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期丨一场不得不发生的政变

首播于2016年4月21日

张翼

《天下的当代性》赵汀阳
《血腥的盛唐》王觉仁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我们今天跟大家聊中国历史上非常戏剧性的一幕,叫玄武门之变。

这个故事的梗概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准确地讲它发生在大唐武德九年的六月四号,换算成公历,是公元626年的7月2号。这一天,当时的秦王,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流血政变,地点是在长安的宫城的北门,也就是玄武门外,这一天他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还有自己的弟弟李元吉,随后把这两个人满门抄斩,把他所有的儿子全部杀掉。

当然也不是满门抄斩了,因为据说李元吉有一个宠妾,长得是貌美如花,李世民说这我得得着,这个不能杀,然后就纳入自己的后宫,据说后来还生了儿子。你看,多忙他都有空干这个。随后又进入了皇城,控制住了自己的老爹,当时的唐高祖李渊,然后就逼着他禅让了皇位给自己。

事就是这么个事,在当时人看来,这没有什么是非,这就是伦常惨变,这是老李家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那有什么是非可讲呢?大家往往是无奈的叹息。但是玄武门之变这个事对整个后来的初唐政局,其实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包括李世民自己的接班人问题,包括后来的武则天当政,其实种因都种在这儿。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今天不说,我们今天就说玄武门之变本身它是怎么发生的。

这个历史就是这样,在当时发生的叫事实,而后人解读事实叫故事。这当中的区别可就大了。事实它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细节,但是后人去理解前人的事实和历史的时候,他只能把它变成故事,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节,而且里面包含很多道德判断。那李世民本人当然是希望后人这么去理解这件事了,就是整个大唐创业,其实都是我李世民的功劳,李渊其实很昏庸无能,只不过他是我老爹,怎么办呢?只好他先当皇帝,他百年之后,我再当皇帝嘛,所以我是真正的开国之君。

而那个李建成呢,他只是因为比我大一点,是嫡长子,所以他当了太子,而实际上他没有什么功劳嘛,但是后来又嫉妒我的功劳,所以反复地害我,我也是没办法,所以自卫反击战,我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然后你看,老爹把皇位让给我之后怎么样?我干得多棒,千古一帝,现在所谓唐宗宋祖嘛,好像中国历史上最棒最棒的皇帝,就是这位李世民。

这个故事好像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讲,但是我也确实看到,网上有另外一派说法,那就是翻案文章嘛,说不对,李世民其实没有什么功劳,然后他就是一个大野心家、大阴谋家,他是故意暗害太子李建成,只不过最后他得手了,这是一个无比黑暗的人。这两派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根本我们不必做判断,因为这就是故事,事实早就不见了,丰富的细节早就丢掉了,大家只是根据当时的记录来。

那这不就把我逼到绝境了吗?那你说罗辑思维跟大家再怎么交代玄武门事变呢?我们一直主张,看历史要从格局的角度入手,每一个人是带着各自的禀赋、性格和初始位置进入这个格局的,然后被格局的演化推动着向前走,一直走到它的结局。

如果你接受这个视角,那有两个倾向就必须防止,第一个倾向是道德化的倾向,谁好谁坏,其实谁的心里没有私欲和贪念?谁的心里没有软弱和善良?所以从道德上做判断,虽然很过瘾,但是很可惜,没有说服力。

第二个倾向就是阴谋论了,这个以前我们节目批判得多了,不是说阴谋不起作用,而是阴谋能起的作用往往是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和非常小的格局里。一旦时间变长,格局变大,阴谋就没有用了,为啥?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状的协作系统,它太复杂了,任何人你再聪明、再勇猛,你都不可能控制它。我们举个例子说,为什么计划经济一定搞不好经济呢?按说国家很强大,它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可以按照理性分析来安排生产,但为什么最后经济往往还是一塌糊涂?就是因为整个市场是一个太复杂的协作系统,你再强大都控制不住它。

你如果接受了这两个结论,不要道德化,不要阴谋论,那读历史什么叫读到境界?就是在格局中你最终读到了三个字,叫不得已,每一个人这么做都是因为他不得不,这你才算读到了一个好故事。请注意,我仍然强调它只是个故事,因为历史事实永远没法回去了。

