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全国多地推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第二个是,2023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闭幕。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我们说说养老。最近,不少省市都在推出一张清单,叫“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这张清单列出了很多政府向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比如,上海市推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了8类24个养老项目。其中包括向困难老年人配送餐食,针对上海市60岁以上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老人,政府通过举办社区长者食堂、老年助餐点等形式,保障老年人的膳食健康。还有针对老年人房屋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养老服务补贴项目等等。
除了上海,内蒙古、广西等地,也在最近发布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的项目类型都很丰富。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重点,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个跟它们互补的好消息。养老服务清单,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生理和经济需求。其实,很多人同时也在做另一个努力,就是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要知道,老年人面对的挑战之一,就包括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与社会脱节所造成的孤独感,等等。之前还有个统计数据,说我国老年人的孤独感发生率,高达68.3%。
怎么能缓解老年人的精神孤独呢?最近,我在中欧商业评论上,看到一组研究,来自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李存副教授,他带着学生在荷兰以及中国的江浙地区做了很多调研,最终设计出了三套智能产品。这三个产品,也反映出了老年人的三种需求。
第一个设计,叫互动式画廊,它的目的是,满足老年人看风景的需求。这要从一个现象说起,很多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不愿意外出,他们特别喜欢坐在公寓里看着窗外,一坐就是一整天。但是窗外的风景,却是一成不变,枯燥乏味。
李存就想,既然老年人不愿出去看风景,那能不能把外面的风景传递到老年公寓里呢?于是,他和团队做了一个互动式画廊。画廊由两部分组成,风景收集器和画廊显示屏。风景收集器就是可以自动拍照的数码相机,安置在风景区,可以自动捕捉风景并且定时发送到云端。显示屏放置在老年公寓,将云端的风景照片实时展示。老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遍全世界的美景。老人们还可以用这个装置将风景打印成明信片,寄给亲朋好友或者社区的志愿者们,加强自己的社会互动。
这个设计很别致,但是出发点,还是把老人当成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接下来的第二个设计,就换了个角度,它满足的是,老年人创造价值的需求。也就是,把老人当成能创造价值的生产者,帮老人们更好地参与生产。这个产品叫智能打包器。
在江浙的农村,李存发现,当地的老年人有晒蔬菜干和果干用来售卖的习惯,这是一种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但这些农产品销量一般。除了缺乏宣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装太简陋了。
于是,李存团队设计出了一个智能化移动打包装置。这个装置的造型是一个小火车,不仅方便移动,而且好玩。装置具有印花打印、包装封口、包装裁剪等功能。而且,考虑到老人不习惯使用触屏,装置特别使用了摇杆和按钮的机械设计,让老人能更快上手。
第三个设计,叫投影互动器,它反映的是,老年人参与社区决策的需求。李存发现,很多老年人唯一的社区活动就是跳广场舞。难道老年人只喜欢跳广场舞吗?不是。这是因为社区活动往往是年轻人组织的,他们并不了解老年人到底喜欢什么,也不方便挨家挨户地去调研,就只能组织跳广场舞。那么,能不能让老人也参与到社会活动的策划中呢?于是,李存团队设计了一个可以播放社区活动信息的互动投影。老年人点击投影中的选项,为活动投票。
你看,这些设计,也许不是巨大的技术突破。它们的价值,在于细。因为细,可以扎得足够深。也因为细,可以无限向我们的近处延伸。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一个月,全国展会特别多,比如车展、科技展、消费展,等等。建议你多关注,因为展会一直是了解趋势非常好用的一个风向标。今天咱们也从一个展会开始,这就是上个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这也是亚洲最大的家电与消费电子展之一。
假如从今年的展会上,概括出一个趋势的话,那就是,智能化。今年的家电新品,普遍在往“家居家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家电和家居的界限正在模糊,并且都在智能化。
