务。你发现没有,说到这,大多数岗位,都被涵盖进去了。
最近,很多人对这一轮的AI替代潮表示悲观。但是,就在上个月,有一场总体基调很乐观的演讲刷屏了,这就是奇绩创坛CEO陆奇的演讲。
陆奇是谁?他被称为中国最早的AI布道者,曾经是硅谷职位最高的华人高管之一,当过雅虎的执行副总裁与微软的执行副总裁。在微软期间,打造了必应。后来,陆奇创办创业孵化机构,奇绩创坛。今天,在创业者,尤其是AI这个圈子里,陆奇的江湖声望极高。
今天看,这场演讲肯定算不上新闻了。前几天罗辑思维的公众号也转载过,内容很多,我们今天就不做全文回顾了。主要说说,这场演讲带来的几个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一波AI技术?从陆奇的发言中,你能隐隐读出一个答案。就是,不要盯住一两个具体的技术或者新闻,而是要回到问题的根源,重建你的思考体系。
什么意思?比如,我们看到AI让智能驾驶技术成熟了,就觉得,AI汽车将来一定是趋势。这就是盯着具体的技术。但是,回到问题的根源,你会发现,AI对汽车的长期颠覆,根本不在于取代了司机,而是重构整个交通系统。你看,汽车说到底,它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帮助人类出行。那么,汽车是最佳的出行方案吗?未必。因为它的成本太高了,除了汽车本身,还要建设公路。那么,什么才是最佳的出行解决方案?在今年年初,陆奇在一场访谈中表示,这个答案,也许是蛇。你看,蛇爬起来,不需要轮子,不需要公路,而且在任何路况下都能平稳移动。假如能用AI模拟蛇的运动,我们就能造出更理想的交通工具。到时被颠覆的就不是司机这个职业,而是整个交通系统。
借用康德的一句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很多工作、技术、工具,都是手段。它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要想搞懂AI带来的改变,我们得回到这个根源性的问题去思考。
那么,从根源性的角度看,大模型时代,人的哪些优势,才不会被替代呢?这就要说到,这场演讲带来的第二个启发。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模型与模型之间的竞争、替换和互补。什么叫模型?按照《模型思维》的作者,斯科特·佩奇的定义,一切人对世界规律的总结,都是模型。说白了,模型,就是知识。
早在七八年前,吴伯凡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话。他说,假如你看到对面走过来一个人,你觉得那是一个人吗?哪有那么简单。你对面走过来的,是一套认知模式。
按照陆奇的观察,有的行业,本身就属于模型驱动行业。也就是,本身就高度依赖于人的主观洞察。比如,医疗行业,一个好医生就是一个好模型,一个好护士也是一个好模型。换句话说,我们跟AI之间的竞争和协作,本质上是两套模型之间的竞争和协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己这套模型呢?陆奇认为,所有的模型,都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认知模型。也就是,你懂得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经验。从这个层面看,我们需要做的,是经常尝试新东西,掌握新事实。第二个层面是,任务模型,也就是,我们能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从这个层面看,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第三个层面是,领域模型,也就是,你所从事的职业。有人是律师,有人是医生。从这个层面看,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一个行业里,做得足够专精。
最近还有很多人分析过,哪些行业无法被AI替代。具体的职业预测,可能有一些偏差。但是总体上,不可被替代的职业,普遍有这么两个特点。第一,手眼结合。第二,对人负责。
手眼结合,也就是,你的工作不仅需要调用以往的知识,而且需要随时搜集新事实,调整方案。比如医生,手,指的是你已经掌握的医疗知识;眼,指的是你对患者病情的实时观察。
对人负责,指的是,你得对一件事的结果负责。网上不是有那么句话吗?AI永远无法取代什么?答案是,它无法替人坐牢。虽然是句玩笑,但它背后的担忧是真实的,就是AI到底能对结果负责到哪一步?