好,我们罗嗦到这儿,还是回到玄武门之变。在这儿有一个很具体的困难,就是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其实对历史书进行了大量的删改,这件事情唐太宗李世民甭管他在历史上有多好的名声,他确实带了一个很坏的头。因为在中国古代,史官写史,就是给皇帝写起居注,你皇帝是不能看的,这是对你皇帝千秋万代声名的一个威慑的武器,你不能干坏事。

但是李世民呢,给我看看,前后要求了三次,前两次史官给顶住了,第三次没顶住,他要看。那看之前嘛,当然就把该改的就改了,该删的给删掉了,所以关于玄武门事变,很多现在我们看到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正史里面,《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其实都不太可信。

但是好在,谁改历史他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痕迹改掉,所以后来我们带着一种破案的乐趣,还是有可能看到真相。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先要给大家做一个分析,首先李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正史当中,《新唐书》、《旧唐书》,他就是一个很窝囊的人嘛,天下是李世民打的,他就是坐享其成,怎么可能?

李渊那叫开国皇帝,最开始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只有十几岁,他怎么可能掌控大局?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做出如此果决的判断,我要造反,我要当皇帝,这需要多大决心和勇气?这叫建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略和军略博弈,这可不是班上小朋友抢个橡皮擦,你力气大你就能赢。所以虽然李世民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但是从整个这盘棋来看,战争只是一部分,它不能包揽所有建国的功劳,而李渊作为所有决策的最终的承担者,他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嘛。

李世民当然也没能把所有的史书给删干净,至少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本书,叫《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的作者叫温大雅,他是谁呢?是李渊起兵时候的秘书,搞一些文字工作,老一辈的人嘛,没有参加到这些后生小辈后来的争斗,所以他的私家著述在历史上就比较可信。你再看《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的李渊,那是完全另外一个形象,是一个英武的君主,至少我们通过常识也可以判断出来了,李渊绝对不是窝囊废。

但是问题又来了,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为什么要这么写历史埋汰他老爹呢?没办法嘛,还是我前面讲的三个字,不得已。因为李世民要向千秋万代证明,我的继位是有合法性的,那你总不能说我哥不是我杀的,玄武门之变没有发生,当时人人都看见了,你不可能抵赖这一点。

所以李世民唯一能做的就是贬低他老爹,整个天下是我打下来的,这个天下就应该我当皇帝,只不过他是老爹,我让他,他当皇帝,然后百年之后应该归我。结果你看,让一个摘桃子的李建成当了太子,而且还暗害我,所以我自卫反击。这是李世民唯一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的一套说法,所以李建成冤,李渊也很冤,他名字当中就带个“渊”嘛。

还有第二个人,就是李建成。现在历史上我们都知道,被李世民改的这个人是奸、馋、懒、滑、坏、残暴,当然不是这么回事了。你想,李建成比李世民大概大十岁,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兄弟俩合作无间,一个快三十的哥哥,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弟弟一起在战场上征战,那你能说他是个窝囊废吗?刚开始没看到他窝囊废,你们俩合作得很好啊。

而且李建成也是一个有军功的人,大唐的第一座都城长安,就是他带兵打下来的,你不能说他不会打仗。只不过大唐建国之后,确实他的角色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因为原来他只是李渊的嫡长子,而现在可是国家的太子,已经建国了嘛。那太子作为储君,他就不能再亲身犯险,亲上战阵了,他只能在长安居中调度,掌管全国的行政系统。

那这一段看着干得也不赖,至少是合格的吧,李世民在前方打仗,你总需要军需粮草、后勤保障,所有这些后方的筹划,都是人家李建成干的,你能说他没功劳?刘邦建立汉帝国,功居第一的人是谁?萧何嘛,萧何又不像韩信能够上战场,他是个文人,写字的,当相国,后方调度,所以功居第一。

