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024年日历陆续上市。第二个是,2023年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深圳举办。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距离2024年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各家厂商的2024年日历已经陆续上市了。市场上的日历卖家里,有一类特殊的群体,就是博物馆。没错,日历,是各家博物馆做文创的重头戏。
2024年是农历龙年,很多日历的主题,就跟龙文化有关。比如做文创一直很有名的故宫,选择了故宫里93件龙文物的照片放在日历上,展现了紫禁城中的各种龙元素。再比如,国家博物馆的龙文化日历,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龙的图腾。再比如,敦煌研究院的日历,收录了309幅敦煌实景壁画和57幅临摹作品,一日一图,都与龙元素有关。
当然,一边了解各家博物馆的日历创意,一边,咱们也有一个清晰的感受,那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好像2023年才刚刚开始,转眼就要到2024年了。
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还不是今年这一年的事儿,这可能是咱们现代成年人的一个普遍感受。比如,前不久,微博上还有一个热搜话题,叫作“原来2008年是15年前,不是5年前。”
而且,很多人还感慨,时间不是一直都过得那么快,而是,你越长大,时间过得越快。小时候,幼儿园的一个下午,好像永远都过不完。小学一学期,漫长得像一辈子。中学时,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到了大学,时间开始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地飞奔。工作之后,时间更是按上了加速键。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这个问题,确实有人研究。先说一句,没有定论,但是很多不同领域的人,都给过相关的解释。
比如,法国哲学家保罗·珍妮特,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年龄比重理论,说的是,随着你的年龄增长,每一年的时间,在你生命中的占比,是不断减少的,因此你的时间流速就变快了。比如,从9岁长大到10岁的这一年,在你的生命中,就占了10%,这一年发生的事,在你的全部记忆中的占比,也是10%。而长大后,19岁到20岁这一年的时间,在你的生命中所占的比例,只有5%。可能到了你60岁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六十分之一,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
再比如,有人从脑科学层面提出过解释。美国杜克大学的物理教授阿德里安·贝詹,2019年专门发表过一篇论文谈这个问题,他给出的理由是,大脑对时间的感知,与大脑对信息的处理速度有关,尤其是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而这个处理速度,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具体的生理过程,咱们就不展开了。总之,这个效应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增长,时间在你的感知维度里会缩短。一名15岁的青少年,他感受到的一秒,可能就是物理时间的一秒,而一名70岁的老人,感受的一秒,可能是物理时间的两秒,这样一来,咱们自然会觉得,时间越来越快了。
再比如,心理学上还有一种很有名的解释,说的是,人对时间长短的感受与吸收的新知识量有关。对孩子来说,一切体验都是新奇的,他们的大脑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处理新信息,会觉得时间漫长。而长大后,我们过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年,可能都没有新的记忆点,我们不停地在做自己已经熟悉的事情,没有产生新的差异化的体验,自然就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地快。
当然,这些解释,都是在探讨不同的可能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是,咱们真正要关注的,不是为什么,而是,怎么做。也就是,怎么对抗时间加速,对抗“越长大,时间过得越快”的感觉。
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大V答主,叫陈柏龄,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逃离人生中的熟悉区域,创造人生中的新鲜区域。
一旦你的生活停留在舒适圈,没有新鲜或者富有挑战的事进入,你就会丧失记忆点,时间就会悄悄开始加速。而这,正是我们可以主动改变的契机。说白了,既然时间变得越来越快,是因为越来越没有记忆点,那咱们就应该主动创造记忆点,延长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具体怎么操作?这名知乎答主自己经历了多年实操,给出的方法是这样的,你要把自己的生活,分成三个层级来对抗时间的加速。
第一个层级,你可以做具有复利效应的小事。这是对抗时间加速的最小化手段,你可以阅读一本新书、学习一门新课程,或者写一篇对自己来说略有挑战性的文章。这些都不是什么难事,但做这些事的体验,起码会超出平庸的日常生活,在你的生命中留下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涟漪。这个层级的经历,对延长感知时间的效用没有那么大,但好处在于成本低、可以积少成多,而且在整个人生经历中,要是能够形成巨大的复利效应,人生中的新鲜区域,就会在这样一次次的微小行为中,建立起来。
