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00后”是怎么成为“整顿专业户”的?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00后”整顿一切,再度成为热点话题。第二个是,印度接连在太空领域取得进展。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十一假期刚过,关于“00后”整顿一切的新闻,又零零散散地出现了。这回,主要是整顿旅游宰客。类似的新闻,在五一期间就出现过。简单说,就是很多“00后”站出来,在网上发视频,告诉大家哪些景区有坑别去,哪些地方才真正值得去。

回顾过去一年,关于“00后”整顿一切的新闻,时不时就出来几个。我大概盘了一下,包括但不限于,“00后”整顿职场、整顿驾校、整顿酒局、整顿超市、整顿年会、整顿奢侈品,等等。

这里的整顿,是一个很有网文爽感的词,也就是,好多人把这个事憋在心里,但突然,被“00后”喊出来了。

比如,整顿团建。本来大家累了一周,领导突然在群里通知周末团建。有“00后”第一个蹦出来怒怼。再比如,整顿酒局,正所谓领导画饼我不听,领导夹菜我转桌。再比如,整顿驾校,好多人心里觉得教练太凶,但唯独“00后”站出来投诉维权。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00后”,年纪最大的,也才20出头啊。他们怎么就突然成了大家眼中的整顿专业户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主要说两件事。

第一,整顿专业户,这是一个被夸大的标签。

我们大概搜集了抖音、微博、小红书上,关于“00后”整顿的内容。结果发现,大多数相关内容,要么是播主们拍的网络段子。要么是在谈感受,感觉“00后”如何如何。这些内容不是立场就是感受,并不是事实。

换句话说,所谓的“00后”整顿职场,不是不存在,只不过被夸大了。这个过程是,少量事实衍生出大量段子,大量段子又造成了普遍印象。

那么,大家为什么喜欢给“00后”贴标签呢?

首先,从“70后”“80后”,再到“90后”“00后”,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一代比一代生活条件好,一代比一代从小就有钱。比如,2022年,《第一财经》就调查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1041名年龄在14到22岁之间的“00后”。结果发现,有58.79%的人,过去一年平均每月的可支配花销,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同时,有34.77%的“00后”,父母最高学历是大学本科及以上。你看,条件越来越好,就导致,上一代人总觉得下一代人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

其次,你会发现,每一代人被贴的标签,虽然字眼不一样,但实际意思都差不多。比如,叛逆、张扬、整顿职场,这三个词,其实没什么区别。这是因为,每一代人,其实都在借着给下一代人贴标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你以为“80后”“90后”为什么要把“00后”称为职场整顿者?是自己憋坏了,希望“00后”替自己出口气。

最后,真实情况,往往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优秀。咱们先不说别的,光是学历这一关,“00后”就要超过之前的几个代际。再过几年,等“00后”陆续毕业,他们到时将是学历最高的一代人。

好,这是咱们要说的第一件事,关于“00后”的很多标签,是被网络夸大的。

要想看懂“00后”在整个社会话语中的形象,不能只看个别标签。咱们得看看,在不同的声音当中,“00后”各自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二个重点。

前段时间,有人搜集了《中国青年报》过去两年,所有跟“00后”有关的话题。结果发现,不管是媒体、专家还是学者,对“00后”的印象,普遍是积极、谦虚、有韧性、有责任心、可以信赖,等等。

这份分析,还给关于“00后”的评价做了个分类。

第一类是他人话语,也就是“00后”之外的人。比如研究员、企业家、大学教授。他们普遍认为,“00后”在职场和学校里,都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和原则性。他们大多不会刻意讨好上司,但对于自己的工作,大都很认真负责。

第二类是媒体话语,也就是媒体对于“00后”的评价。他们认为,像职场整顿者之类的标签,反映的只是“00后”对公平透明的职场环境的追求,并不能真实反映“00后”的职场状态。同时,人的特征不能以简单的代际标签来划分。说白了,就是不能只看到群体标签,而忽视了个体特征。

第三类是“00后”的自我话语,也就是,“00后”自己对这些标签的态度。DT财经在2022年做过一个调研,一共访问了1184位“00后”。结果发现,对大多数标签,“00后”的态度都比较中性,谈不上喜欢或者反感。比如,社恐标签的反感度,在5.5%以下。独身主义、母胎solo,反感度都在10%以下。

但是,对于少数标签,“00后”还是比较在意的。比如,35.5%的“00后”,反感不服管这个标签。有21.5%的人,反感整顿职场的标签。但这类标签还不是最让“00后”反感的。他们最反感的标签,其实是巨婴。反感度几乎接近满分。这就跟“80后”最反感“小皇帝”,“90后”最反感“垮掉的一代”是一样的。你可以说我叛逆,但你不能说我弱。

好,关于“00后”标签的事,咱们先说到这。

最后,跟你讲一个真事,它讲的并不是标签,但我总觉得,这个事能让咱们对标签这个东西,有个更清醒的认识。前几年,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曾经给老师们提出过一个要求。就是学生秋游春游的时候,在大巴车上,老师点名的时候,绝对不能查数,也就是用1、2、3这样的方式来数学生的人头,而是必须叫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来确认大家上没上车。

