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两亿“平台工人”,澎湃汹涌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青山资本发布2023年年中消费报告。第二个是,科学家关于精力管理的新研究。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我们说一份最近很火的报告,这就是青山资本发布的,2023年年中消费报告。这回报告的主题是,平台工人。也就是,所有通过平台,工作赚钱的人。

青山资本每年的年中和年末,都会发布一份报告。关注消费领域折射出的社会新变化。2021年的两期报告,关注的是“Z世代”和“独居生活”,2022年,关注的是“糖”和“35岁危机”。这回的报告,主题是“平台工人”。

之所以是这个主题,是因为今天的平台工人,太多了。有多少?按照青山资本的统计,足足两亿人。平均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是平台工人。他们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

当然,这两亿人,不全是滴滴司机或者外卖员,青山资本把平台工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搭建平台的人,比如写代码的程序员、维护平台的电商运营等等。这一类,算是平台的基建工人,基本都是全职工作。

第二类,是在平台上接受派单的人,这也是咱们最熟悉的一类平台工作者,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都算这一类。但是,平台工人中,人数最多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货车司机。今天,全国的货运平台已经超过2500家,50%的货车司机,有一半以上的货源来自货运平台,有20%的司机,完全依靠平台接单。

第三类,是平台的派生工作者。他们不在平台上接单,但通过在网络平台上获得的影响力来赚钱。比如,依靠网络影响力带货的达人,如果把1万粉丝作为达人的标准,全国现在已经有500万达人。再比如,网拍摄影师,也是有了平台晒照的需求之后,出现的新工种。

除了这些数据之外,这份报告里,还有三个关键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关于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平台工人饱和了吗?毕竟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说,现在想去跑滴滴、送外卖,都已经赶不上趟了。青山资本认为,平台就业还没有饱和,只不过工作的结构变了。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从平台经济的演变逻辑来看。假如把平台经济比作建筑业,它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最开始,壮大的是基础建设工人群体。接着,是装修、安装工人群体。盖了足够多的房子后,需要的是销售、营销、服务业的从业者。平台经济也一样。BAT崛起时,写代码搭平台的程序员最先壮大。接着是在平台上全职做运营,或者生产内容的全职从业者。

今天,咱们之所以会觉得平台经济能容纳的就业已经饱和 ,就是因为,平台的基建已经基本到顶了。所以程序员、运营这样的建造者不再壮大,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的容量,也不再增长,这就是所谓的饱和。

但是,新类型的服务岗位会出现。这就是,利用平台流量,提供衍生服务的从业者,也就是开头说的,达人等等。这是平台工人的缺口所在。

其二,比较硬核,上面的这一切,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公式可以这样写:

就业容纳∝国民总时间 X (智能化程度,需求多样性) X (1-智能化程度)

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三个变量,国民总时间、需求多样性,智能化程度。

其中,国民总时间,是现在已经饱和的变量,基本不会变,你不用管。主要看后面的智能化程度和需求多样性。这两个变量是一直在变的。这就意味着,平台中还在不断出现新的机会。

好,这是第一个结论,平台没有饱和,只是就业结构变了。

第二个结论是,每一个平台工人,都有清晰的晋升路径。即使是看起来最基础的配送人员。

虽然快递、外卖、专送,看起来差不多,都是配送。但是,其中其实隐含着一条升级路径。

青山资本统计,有20%的快递员会转行去送外卖。为什么呢?快递没有太强的即时性要求,所以不用赶时间。但先做几年快递,熟悉那一带的地形和楼宇,这个技能就是送外卖的敲门砖。对于送外卖的单王来说,看一眼导航,都算不专业。相应的,送外卖的单价更高,对于要养家糊口的快递员来说,送外卖是更好的去处。

但是,送外卖还不是终点。价值链的再上一层,是闪送员。这在行业里,叫“专业即时配送”。闪送员能拿到的单价更高,但竞争更残酷,因为这个行业,头部效应极其显著。也就是,你送的越多,系统就越给你优先派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八分布。20%的人,拿走80%以上的订单。

你看,就在配送这么一个看似很平均的职业内部,也有它自己的路径划分。

从报告中能得出的第三个结论,是“新平台工人”的出现。

青山资本列出了100多个新平台工人的职业类别,新锐程度,让人大开眼界。它们存在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里。

比如,手串代请师。今年不是寺庙热吗?手串代请师,就是替你去雍和宫请手串。再比如,宠物减肥师。这是因为现在宠物生活条件太好,很多都肥胖,就催生了这个需求。再比如,催学师、催睡师、戒玩手机师,针对的都是自制力不足的人。再比如,简历修改师,针对的是想找工作写简历,但自己又不会的人。再比如,假如你想打游戏,也有一堆配套服务,比如,胳膊酸了,有专门的电竞理疗师。