第二个层级,你要做的是,接触新的事物、进入新的领域。比如,开启一段新的旅行,换一份新的工作,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或者认识一批新的朋友。旅行能够延长你对时间的感知,因为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的、处理的,都是新的信息。换份新工作或者学习一个新技能,需要你面对陌生的挑战,适应新的环境,这一段的时光也能令你印象深刻。这一层级的体验,会伴随着你几年,甚至十几年,在与新事物熟悉的过程中,你的人生新鲜区域,也会建立起来。
而到了第三个层级,你面对的,是痛苦的体验和极致的挑战。比如,经历一次巨大的冒险,或者开始一次延续两年以上的创业。没错,这些状况,完全超出你熟悉的日常体验,因此,这种极致的挑战,也最能延长你对于时间的感知。
比如,这名答主原本是健身教练,但他几年前,从零开始,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书籍。这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书写、插图、封面,都是陌生的体验。他写书花费的时间,是4年的业余时间,但是事后回想起来,记忆中经历的时间,远比四年漫长。
再比如,创业,也是一种极致的体验。你要问很多创业者对创业初期的感受,他们的回答很可能都是一样的:“漫长得像一辈子。”因为从头开始创业,你要不停地直面新的人、新业务、新挑战,就像陈春花教授说的,“管理者永远都在处理问题,解决完问题是下一个问题,永远没有止境。”正是这样无止境的挑战,让创业“漫长得像一辈子”。这些挑战,带来的对抗时间的效用,也是“一辈子”这个时间维度的。
最后,总结一下,对抗时间加速,不是真的让时间变慢,而是为自己增加体验,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创造人生的新鲜区域。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等待这样的瞬间降临,而是主动去创造这样的瞬间。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不久,第109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深圳举办。这是酒水饮料行业全年最大的展会之一,一年举办两次。春天的简称春糖会,而这回秋天举办的,就叫秋糖会。这个展会,也被称为中国酒水饮料行业的晴雨表。
接下来,咱们就盘一盘,今年秋糖会上出现的关键趋势。
第一,整体上,今年的秋糖会,要比去年冷清一点。今年展会的总参观人次,是25万人次,而去年是38.6万人次。同时,场馆的面积,以及参展商数量,都比往年有所减少。这是因为,最近几年,白酒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从2019年开始,白酒行业的产量增速,已经开始逐年下滑。2022年,产量增速已经降到了-5%。再加上前几年,白酒里有一个大品类,酱香型白酒被炒得特别热,导致经销商大量进货,出现了库存积压。过去的还没卖完呢,因此今年经销商进货的意愿也不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展会整体看起来要比往年冷清。
第二,场景依然是白酒行业最大的驱动力。
比如,在今年的展会上,高端白酒的展台,像茅台、五粮液,明显人流量更大。按照经销商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疫情结束之后,宴请场景变多了。像婚宴、升学宴、谢师宴,都是高端白酒的主要场景。
再比如,很多地方性酒水的关注度,要明显比全国性品牌高。甘肃的金徽酒、安徽的口子窖、安徽的迎驾贡酒等等,热度都挺高。这也是由场景推动的,因为这些酒的地方特色明显,更适合作为礼品走亲访友。
再比如,今年葡萄酒品类,还在继续下滑。市场规模已经下降到了十年前的五分之一。而且很多葡萄酒品牌,索性就没参加秋糖会。这是因为,国内市场一直没有针对葡萄酒,形成大规模的消费场景。你看,啤酒适合聚会,白酒适合宴请,酒吧里喝的主要是啤酒和调制酒。但葡萄酒呢,哪里都合适,好像在哪都不是首选。
第三,针对饮料行业,也出现了一个新趋势,这就是,很多品牌,从口味党,变成了成分党。以前主打好喝,而现在主打成分。比如,油柑、沙棘和葛根汁,这类原料独特的产品,越来越多。再比如,很多展台都在强调产品的功能属性,比如助消化、添加益生菌等。再比如,像香飘飘这样一向强调口味的老牌子,也开始在成分上做宣传。据说今年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就是香飘飘出的,号称低糖零脂肪的冻柠茶。
你看,成分党这个趋势,已经从消费者一端,传导到了厂商那里。就在去年年底,还有机构做过一份统计。结果发现,那些强调成分的商品,在抖音上的出货情况要明显比淘宝好。为什么?这是因为,在直播这个场景里,主播可以把一个产品的成分掰开揉碎,慢慢讲给你。但是,电商页面里,只有一些图文,效果就大打折扣。这个趋势也在侧面说明,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型消费者,他们在意的不是一个产品的噱头,而是实打实的成分。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今年秋糖会上出现的趋势。简单说,糖酒市场的总体需求,相对往年较弱。但其中依然有两个明显的窗口。一个是做好产品的场景化,另一个是抓住消费者中的成分党。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说了两个话题。第一,怎么对抗时间加速?这个问题的解法其实非常简单,就在于两个字,那就是折腾。没错,不停的折腾,不停去尝试新鲜的事儿,不断地走出舒适区,那么时间自然就会变得更充实,更丰满。第二,从糖酒会看酒水饮料行业的新趋势。其实回到消费者这边,这个新趋势不外乎就是,专业的消费群体崛起了。一方面我们的需求更细分,更在意消费场景。另一方面,我们对产品、对成分、对技术的把握要比以前更主动。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