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张瑞敏新演讲,引发持续讨论。第二个是,9月谣言榜公布,多部门提醒市民谨防上当。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我们说个最近一个月传播很广的演讲。这就是海尔集团创始人,今年74岁的张瑞敏,9月下旬在人单合一模式创立18周年纪念日上的演讲。
所谓人单合一,人指的是员工,单指的是用户。也就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只把给用户创造价值,作为唯一的指针。借用张瑞敏的原话,就是员工与用户合一,与目标合一,与价值合一。为了实现人单合一,你就得把一个大集团,拆分成大量的作战单元,或者叫业务单元。大家去找到自己的用户,为他们创造价值。这个过程就有点像,把原来一个人说了算的企业,变成一个创业者同盟。
人单合一,最早是张瑞敏在2005年9月20日提出的。当时《财富》杂志评选世界500强,入围门槛是营业额超过1018亿人民币。海尔当年是1016亿,差2个亿。他们就开始琢磨,眼看着公司越来越大,收入增长没有以前快,该怎么越过大公司病这道坎呢?想来想去,张瑞敏就提出了这个人单合一。
后来,从2017年开始,每年9月20日,海尔的模式研究院,都会联合企业战略专家加里·哈默的管理实验室MLab,举办一场论坛。今年的论坛上,张瑞敏照例,发表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
咱们先不说具体的观点,整场演讲看下来,好多人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要想做好一个企业家,你必须得是一个极其热爱学习的人。
回看张瑞敏这几年的演讲,你会发现,每年他都会引用大量的,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而且年年不重样。就比如今年,演讲的主题是《永恒的活火》,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概念。他还谈到了自主意识启蒙,谈到了文艺复兴,谈到了笛卡尔。在管理学领域,他谈到了波特,谈到了德鲁克,谈到了约瑟夫·派恩。
注意,咱们说这些,可不是为了要赞扬某个人知识渊博。而是想说,企业家为什么要坚持学习?你看,我们总说,创新很重要。而创新的本质,是你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但是,假如你连前人做过些什么,说过些什么都不知道,你上哪找这个出发点?就像最近两年特别流行的那句话,你以为的新知,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基本功这个层面上,跟高手先对齐。
好,回到这场演讲本身。演讲的全文我们就不转述了,主要说说这场演讲带来的两个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管理者,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性概念。未来每个人都要成为领导者。
你看,什么叫管理?它的潜台词是,依照规章制度,确保团队在公司的规定流程内运转。换句话说,管理的本质,是在一条已有的轨道上,确保团队不跑偏。换句话说,管理这件事,它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标准化。是因为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所有的商品都是标准品。基于这个标准化,才能有确定的流程,才有了管理的概念。
但问题是,这个强调万物标准化的纯工业时代,它只持续了两百多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借用张瑞敏的说法,现代商业的本质是,我经济。也就是,不存在什么统一的需求。每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中心。标准化这个前提,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了。
因此,现在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是领导者。领导者跟管理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管理者是轨道上那个驾驶列车的人,而领导者是那个造轨道的人。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带领企业,前往一个从来没人去过的新地方。
根据加里·哈默的观察,在德鲁克1966年写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经理这个词出现了200多次,而领导者这个词,只出现了几十次。而现在,很多商学院都把管理技能提升课程,改名成了领导力提升。光是2022年,全世界的企业,在领导力提升方面的花销,包括培训、教学、实践等等,就超过了1000亿美元。
换句话说,成为领导者,具备自定义目标的能力,这件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说到这,咱们就理解,为什么今天要一直强调人单合一了。你看,既然你要自定义目标,目标从哪来?很明显,从用户的需求中来。企业员工,就必须跟用户合一。
其实,回看今年大半年,类似的观点一直很流行。比如,上半年阿里巴巴组织变革,把原来的大集团,拆分成了六大事业部。再比如,前不久稻盛和夫去世一周年,很多人都在重温他的阿米巴经营。而阿米巴也好,阿里的变革也罢,本质不都是要把企业这个庞然大物拆开,让它们变成一个个能够自定义目标,自主行动,自负结果的价值单元吗?