比如,最近流行的全屋智能。再比如,华为展示了鸿蒙智联系统的生态链。再比如,康佳、格力这样的传统家电巨头,展示的重点也不再是产品制造,而是产品里的智能芯片。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假如大家使劲的方向都一样,那产品岂不是又同质化了吗?应该怎么做创新呢?正好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问题。
关于创新的方法,你可能听说过很多。比如,类比式创新、破坏式创新、聚焦式创新,等等。这些以后有机会,咱们再慢慢说。今天我想给你说的创新方法很特别,叫新闻稿式创新。也就是,当你没有充足的预算、没有顶尖的技术,别担心,你先把关于这个产品的新闻稿写出来,然后再用这个新闻稿,倒逼创新。
这个方法已经有公司实践过,而且效果不错。这家公司叫Nest,是一个美国的老牌智能家居公司。早在2010年,智能家居这个概念刚刚出现的时候,他们就成立了。他们最早的产品,是一个智能恒温器。它的作用是,安在家里的墙上,关联家里的其他电器,自动监控家里的温度、湿度和光线情况,还能实时调节室内的温度。当时,全美国家庭智能设备市场规模才30亿美元,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美国的智能恒温器渗透率不到0.5%。这么一款智能恒温器,肯定算是一次行业级的创新。
那么,这个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先写新闻稿。
这就奇怪了,产品都没做出来,为什么要先写新闻稿?按照Nest的创始人,法德尔的说法:“新闻稿不能等事情完成之后再写,而要在开始的时候写。一篇好的新闻稿,能帮你聚焦产品最核心的功能。”
没错,一个人看新闻稿的时间,可能只有短短30秒。在这30秒里,你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新闻稿就必须简洁有趣,突出产品最重要的卖点。你不能把想做的所有事情都一一罗列出来,而是要分清主次,告诉观众:“这里,这一点,没错,只有这一点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换句话说,听完跟听懂,这是两码事。重要的是让用户听懂,而不是听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帮助产品开发者,定义产品的核心优势。
一旦站在新闻稿的视角,你就会发现这么几件事。第一,很多研发人员觉得重要的东西,可能只是技术厉害,用户并不关心。第二,很多你觉得了不起的功能,本质是在炫技,对用户并不产生价值。搞懂这两点,你就发现了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怎样聚焦你的产品优势。
比如,对Nest来说,他们发现,他们自认为很厉害的算法,用户根本不关心。用户关心的是,对于智能家居这个新玩意,他们缺少掌控感。比如,家里的电器什么状态,过去一晚上费了多少电,历史记录怎么查看,等等。后来,这就成了Nest的研发重点。
但是,到这一步,这个新闻稿还没写完。你看,一个产品的新闻稿,不能光有文字描述,还得有照片吧。因此,Nest研发产品的下一步,就是设计包装。用他们的创始人法德尔的话说:“包装决定了产品。盒子的物理限制迫使你思考,应该怎么呈现这些功能。”
比如,他们生产的恒温器这个产品本身其实很小,大概就是直径五六厘米的一个圆形。包装也就是巴掌大的一个纸盒。怎么用这个小盒子抓住用户的眼球呢?首先,得放一个产品图,这要求团队思考产品的外观。其次,空白处有限,只能在包装上介绍产品最重要的两个特性。你看,思考这两个特性,又可以帮助团队修正之前对研发重点的假设。最后,包装风格还要能体现品牌的调性,这又直接关系到,你将来用什么样的语态,跟用户打交道。
最重要的是,开发团队还要兼顾一个不在包装盒上的信息,那就是,在货架前看到这个包装盒的人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拿起这个盒子?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最关注什么?也就是,你要为什么样的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好,到这一步,有说明书、有包装盒、有目标读者,这个新闻稿,算是写完了。你的产品轮廓,也大概清晰了。这时,Nest才开始正式推进研发。后来,这款产品也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2014年,Nest被谷歌以32亿美元的高价收购,直到现在,依然是谷歌旗下智能家居的主力品牌。
Nest创始人法德尔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创造:用非传统方式做有价值的事》。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你实际做的产品,其实只是用户旅程中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用户旅程早在他拿到产品之前就已经开启,并且在延续很久之后才会结束。你千万别觉得,做产品,闷头做硬件就行了。你需要从头开始,考虑到每一个环节,包括用户注意到产品的那一刻,犹豫要不要购买的那一刻,安装、使用、修理甚至退换的那一刻。把这每个环节,都在一开始想清楚,才能做出成功的产品。
把这个话题再延伸一步,当你不知道一件事怎么做,该不该做时,很简单,给这件事写一篇新闻稿。然后想象这个新闻被所有人看到之后的样子。你觉得自豪,就放手去做。换句话说,写新闻稿,是在倒逼自己,从一开始就把一举一动,都跟这个世界的信用网络绑定在一起,用长期考验短期,用未来验证现在。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怎么用以终为始的思路做决策,以及针对老年群体的智能化设计。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