我们再看李建成的人品,现在史书上当然各种屎盆子扣下来,但是从现在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判断,他至少是一个很仁厚的人。比如说,有一次李元吉就要宰了李世民,后来就是李建成给拦下来的,说别介;李元吉还骂他,说我为谁啊?我不就是为了你顺利地当皇帝吗?所以可见,这个人至少干活有底线,他是太子储君嘛,装也得装出来啊。

而且肯定是有威望,要不然李元吉为啥跟着他混呢?还有后来投靠了唐太宗的那个著名的魏征,他其实也是李建成的人。而且玄武门之变之后,河北的一场作乱,就是因为对太子的下场不服不忿,所以可见这个人平时至少是攒人品的。所以我们现在综合历史的史料来看,李建成即使不像李世民表现的那么突出,但他至少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好,那我们就回到大唐武德元年,再看皇帝李渊面对的格局是怎样的。李渊这个人命真的非常好,那叫隋末,群雄并起,大家都造反想当皇帝,最缺的是啥?人才嘛,而唯独李渊的老李家不缺人才,而且还是自产自销的。首先几个儿子都非常能干,这个就不用说了,他还有一些宗室,比如说李孝恭这样的,也是一代名将,这些人又能干又能打,还有血缘关系,互相协作起来信任成本还非常低,那你说这是不是一手好牌呢?

所以武德元年的时候,李渊就带着这一手好牌坐上了皇帝的位置,然后做出了最开始的政治结构的安排。首先李建成,那是嫡长子,他在合法性上、能力上、威望上,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太子;好,太子就哪儿也不要去了,就在长安,主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一边熟悉政务,一边随时准备接班,这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的两个弟弟,最大的李世民也比他小将近十岁,小时候跟哥哥一起长大的嘛,你自然辅佐他了。

两个成年能带兵的儿子,一个李世民,一个李元吉,怎么办呢?那就一东一西了,李世民负责经略长安以西,而李元吉呢,就负责以东,以东是哪儿?山西嘛,那是李渊起家的地方,而北边面对着突厥的威胁,所以李元吉就带兵驻扎在山西,看住老家,很重要。

李世民呢,也能打,那好,你就打西边,西边是哪儿呢?就是你现在看地图,甘肃一带,那个时候那个地方也有一股势力,叫西秦霸王,那也是一个建国称帝的,它的皇帝叫薛举,也非常能打,那李世民你去跟他死磕。你看,太子在中间,两个能打的,一个往西,一个往东,这是一个多么合理的安排啊,所以在武德元年的时候,这个格局是一个稳定的格局。

那你说哪个地方有一些异动呢?恰恰是李世民不争气,打薛举第一仗就打败了,当然后来又赢了,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我们今天不讲,毕竟你还打过败仗,李元吉在山西没打过败仗,为啥呢?因为没打过仗。因为在对山西构成威胁的是一股势力,叫刘武周和宋金刚,这两个人是投降突厥的,是突厥的代言人,反正武德元年这个格局是均衡的。

但是很快出事了,武德二年的时候,李世民一下子就把薛举给灭了国,你看,建立了军功吧?可是李元吉这边衰了,刘武周、宋金刚居然把他给打败了,把山西全境给占领了,山西那是什么地方?老家,根据地,那是能丢的?所以李渊这一紧张,马上就不管不顾了,什么儿子之间的格局平衡,先不管那一套,打赢这一套再说,所以就把刚刚打胜仗的李世民的军队就调到了山西,你去给我把刘武周和宋金刚,和突厥人给我给揍走,山西我要定了。

那李世民还真的是不负重望,一战而下,把山西给收复了。那按说这是一件好事吧?但是在李渊看来可不一定,为啥?李渊这个皇帝,这个时候他其实有两个并存的政治目标,第一个目标当然是统一全国,把自己这个皇帝坐实在。第二个政治目标呢,是他一开始的政治格局安排,他希望能够持续地稳定下去,李建成作为太子,其他儿子作为辅佐,这个格局最好不要变。

可是现在李世民军功实在是太好了,对吧?西边也打下,东边的弟弟没守住,他又给收复了,这相形之下李元吉就差远了,李世民在整个朝廷当中的那个政治威望和政治光芒,就突然绽放起来,这对李渊来讲其实是一个麻烦,对吧?现在企业当老板的其实心里都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很微妙的。