这也是张瑞敏为什么强调,群龙无首才是企业的最高境界。因为一个企业得先无首,才能有群龙。就像他前两年说的,传统企业的权力掌握在CEO手里,他是这家企业的恐龙。这只恐龙应该消失,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起来,活力也可以释放出来。
好,这是咱们要说的第一个启发。管理者也许是一个过渡概念,未来企业需要的是领导者。
那么,领导者最需要具备的特质是什么呢?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二个重点。
关于这个问题,在这次论坛上,加里·哈默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他说,领导者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是挑战传统智慧的意愿。也就是,你要想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就不能求稳,必须得有一点颠覆传统的精神。就像马斯克经常说的,假如我不是一个极端的人,你觉得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吗?
比如,以前有位眼科医生,叫文卡塔斯瓦米。他发现印度有好多得白内障的人无法获得治疗。他就想在当地开个眼科医院。结果这个账怎么都算不过来。因为当地得白内障的人太多了。这个文卡塔斯瓦米还请教过好多医学权威,谁都没办法。但后来,他突然发现,麦当劳的服务流水线,效率特别高。于是,他就参照麦当劳的逻辑,建立了一个眼科医院,效率一下提高了很多。
按照加里·哈默的观点,这就是领导者的典范。说白了,你得有点初学者心态。就像那句话说的,可能性在初学者的心中很多,但在专家的心中却很少。要想保持这个初学者心态,加里·哈默建议,你可以经常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别人有哪些想当然?第二,别人忽视了什么趋势?第三,别人怠慢了哪些客户?第四,哪些问题还没人能解决?换句话说,初学者心态,是让你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跟随行业默认的目标。
好,关于张瑞敏的演讲,咱们先说到这。最后,借用这次论坛上的一段话,人的上限是自己的内心,就像一位动物学家,叫彼得·梅达沃说的,无聊而费解的问题会产生无聊而费解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目标高远如此重要。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不久,9月谣言榜陆续公布。每个月底,一些机构都会定期公布这个月出现的谣言。而且每个月,总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谣言。比如某种食物有毒,某种东西吃了能延年益寿之类。
其实,关于预防谣言,我们的方法一直是,及时提醒,及时辟谣。但是前段时间,有一位剑桥大学的社会心理学者,叫桑德·范德林登,写了一本新书,叫《防愚指南》。书里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叫谣言疫苗。
他认为,谣言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灵病毒。它像病毒一样传播,感染人的情绪。怎么办?针对心灵病毒,你需要开发出一种心灵疫苗。说白了,就是像接种疫苗一样,让你先去了解谣言制造的机制,体验一下它的原理。然后你真遇到谣言的时候,就有了免疫力。
那么,怎么让人了解谣言的产生机制呢?范德林登的团队,制作了一个电子游戏,叫《坏消息》。你可以在里面扮演制造谣言的人,从头到尾,见证一个谣言的诞生。
比如,先注册一个看起来特别有误导性的自媒体账号,像什么地球真相新闻社之类。然后,再编造一个有煽动性的消息,比如,有阴谋组织正在操纵全世界的奶酪流通。最后,再把这个信息在游戏里发布。
当然,这个游戏的目的,不是教你怎么制造谣言。而是要让你了解谣言的特征,从而产生警惕。
按照范德林登的观察,谣言大概有这么六个主要特征。
第一,两极分化。造谣者经常下一些特别极端的判断。比如,全球变暖,就是鲸鱼打嗝引起的。
第二,诉诸情绪。比如,某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的婆媳吵架,其实是摆拍的,是为了卖货。
第三,带有阴谋论色彩。也就是告诉你,某些问题,全是某些人导致的。
第四,冒名顶替。比如,注册一个看起来特别像官方账号的ID,但其实这个机构根本不存在。
第五,通过故意说蠢话,触发网友的情绪,从而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第六,抹黑。也就是毫无根据地攻击某个人,或者某个地方。
范德林登认为,但凡是谣言,至少具备这六个特征中的一个。他还专门制定了一套测评方法,来评价一个人对谣言的鉴别力。结果发现,接种过谣言疫苗,也就是玩过《坏消息》这个游戏之后,人分辨谣言的能力能提高了25%左右。
当然,假如你觉得这些分辨谣言的方式太麻烦,范德林登还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这就是,看信息的自信度。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事实性的科学信息中满是谨慎保留的措辞,而误导信息和阴谋论却总是言之凿凿。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这个方法可以更具体一点,就是数叹号。假如你发现,一篇文章明明没什么重要的事,但通篇几乎都是叹号。那么,这个信息就很可能是假的,或者纯粹是某个人的个人见解,而不是事实。说白了,假如你之后看到什么来路不明,又满是叹号的文章,建议你多留心。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企业为什么要实现人单合一,以及怎样对抗谣言。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