你看,这个时代的新职业,已经无法用传统的行业分类来拆解。还是那句话,互联网搭好了平台,但接下来的扩展,要靠真实世界的人来实现。旧的职业在饱和,新的职业在涌现。两亿平台工人,从来都不是一潭死水,他们一直在澎湃涌动。只要人的需求还在增长,平台经济就还会有新的可能。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一个关于精力管理的研究。就在前不久,悉尼大学的团队,在《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家》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这不是一个全新的开创性研究,而是一项证实性研究。主要是为番茄工作法,寻找科学层面的实证。

番茄工作法,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叫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的意大利人提出的。大概说的是,把一天分成若干个番茄时间,一个番茄时间,是25分钟。在这25分钟里,什么都不想,就集中精力做事。25分钟一到,不管做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停下来休息3到5分钟。然后再开始下一个25分钟。

之所以叫番茄工作法,是因为这个灵感,来自厨房里的一个番茄造型的计时器。

而这回,悉尼大学做的研究,是想从实证层面,证明番茄工作法真的有用。他们招募了78名大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连续学习不间断。第二组每学习25分钟,就放空5分钟,什么都不想。第三组,每学习25分钟,就看5分钟的自然风光。结果发现,不管是中间放空,还是看自然风光,学生表现出的记忆力,都比连续学习要好很多。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个实验也没什么新结论啊。确实,因为研究者的目的,并不是提出新发现,而是想借着这个证实性研究,鼓励大家多实践番茄工作法。他们的目的是强调,而不是发现。

但是,说到发现,最近大半年,还真有几个有意思的,关于精力管理的发现型研究。我们今天主要说两个。

第一个研究,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成果发表在一个期刊上,叫《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这个研究主要说的是,假如你把手机静音,可能会让你的注意力,变得更不集中。没错,是更不集中。

研究过程并不复杂。研究人员统计了138名苹果手机用户。他们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平均是200分钟。其中,有9%的人,会因为工作或学习原因,经常把手机调成免打扰模式。既不震动,也不出声。而其他人,要么是两样都占,要么是至少占一样。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这9%最不希望被手机打扰的人,恰恰是每天看手机次数最多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产生了一种叫错失恐惧的心态。简单说,就是因为静音了,害怕错过重要消息。但事实上,他们的绝大多数时间,并没有收到过什么重要消息。

在这里,咱们再补充一个角度。在职场上,有一种现象叫任务滑坡。也就是,假如你面对一个特别难的任务时,你会不自觉地逃避。但是,不干活你又焦虑。因此,你就会倾向于做那些,看起来很合理,但并不产生实际价值的事情。比如,不停看手机,尤其是工作群。

换句话说,看手机,责任还真不在手机,而是当事人逃避当前任务的结果。

第二个研究,是德国蒂宾根大学做的。说的是,合理利用睡眠,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决策能力。

研究过程是,招募一群8到11岁的孩子,给他们看一组很吓人的照片,比如凶猛的动物之类。当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吓到了。之后,把这些孩子分成两组,第一组让他们回去睡一觉。第二组,让他们通宵玩游戏。

第二天,再给这些孩子看这些可怕的照片。结果发现,睡觉组的孩子,可以相对平静地观看照片。他们显得没那么害怕了。而通宵游戏组的孩子,被惊吓程度,跟前一天几乎没有区别。

研究人员认为,这就是睡眠的作用。睡眠就像一个过滤器。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大脑的逻辑系统和情感系统,会同时运转。比如,看到一条毒蛇。你既会产生逻辑上的识别,记住这条蛇的基本特征。同时,你也会产生情感层面的反应,也就是害怕。

而睡眠的作用,就在于,过滤掉其中情感的部分,保留逻辑的部分。因此,睡觉的孩子再看到蛇时,他们就不会那么害怕,只会记得,这条蛇昨天见过。而通宵组的孩子,这个害怕的感觉还在,他们再看到蛇时,还会很害怕。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晚上一上秤,发现自己胖了,发誓第二天早上要起来跑步。但第二天却起不来。这就是因为,你立flag时的激情,被睡眠给过滤掉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睡前千万不要立flag。

把这个结论再延伸一步,研究人员认为,假如你做一件事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干扰,那么你最好先去睡一会儿。这能帮助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比如,要不要创业?不创业,觉得有点虚度青春。创业,又有点患得患失。这就是受情绪干扰太多。按照这个研究,你就应该先去睡一觉。让你的情绪脑先冷却下来,睡醒之后,再用你的逻辑脑仔细想想。

其实,这个研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不就是,一日之计在于晨吗?也就是,把需要动用逻辑思考,需要计算,需要做计划的事情,尽量放在一觉睡醒之后。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平台经济中蕴含的新潜力,以及精力管理的方法。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