我觉得这件事最大的启发就在于,一段良好关系,不管是师生关系,还是职场关系,它应该从哪开始?答案是,从看到具体的人开始。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就在前两个月,印度在太空探测领域接连实现了两项进展。8月,印度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月船三号”在月球成功着陆,这让印度成为继苏联、美国、中国之后,第四个实现无人登月的国家。紧接着,9月,印度又发射了他们的第一个太阳探测器“日地L1点太阳”号,研究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探测月球和火星,咱们听得比较多,但是直接探测太阳本身,咱们可能比较陌生。没错,尽管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事实上,我们对它了解得并不多。

去年,《福布斯》杂志还请学者讲过当前关于太阳的五大未解之谜。

一是日冕之谜,为什么位于太阳最外层的大气层日冕,温度比太阳表面高。

二是磁场之谜,太阳是一个气态天体,不同层的转动不一样,它的磁场是怎么来的,人类还不知道。

三是周期之谜,为什么太阳存在11年这么一个奇怪的活动周期。

四是耀斑之谜,也就是太阳的超级抛射和超级耀斑是如何产生的。

五是成分之谜,太阳的化学成分,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怎么样?听完之后,是不是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比如日冕、磁场、耀斑,这些都是小学课本上就出现过的概念。但它们背后的原理,我们直到今天都不了解。

但是,围绕太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关于太阳的研究。

这些研究,可以概括成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启发。尽管我们没有正面揭开其中的谜题,但研究的过程,依然能带来很多启发。

比如,太阳的日冕谜团。太阳靠核心发生的聚变反应向外释放热能,按咱们通常的想象,应该是距离中心越远,温度越低。事实上,从太阳核心到表面的光球层,温度确实从1500万摄氏度下降到了5500摄氏度。但反常的是,太阳最外面的日冕层,却发生了原因不明的升温,温度升到了百万摄氏度。这就是太阳研究领域经典的“日冕加热问题”,2012年还被《科学》杂志列为天文学未解之谜。

就在今年7月,哈工大的一个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新的研究进展。这个团队第一次探测到了加热日冕的巨大能量流,并且用超级计算机模拟重现了加热发生的过程,让日冕加热问题的破解稍微有了一点眉目。

那么,这种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呢?搞懂真正的太阳日冕加热的原理,也许可以推动“人造太阳”的研究,帮助解决人类能源的终极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恐慌。因为了解不足,太阳的一举一动,经常能引起一些恐慌性的联想。

比如,1989年有一次剧烈的太阳活动,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发生了大停电。再比如,今年1月,地球到达近日点,太阳表面的一个粒子球抛射的物质靠近地球,导致美洲中部和太平洋部分地区出现了无线电中断和停电。

而且关键是,很多太阳活动无法预测。这就导致,关于太阳,容易产生一些恐慌性的联想。

比如最近,有一条视频很火,说的是“太阳表面惊现巨大黑子,下周将会面向地球”,这个太阳黑子是毅力号火星车拍到的,有人认为,这个太阳黑子会在一周后到达地球,并且释放高能爆炸,导致地球电网瘫痪。

但其实,根据科学家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个太阳黑子的活动一直可以监测到,根本不是什么惊现。它的强度也几乎不可能带来能量极强的爆发,更无法制造出能让电网瘫痪的超大地磁暴。

第三个关键词是,意外。给你讲一个真事,去年夏天,浙江台州的一名电台主持人,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东广岛市的信。来信人是一名日本的收音机爱好者。他说,自己7月27日下午,在东广岛市,收听到了来自中国浙江台州的广播,信号持续了7分钟,内容是当时的社会新闻报道。

照理说,在通信发达的今天,听或者看别国的新闻,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关键在于,这个节目,是无线电调频广播,一般传播的范围,只有100公里。而东广岛和台州市,隔了整整1200公里。

那么意外是怎么发生的?夏天,地球的电离层中,偶尔会发生一种名叫“偶发E层传播”的现象。电离层中会出现小而强烈的电离云,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无线电波在电离云里发生反射和散射,传播范围就有可能扩散到上千公里。

那么“偶发E层传播”是怎么发生的呢?没有定论,但是,它的出现,和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主要影响的就是电离层的传播条件。

你看,太阳活动无法准确预测,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偶然性。吴军老师曾经在《科技史纲》中介绍过,两万年前,太阳活动发生了变化,人类就是在这个偶然条件的帮助下,迈过了每天获取的能量达到消耗能量两倍这个节点,从狩猎时代走入了农耕时代。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科技进展和生活经验,依然有可能与偶然性的太阳活动有关。最后借用吴军老师的一句话,人类的发展史,假如必然性是目的地,那么偶然性就是加速器。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00后”身上的标签是怎么来的,以及太阳活动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