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常常被大人询问:“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成人之后,我们又开始问小孩子同样的问题。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纽约时报》写文章提出,我们应该停止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首先,这个问题逼迫孩子们用一种工作来定义自己。格兰特说,当你被问到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时,如果你回答说“一个父亲”“一个母亲”,这在社交意义上是不可接受的,更不要说“一个正直的人”了。这可能是为什么许多家长声称,他们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价值是关心他人,但孩子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成功。
第二个理由是,这个问题有一种强烈的暗示,那就是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样天职。格兰特表示,尽管拥有天职会让你感到快乐,但研究显示,寻找天职会让学生们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且,即便你足够幸运碰上了一样天职,它也可能不是个可行的职业。格兰特说,他和同事已经发现,很多职业梦想并不能支撑你的生活,无法支付的生活账单,更糟糕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具备相应的天赋。
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在听到一名管理人员告诉刚入校的高中生,他们可以成为任何他们想成为的人时,洛克问道:“女士,你为什么要骗这些孩子?”也许他们中有四人可能会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但其他2000个孩子最好学会怎么焊接。他接着说:“不如和孩子们说实话。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擅长的事——前提是他们在招人。”
格兰特说,即使你能克服这些障碍,还有第三个问题,那就是你的职业生涯很少能达到你童年期望的高度。在一项研究中,寻找理想工作让高年级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到更加焦虑、压抑、无力和沮丧,并对结果更加不满。就像作家蒂姆·厄本(Tim Urban)写得那样,幸福等于现实状况减去期望值。如果你寻找的是狂喜,那么你注定会失望。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研究结果,在经济萧条期毕业的大学生30年后的工作满足感会更强,因为他们不觉得有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格兰特认为,低期望值的一个好处是,能消除我们所想与所得之间的差距。大量证据表明,与其把一份工作想象得很美好,还不如在入职时贴合实际地预想一下它真实的样子。当然,你在接手时可能会少些激动和憧憬,但总的来说,你最后的收获会更大。
最后,格兰特强调,他完全支持年轻人力争上游、志存高远,但这些志向应当不局限于工作。比起问孩子们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不如请他们思考一下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想想他们可能想尝试的各种不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