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电影《封神》票房一路逆袭。第二个是,美国百年刊物《圣芭芭拉新闻》宣布停刊。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我们要说一场漂亮的逆袭,这就是,电影《封神》。为什么说是逆袭?你看,《封神》的开局,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算不上好。看口碑,上映之前,就有很多人吐槽选角的问题,什么妲己不行、纣王出戏之类。看票房,《封神》上映的首日票房,是5000万元。什么概念?一般来说,即使是后劲儿再强的电影,最终票房顶多也就是首日票房的十倍。按照这个计算,《封神》最终的票房,会停留在5亿元。但《封神》三部曲的投资可是30亿元,平均每部10亿元。这么算,连本钱都收不回。
可结果呢?人家居然逆袭了。早在8月中旬,票房就超过了20亿元。而且他们靠的,还不是什么炒作营销,而是在很多人看来最基础、最笨拙的路演。从《封神》上映之后的40天,一共在29个城市做了路演,平均每个城市5到7场,总共200场。平均一天,就有三五场。就靠着这个笨功夫,人家愣是把观众给喊回来了。
据说在第一场路演的时候,剧组是坐飞机。现在只能自己开车。为什么?因为只要坐飞机或者高铁,同班次的座位就一定会被粉丝订满,根本没法保证行程。现在《封神》的抖音号,里面有500段左右的路演视频,粉丝量超过200万。
完成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抛开技术层面不说,光是心理压力就够你受的。你就想象,一个演员,往台上一站,还没等开口,底下的观众就骂骂咧咧地走了一半。你不仅得坚持表演完,还得把之前走掉的观众,一个个都吸引回来。这对一个人的精神力,得是多大的考验?
前段时间,《封神》的导演乌尔善,接受了媒体专访,讲了电影的幕后过程。假如从中只带走一个重点,我觉得应该是这句话,叫,一为约束,万事不入。也就是,你既然决定做一件事,就得给自己建立一个强大的结界,别让任何杂念进来。
尤其回到一个电影导演的处境,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体感。首先,大概率上,没人能帮你。李连杰曾经讲过他在好莱坞的经历,说那边的人都特别现实。今天你红,排着队上门找你。明天你过气,马上就没人理你。咱们倒不能说全世界的电影圈都跟好莱坞一样,但至少,它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真相。借用一句姜文电影里的台词,你觉得大家会帮谁?谁赢,他们就帮谁。
说白了,要想把事做成,你开始就不能示弱,就不能让任何人觉得你不行。按照乌尔善的话说,导演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假如你自己烦躁了,尤其在大家面前表现出来,那是一种很无能的表现,说明你自己不行。
《封神》是2020年1月制作完成的,直到今年才上映。2020年的时候,乌尔善就说过,电影不上映,他就不喝酒。为什么?按照乌尔善的说法,这几年大家心里面都有很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能不能帮助电影不好说,但我不希望被情绪控制。你喝完酒可能就会发泄这些东西,我觉得毫无意义。
简单说,一旦你确立了一个目标,就等于在自己跟周围世界之间,设置了一个结界。所有杂音,所有干扰,所有无意义的情绪,都不能进入。你看,运动员为什么每天要跑一万米?练武术的为什么要每天挥刀500下?学唱戏的为什么要每天早起吊嗓子?不光是为了锻炼手艺,更是要借这个行为管住自己,不胡思乱想。这就叫,一为约束,万事不入。
当然,前面说的,都是心态层面的事。要想把事办成,光有心态肯定不够,还得有方法。说到方法,《封神》团队,那可真是一招鲜吃遍天。这个方法就是,路演。
乍一看,路演好像挺简单。不就是在人多的地方搭个台子一直说吗?但事实上,不好意思,这件事没这么简单。关于路演,我们主要得搞懂两个问题。
第一,别人凭什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口才特别好,能说会道?是因为你给了很多承诺,说电影绝对好看大家就会看?都不是。
路演的力量,既不来自口才,也不来自承诺。它的力量来自,重复。没错,你只有一直路演,一直重复做这件事,它才会产生力量。
在路演界,一直有一个说法,叫但凡做路演,至少三场起,也就是一模一样的内容,你至少得重复三遍。为什么?你看,路演的目标,是让观众追随你,买你的东西。但是,追随这件事,大概率上是不会直接发生的。它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三次路演所对应的目标。
第一次路演,目标是让观众被你吸引,觉得这些人有意思,讲的东西好玩。你看,《封神》的路演,讲了很多幕后的故事,现场又有即兴表演。再加上演员颜值在线,吸引人的因素,都具备了。
第二次路演,目标是让观众相信你。你说电影好看,你凭什么让我相信?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翻来覆去地强调。第二次路演,起的就是这个强调的作用。但是,仅仅是相信,还不足以促成交易,这时就需要第三次路演。
第三次路演的目标,是让观众跟随你。他们愿意买你的东西,愿意关注你的动向,甚至会主动帮你做宣传。至于后面,随着你的路演次数增加,追随的人会越来越多。
你和观众之间的信任,就这么像滚雪球一样,一点点变大。这就是为什么,《封神》团队要搞那么多场路演。
借用一句说相声常说的话,人有见面之情啊。只要见上一面,我们之间就有这一面的情分。见的次数越多,这个情分就越深。
当然,见面重要,但路演也不能是只为了跟观众见面,你还得讲得精彩。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在路演中,什么样的内容最吸引人?
