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不是,叫“吴彦祖”就一定长得帅吗?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好多人一看今天的标题,可能觉得有点儿戏。但是,别着急,我们要说的不是网络上的调侃,而是今年出现的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

在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先交代一个背景。一般来说,得出科学结论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叫演绎,也就是,从抽象到具体。我先搞懂一个抽象的逻辑,然后用这个逻辑去解释现存的现象。比如,我先知道天体物理学的原理,知道力学定律,然后通过运算推敲,确定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就属于演绎。

第二种叫归纳,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我先搜集大量的事实,然后从这些信息里概括出一个规律。比如,我连续10年观察,都发现太阳是东升西落,再结合其他的事实,我推测地球应该是在围着太阳转。这就属于归纳。

第三种叫类比,也就是,把一个东西比作另外一个东西。比如,我虽然不知道太阳系的真实样貌,但我猜测它可能像个陀螺。然后基于陀螺这个类比模型,陀螺的中心是太阳,其他行星应该分布在陀螺表面的某个点上。这个过程就属于类比。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研究是第二种,归纳。它几乎没有任何理论上的依据,只是基于事实的归纳。

这个研究的起点,是2017年。当时,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学者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发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名字反映长相:姓名刻板印象在长相上的体现》。

没错,这个研究的核心结论就是,你叫什么名字,就会长成什么样。

这些学者认为,名字作为一个社会标签,会逐渐影响一个人的相貌。当时他们做了很多实验,给出一个人的照片,下面附上四个名字,让志愿者来猜这个人的真名。按理说,假如纯粹瞎蒙,正确率应该是四分之一,25%。

但事实上,志愿者猜对的概率,是38%,这个数字要高出随机猜中的概率。他们还用机器学习重复了这个实验,学习之后,机器把人和名字匹配起来的正确率,也高于随机水平。

比如,在英文世界里,人们会感觉叫Bob的人,比叫Tim的人胖一些;叫Katherine的女性,比叫Bonnie的女性更稳重可靠一点;和丘吉尔同名叫Winston的男性,看上去会比较忧郁;而和英国女王同名,叫Elizabeth的女性更严肃优雅。

再比如,还有人认为,人们会选择跟自己名字有关的职业,这说的还是英文名,Den开头的可能更愿意去做牙医(dentist),La开头的人可能会成为律师(lawyer),Cali开头的人可能会住在加州,等等。

中文名里,可能也有这种现象。就拿运动员来说,前不久结束的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的成绩很好,就有观众说,张雨霏、覃海洋,听起来就是水上高手。还有,中国女子冰壶队的前队长,名字叫王冰玉,正好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再比如,还有一种叫“姓名-职业独特性匹配”的理论,就说到,一个人的名字越独特,就越有可能从事独特的职业,而且还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按照这个理论,叫吴彦祖就会长得帅,楚留香就应该是郑少秋那样,李寻欢就应该是焦恩俊那样。

在这里,咱们姑且做个个人猜测。名字和职业相关,也许是因为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就蕴含了一点对未来的职业期待。他们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培养孩子。

但是,名字和长相相关,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很多人也对这个研究提出过质疑。

于是,就在今年,当年的那群学者,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遍,还追加了一些佐证,又写了一篇论文,名叫《名字能够影响长相吗?》。这回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说的是,随着长大,一个人的名字会影响他的面部特征,让他的长相,渐渐靠近这个名字的社会刻板印象。

同样,他们又做了一组实验,来看人是不是能把陌生人的长相和名字对应起来。大家做出选择的正确率,还是比随机水平要高。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额外的发现,就是,对儿童面孔匹配的时候,正确率不到25%,而对大人的面孔匹配的时候,正确率会超过30%。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名字和长相的一致性,不是从小就有的,而是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换句话说,他们之前的结论是,你叫什么名字,就天生会长成什么样。而现在的最新结论是,你叫什么名字,就会后天慢慢长成什么样。

注意,再强调一遍。前面这些研究,都只是统计了事实,并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不过,仅仅是了解到这么一个研究,对咱们或许也有好处。

毕竟,名字是我们最大的自我认同标签之一,假如它能够对我们产生足够明显的影响,这也许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对自己施加影响。就像2017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也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越喜欢自己的名字,就会表现出越高的自尊,也会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这有点像“预言的自我实现”,当你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许你就会在有意无意间为之努力,最终真的成为这样的人。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餐饮品牌出海的消息不少。前段时间,喜茶在巴黎开设了首家快闪店。几乎是同时,奈雪的茶首家新加坡门店正式营业。除了茶饮品牌,像海底捞、小肥羊、呷哺呷哺、太二酸菜鱼、外婆家等中餐品牌也在不断扩张海外市场。

