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建造一座迪士尼乐园难在哪里?

今天的李翔知识内参,用3条音频,跟你介绍一位在“超级项目”里任项目工程师的职场行家马琛,并分享他的一些思考和工作心法。马琛也是得到大学第0期的学员。这3条内容,都来自李翔知识内参对马琛的专访。

马琛是一位有着十年经验的项目管理者和培训师。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又以全奖读取了法国工程师学院的MBA。2009年,马琛从法国回到中国后,加入了一家总部在巴黎的全球知名国际检验集团,开始了他近十年的国际项目管理和检验工作。马琛曾先后参与过三个超大型项目,用他的话说,“每个都是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的项目”,它们分别是:全球第一台第三代核电站安装建设管理项目;全球第一个极地环境液化天然气开采项目;全球第6座迪士尼主题乐园、上海迪士尼主题城堡安装建设管理项目。这三个大型项目的工作经历,让马琛成了同行眼里的“超级项目的超级管理者”。

马琛认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3年多的迪士尼经历。作为资深项目管理者,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迪士尼经验”。并且,他凭借这套经验,已经跨界到了人工智能领域。如今,马琛进入了一家研发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并在这个全新的科技领域,继续开拓新的超级项目。

这次分享的内容,主要是马琛关于如何管理一个超级项目的经验,以及他对于如何平衡伟大愿景和匠人执行力的思考。10月份,马琛曾在得到大学发表题目为“如何建一座伟大的迪士尼”的主题演讲。我们对马琛做了专访,请他分享他的超级项目执行经验和管理心法。

提到迪士尼乐园,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样几个关键词: 城堡、梦幻、甚至神奇的魔法。就像那本《迪士尼体验》里描述的那样,“人们到迪士尼是去感受梦和幻觉的”。马琛在巴黎时,就对迪士尼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巴黎迪士尼是欧洲第一座迪士尼乐园。那时的马琛,像大多体验者一样,感受到的是迪士尼的造梦的能力。

但是,当马琛成为一名建造迪士尼乐园的项目工程师后,他的体验完全变了。在巨大的城堡梦幻背后,是一砖一瓦,一钢一铁,数万人的劳动,用了近六年时间搭建起来的现实工程。这支建造迪士尼的庞大团队,马琛不想把他们简单地叫做“造梦师”,在他眼里,从工程师到泥瓦匠,他们都是支撑这个超级项目的超级匠人。

马琛是这样理解迪士尼的。迪士尼终于建好后,很多朋友会问马琛,听说上海迪士尼赚了很多钱?或者,听说上海迪士尼的钱都被美国人赚走了?马琛会先给大家分享一组数据:上海迪士尼是2016年10月开园的,第一年接待游客就有1300万次,每天光米饭就能卖出6吨,预计带动的交通、餐饮、住宿、影视等收入总共能有900亿。迪士尼项目的总投资规模有250亿人民币,但是它每年的运营维护费就有60亿,使这座乐园能够继续保持梦幻光鲜的样子。

这意味着,迪士尼乐园每四年的维修费用,可以重新造一座迪士尼出来。所以,从营收比来说,上海迪士尼只不过是一个赚钱水平正常的项目。但马琛想强调的是,迪士尼乐园又是一个极不寻常的项目。

上海迪士尼从最初构想到正式开园,历时8年多,施工建设历时近6年,牵扯到上百家公司、数万名员工的投入。马琛说,这是一个动用了8年时间筹备,投入250亿,未来每年仍要投入60亿的项目。它从构想之初,就预计要每年迎接全世界1000万人客流量。这样一个项目,它不太能承受失败的风险,哪怕任何一丁点风险,都会导致这个商业计划不成立。

马琛总结说,迪士尼乐园是一个很少见的、投资巨大、时间跨度长、复杂程度极高,参与人数巨多、又不能失败的超级项目。马琛表示,建造一座迪士尼乐园很难,但是难度更大的是“决定要建一座迪士尼乐园”和“设计一座迪士尼乐园”。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是做决定的困难。也就是,要不要建造一座“不能失败的迪士尼乐园”?带着这样的出发点,去打造一个超级项目,首先要从战略层面论证这个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能建成吗,它能一直经营下去吗,它能按照各种预期经营得很好吗。这些都需要前期大量的计算论证,也会有很多预测和假设。当你带着各种未知做一个重大决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要识别哪些是战术问题,哪些是战略问题,哪些参数可以估算,哪些一定要查证,哪些假设可以默认,哪些不能轻易使用——这整个是一个庞大的思考论证过程。