其实,在路演行业里,一直有一个说法,叫路演三要素。但凡一场好路演,一定包含这三个要素。分别是,仪式、故事、能量。
首先,什么叫仪式?仪式的意思是,这一刻很稀缺,它不会经常发生,它跟其他任何时刻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看,路演必须在线下。你顶多在网上发布个片段,千万别全程线上直播。一旦没有限制,可以随便观看,这件事的稀缺性就消失了,它就构不成仪式。就像开演唱会,假如线上有直播,现场观众还会觉得那么值吗?
其次,什么叫故事?故事的类型有很多,但是在路演这个场合,最管用的故事,无非就三种。一是从无到有,讲自己是怎么开始一件事的。二是从小到大,讲一个作品是怎么长大的。三是反败为胜,也就是,你是怎么挽回一场败局的?简单说,路演中最吸引的,不外乎是,诞生、成长与反转。
最后,什么叫能量?乍一听好像很抽象。它其实说的就是,你自己对于这件事的信念感。你是不是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件事真的好,真能成。这里面没什么方法论。因为在现场,一个人面对几百号人的时候,你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恐惧、每一个不自信,都会被放大。你要是自己都不信自己讲的,你还能指望谁信?
好,刚才咱们从《封神》一路说到了路演。说的不外乎就是一句话,咱们都熟,叫结硬寨,打呆仗。为最简单的计划,付出最大的心力,这也是一种狠人成事的方法。最后,提醒一句,前面说的关于路演的内容,很多都来自一本书,叫《路演中国》。咱们得到就有电子书,你要是想深入研究,可以去看看。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美国一个有168年历史的刊物,《圣芭芭拉新闻》宣布停刊。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没关系,我们的重点,不是这个刊物,而是停刊这件事。因为最近两年,停刊的刊物太多了。
那么,纸媒怎么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做好呢?答案明摆着,是做数字化转型。但是,你肯定也发现了,在互联网时代,叫得上号的媒体,很多都是互联网原生的,很多纸媒到了网上都水土不服。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纸媒应该怎么做好数字化转型呢?
今天咱们就说一个,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得不错的纸媒。这就是《纽约时报》。现在,《纽约时报》是美国的第一大媒体,线上订阅用户比《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加起来都多。前段时间,36氪对《纽约时报》的经营策略,专门做了分析。他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成三点。
第一,绝不免费。这话乍一听好像挺奇怪,互联网时代,免费新闻到处都是,你哪来的收费的底气?但是,《纽约时报》另算了一笔账。你看,假如你免费,这就势必导致,内容部门不创收,它在组织内部会变得边缘化。做内容的团队不受重视,内容肯定越做越差。但反过来,假如内容收费,这就会倒逼团队,把内容做好,对得起这个价格。
《纽约时报》做内容有多拼?即使是在十年前,公司经营的低谷期,编辑团队也有足足1000人。目前,《纽约时报》的线上订阅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年收入有3.5亿美元。
第二,偶尔制造惊喜。你看,一个刊物,假如几十年一成不变,读者免不了疲倦。怎么办?《纽约时报》就经常制造一点小惊喜。比如,2014年,《纽约时报》和谷歌合作,为订阅用户免费发放了110万副VR眼镜。你可以通过VR眼镜,体验现场的新闻视角。
第三,盯紧长尾。也就是,针对主流用户之外的少数群体,专门推出服务,把长尾转换成忠实用户。比如,《纽约时报》的主流用户,普遍是纽约、旧金山这类大城市里的白领,中部农村地区的人看得不多。针对这部分人,《纽约时报》就专门推出了烹饪专题,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一起创作菜谱。这个活动吸引了12万用户,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农村。再比如,《纽约时报》还在2022年收购了体育媒体The Athletic,以及填字游戏wordle,这么一来,就把很多体育和游戏爱好者,也变成了用户。
好,关于《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咱们先说到这。其实,在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这就是他们转型的魄力。在互联网时代初期,很多纸媒对网络的态度都是,试试看,他们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新尝试。但《纽约时报》,不是把互联网当成尝试,而是当成自己的未来。他们在意识到互联网趋势之后,就把所有的优势力量,都转移到了数字化转型上。换句话说,在一场转型中,最关键的部分,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坚定的判断。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封神》是怎么靠路演逆袭的,以及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方法。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