这是我从陆奇的演讲中,读出的第二个启发。手眼结合,对人负责,这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第三个启发是,产业拐点到来的标志是什么?过去我们都认为,产业拐点到来的标志,是一个变革性的技术出现。但是,到底什么叫变革性技术?这个定义有点模糊。而这回,陆奇给了个标准定义,把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这是变革的标志。
边际成本,就是每多生产一个,所增加的成本。比如地图,多印一份,就得多花一张纸的成本。但是,把地图变成电子版后,只需要一个固定的成本投入,后面不管多少人用,边际成本为零。再比如,为什么当年谷歌能成为一个产业拐点?因为它把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变成了固定成本。同样,这一轮AI技术,之所以能触发产业变革,也是因为,它把一大类边际成本,变成了固定成本。这个成本就是通用层。因为OpenAI提供了一个通用型的基础模型,后面的公司不需要从头训练起。把一大类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这是一切结构性变革的特点。
好,陆奇的演讲,咱们先说到这。最后,送你一组陆奇的建议。这是今年年初,陆奇在一场采访中说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应该做什么?20岁时,需要做让你可以走得很快的事情,快速学,快速失败。30岁你要建立一个核心支撑体系让你走得远,这个体系包括你的身体、你的家庭基础以及来自周围人的信任。35岁时,这是打造产品的黄金时段,因为你已经犯过足够多的错,你需要做一个好产品让你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本质提升。40岁后,理想情况是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淋漓尽致去发挥的舞台。一个人只有在尽情发挥时,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大价值。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海外版拼多多Temu的势头很猛。就在前不久,Temu的英国版正式上线。同时,Temu的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市场板块,也已经在扩张中。截止到目前,Temu已经连续几周在美国的应用下载榜中排名第一。同时,Temu在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也持续霸榜。
Temu是怎么做到的?除了产品层面主打的低价策略,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广告。Temu的广告投入有多大?2023年单价最贵的广告之一,就是Temu做的。今年2月,在号称美国春晚的超级碗总决赛上,Temu拿下了两个广告位。一条广告是30秒,花费700万美元,相当于每秒23万美元。据说,当天有2.08亿美国观众观看比赛。就在当天,Temu的下载量,增加了45%,日活比前一天增长20%。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大力出奇迹吗?假如我没有那么多预算,没有掌握核心资源,有没有什么办法,把营销的声势做大呢?答案是,有。很多年前,耐克曾经发起过一类营销行为,并且实现了一种神奇的效果,那就是,最大的赞助商不是我,但我总能让你觉得,我才是C位。后来还有人专门给这种营销方式起了个名字,叫埋伏式营销。
那么,耐克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的做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搞定关键人物。
我们先从一个问题说起,在一场体育赛事里,你觉得怎么才能获得最多的曝光量?按照通常的设想,肯定是冠名。但是,冠名往往是,体育赛事结束,它的热度也就跟着结束了。而相比之下,其中的关键人物,也就是运动员,热度往往更持久。因此,耐克的策略就是,提前签下有潜力的运动员。
比如,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锐步是运动品的独家赞助商。特别说明,奥运会的赞助,是有名额限制的。每个品类,只选一个赞助商。因此,锐步把这个位置占了,耐克就进不来。怎么办?签不下奥运会,但是,我可以去签运动员。比如,短跑运动员迈克尔·约翰逊,是当年夺冠的大热门。耐克就把他签下,作为耐克当时的代言人。而且合同里约定,只要是公开场合,不管是比赛、采访,还是新闻发布会,约翰逊都必须穿耐克。耐克还专门为约翰逊制作了一双金色的耐克跑鞋,不全是为了穿,也是为了给约翰逊拍照用。后来,约翰逊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脖子上就挂着这双金跑鞋。据说当年很多人都误以为,耐克才是这届奥运会的赞助商。
再比如,耐克还包下了亚特兰大奥运会场馆外所有的户外广告牌,只要比赛转播中有航拍镜头,耐克就一定会入镜。耐克还制作了几千份印有耐克logo的小旗子,免费送给入场观众。你从观众席一眼望过去,全都是耐克的logo。
你看,本来锐步是最大赞助商,但风头却被耐克抢走了。据说后来锐步表达过强烈抗议,奥组委也从那一年开始,推出了很多举措,避免类似的情况。
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饮料赞助商是可口可乐。奥组委就在布置场地时,尽可能避免现场出现任何百事可乐的相关元素,就连蓝色的饮料罐,都尽量避开。再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之前,希腊奥组委专门把从奥运村到赛场,这一路上的广告牌全都清理干净。
你看,想蹭热点,哪有那么容易?这时,耐克的营销,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他们的方法是,概念联想。也就是,我不正面提及,但我总有办法,让你联想到一个热门概念,或者热门人物。
比如,在伦敦奥运会前夕,耐克发布了一支名叫发现你的伟大的系列广告片,里面展示了很多名叫伦敦的地方。比如,南非的东伦敦、牙买加的小伦敦,中国的伦敦大街,唯独没提英国伦敦。奥组委想挑理都没处挑。
后来,很多品牌都使用过这种联想式营销。比如,多芬曾经拍过一个广告,里面出现了十多位名叫冰冰的女性。比如张冰冰、刘冰冰、王冰冰等。唯独没提范冰冰。而结尾的广告语是,美丽不止一个范儿。你看,虽然没提范冰冰,但观众看广告时,无时无刻想到的不是范冰冰。
换句话说,营销的本质是什么?我曾经听过一个解释,说营销的本质,就是翻译。把陌生的,翻译成熟悉的;把你无感的,翻译成你喜欢的。借用编剧界的著名导师,被称为编剧教父的罗伯特·麦基的说法,他说,电影的奥妙,就在于恰到好处地利用观众的想象力。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营销。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陆奇对大模型时代的机会分析,以及怎么用更少的资源放大营销的影响力。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