其次是设计上的困难。当战略上决定要做这个超级项目之后,就要思考如何规划设计一座迪士尼乐园工程的结构和工艺。这又是一个大挑战。一方面,要确定成功的目标和验收标准。因为面对长时间的未来和千万人次的客户,作为一个超大型产品,功能设计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迪士尼乐园的建造横跨多个专业,中美合资带来的工作复杂性,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好。要规划好协作界面,确定好各种规则,才能为后续的实战建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做完决定,做完设计,就要进入实战的建造阶段。如何建造迪士尼乐园这样一个超级项目?如果只提取最核心的一点,马琛认为是,要尽量寻找“第一种师傅”。

马琛分享了一段经历。他在法国读MBA时,他的管理学导师给他讲过一个故事:意大利要修一座城堡,你作为城堡负责人,会遇见三个砌砖师傅。你问第一个师傅,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砌砖,你看我手里有这些砖,我要把砖砌好。你问第二个师傅,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砌砖,砌好后这里会变成一堵墙。你又问第三位师傅,他说,我在砌砖,砌完后,我们会建成一座伟大的城堡,给城市增光添彩。法国导师说,你们学了管理,以后就要带领团队,应对各种大项目,所以要寻找第三种师傅,让所有团队成员心怀愿景、和伟大梦想一起成长。

这是很多企业管理大师都爱举的一个例子。那时马琛觉得这个故事特别厉害,认为自己就是第三种师傅,将来也要寻找第三种师傅。

但是,当马琛进入迪士尼乐园项目后,他发现不能这样做。只有愿景的第三种师傅,说服不了他。马琛反而意识到,具备高度执行力、专注沉浸在手中每一块砖的第一种师傅,在真正地创造价值。他们身上有一种值得尊敬的匠人心态。马琛决心要成为第一种师傅,他要寻找的,也是第一种师傅。

马琛说,在迪士尼乐园这个超级项目里,他和团队作为代表业主的项目管理方,负责质量把控和工程进度。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一根一根钢管来搭建脚手架,再一根一根钢管拆除脚手架。他脑子里想的,不是那个伟大的梦幻城堡,而是第六层F区的第201根脚手架,今天能拆好吗?今天完了,还有明天,后天,一直这样干到项目结束。废墟之地上,才渐渐显出了城堡的样子。

马琛认为,越是这种几百个公司、几万人参与的超级项目,在每一个模块中,越需要大家都进入一种超级专注的心流状态。心流的营造,就是每个人都能心无旁骛地垒好手里的砖,焊好手里的铁,专注地做好执行,甚至忘掉那座伟大城堡。“如果你每天想着那座城堡建好后多么漂亮,你根本进入不了心流状态。”马琛强调,迪士尼乐园不是不需要第三种师傅,而是在这样的超级项目里,所有人,包括最高层的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到最基层的油漆工,电焊工,大家其实都是“第一种师傅”。

在马琛看来,迪士尼乐园这么庞大的超级项目,99.9%的价值是靠一线垒砖师傅的心态创造的,也就是一种超级匠人的心态。“总工程师有总工程师的砖,项目经理有项目经理的砖,焊工师傅有焊工师傅的砖。不论你的职责是大是小,负责超级项目的哪个环节,都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眼前的执行工作,你来不及去想那座绚烂的城堡未来有多漂亮,但你一定要把眼前这块砖垒好。”

迪士尼乐园的经验让马琛相信,“第一种师傅”是一种境界,即便你具备第三种师傅的能力和抱负,在做事情时,也要把自己还原成第一种师傅的心态。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做好“第一种师傅”,并且能一直坚持下去,就能一直抓住时间的复利。

以上就是迪士尼乐园项目工程师导马琛关于超级项目和超级匠人心态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