但是,餐饮企业出海,一直面临一个口味上的挑战。很多你觉得好吃的,别人不一定吃得惯。那么,怎么跨过这道难关呢?今天,我们就说一个在国外经营得很不错的中餐品牌,熊猫快餐。

熊猫快餐在国内名气不算大,但在海外是规模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之一。目前,熊猫快餐在全球拥有大约2500家门店,光是在美国,每年大约会接待3.5亿人次,营收超过59亿美元。就在2022年,熊猫快餐的创始人程正昌、蒋佩琪夫妻还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

那熊猫快餐具体是怎么成功的呢?简单说,主要归功于一个清晰的定位,这就是不把当地华人定位成目标用户。什么意思?你看,假如你在美国做华人的生意,首先菜品的口味就得很地道,再加上美国华人的人数不算多,这就意味着店铺的扩张速度会很慢。

实际上,熊猫快餐也不是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熊猫快餐的前身叫“聚丰园餐厅”,做的就是地道的江浙菜,当时程正昌的父母掌厨,一家人忙前忙后,结果发现去掉成本后几乎就是白忙活一场,而且很少有美国本地的客人光顾。

怎么办?经过观察,程正昌发现美国人的口味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喜欢酸甜口味,第二是喜欢吃肉。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当时流行的“中餐老三样”,也就是蛋卷、米饭和炒面,转而做酸甜口味、带点微辣的“中国菜”。结果美国当地的客人果然变多了。就在1983年,美国加州的一家购物中心邀请程正昌,在美食街开设一家快餐版本的聚丰园,程正昌经答应了这个提议,并把新店改名为“熊猫快餐”。这就是“熊猫快餐”在美国的第一家正式门店。

有了之前的经验之后,熊猫快餐在口味上做了很多本土化的改造。比如,1987年他们推出了“橙子鸡”,就是把脆皮鸡在甜辣的橘子汁里炒制一遍,结果很受欢迎,成为美国人到店必点的爆品。再比如,他们后续先后推出了新版本的宫保鸡丁、黑蘑菇鸡肉、上海安格斯牛排等菜品,成为后来熊猫快餐的招牌菜。在2008年,熊猫快餐成立25周年之际,推出了“北京牛肉”,成为高人气菜品之一。这些菜品估计很多中国人看都不太正宗,还被很多留学生称为“假中餐”,但却很受美国本地人的欢迎。

到这一步,熊猫快餐算是打下了第一步的基础。但紧接着他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传统中餐的制作步骤多、费时费力,出餐效率不高,那怎么办呢?熊猫快餐主要基于两点做出了改进。

第一,精简菜单。比如,熊猫快餐的SKU一直保持在24个左右,同时每一道菜都跟加工商合作,制作统一的复合调料。 再比如,在现场炒制的基础上,主要选择煎、炸、炒等效率高的烹饪手法。

第二,门店的标准化管理。程正昌的妻子蒋佩琪是工程专业出身,她就专门设计了一个管理系统,叫做“熊猫自动工作站”。没错,在20多年前,熊猫快餐就把大数据引进了后厨管理。这个系统可以让点餐变得简单,门店之间互相分享信息,还能自动追踪库存、自动添购食材、防止厨余浪费。据说,在当时,熊猫快餐的实习生都能在两个月内独立打理一家门店。

注意,尽管口味上有创新,但熊猫快餐在整体风格上,一直强调中国特色。比如,最开始改名叫熊猫快餐,并且在装修风格上加入熊猫元素。再比如,原来熊猫快餐是不提供筷子的,但是为了保留筷子这个中国元素,于是他们专门设计了一款一头是叉子,一头是筷子的中式餐具。

好,关于熊猫快餐,咱们先说到这。简单说,熊猫快餐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美第一的中式快餐品牌,是因为他们在改变口味的同时,仍然保留鲜明的中式风格。按照创始人程正昌的话来说就是,在不失本源的基础上,为地域和目标顾客群体而变化。也就是,先赢得顾客的胃,再俘获他们的心。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关于名字与长相的研究。根据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团队的研究,名字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长相。在有进一步佐证之前,我们至少可以把它当成个有趣的谈资。

第二,中餐品牌怎么在海外落地?我们说了熊猫快餐的方法,一是在口味上尽可能适应当地顾客。二是在文化上尽可能塑造中国特色。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