而李渊这个时候就干了一件事,他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刘文静。刘文静是谁?其实是李渊的老臣,在山西起兵之前就跟着他混,甚至他起兵的时候出主意的就是这个刘文静,那按说功劳很大吧?而且刘文静在李世民打薛举的时候,就在李世民的军中,给李世民出主意,所以这是一个既有谋略,又有军功的人。

那为什么要杀他呢?现在史料记载,说刘文静脾气太坏,嘴欠,就经常说我功劳大,你另外一些宠臣,什么裴寂那些人没我功劳大,就经常说点这个。后来李渊说谋反,谋反,这就是谋反,宰了吧,就杀了。当然,现在历史当中没有记载更细的材料,说为什么一定要杀他,但是你要知道,政治人物干一件事情,他是有很多算法的,跟我们现在互联网上一样,他是有算法的。

首先我为什么要杀你,这是一件事;然后我杀你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这又是第二件事,这两件事要加在一起去评估的。那为什么要杀刘文静呢?我们按照常理去猜测,其实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给李世民看,你小子尾巴举得高高的,是吧?军功已经很盛了是吧?刘文静谁都知道,是在你军中当参谋的,隐隐然在朝局当中其实是你的人。你的人怎么样?杀给你看。

当然了,你可能会说不一定吧,不一定是为这个吧?客观结果一定是这个。因为你站在李世民这边想,他是我的参谋,没为个屁事你就把他杀了,而且我出面讲情也没有用,这不就是在打压我吗?所以从客观结果上说,李渊他既承认了李世民的军功,一个儿子能干,当爹的能不高兴吗?但是在客观上又给了他一个颜色看看,这就是李渊这个时候干的事。

但是李世民这个人他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在这儿,他这一生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可能这事老爹打了我一巴掌,这不服气,委屈,不管那些,干事继续积极主动,这是李世民这个人一生当中最大最大的优点。我在这儿说一句题外话,“积极主动”这四个字听起来稀松平常,其实非常困难,是一种很稀缺的禀赋,你要是后天培养非常困难。

史蒂芬·柯维有一本名著,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首当其冲的好习惯就是积极主动这四个字,为什么难呢?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人性嘛。我们人其实也是一个很普通的物种,物种对环境的反应从来都是应激反应,就是你给我一个条件,然后我做出一个反应。比如说如果在职场里面,你要是给下属布置一个任务,说把大象装冰箱,拢共分几步?一般的人肯定会觉得,这怎么可能?然后马上就跟领导去矫情,这不可能嘛,我完不成嘛,我缺条件嘛,这是一种人。

可是另外一种人马上就开始分解这个任务,大象装冰箱,我先不管可能不可能,先分解成三个步骤,打开冰箱门,装进大象,关上冰箱门。然后再考虑第二步很难,那好,是要一个大一点的冰箱呢?还是找一头小一点的大象呢?他是怎么想的,你看,难度系数一下子就下来了,是先确立目标,然后分解目标。

网上传过一个段子,说京东的会议室里面,刘强东有一次给一个部门布置,说今天你应该达到一个什么什么数。那个人马上有说,去年才是那个小数值,现在你让我今年达到那样,很困难,不可能啊。刘强东当时就跟他说,你可能听错了,我不是问你可不可能,我是问你怎么达到这个数,那据说后来这个人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京东的高管的会议室了。确实,可不可能和怎样,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路,想要成功,积极主动的心态必不可少,而它非常稀缺。

好,回到李世民,他一生就是非常积极主动,确立目标,分解动作,勇猛精进。李世民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一路非常靠自己的魅力和威望,去收服各种各样的人才。你比如说我们民间传说中国的两个门神,一个是秦琼秦叔宝,还有一个是尉迟敬德,这两个人就是李世民在打仗过程当中,逐渐从敌人队伍那儿收服来的人,他跟尉迟恭、跟秦琼,都有很多佳话,包括那个著名的程咬金,其实真名叫程知节,也是他收服的。包括魏征,跟他有千古佳话,对吧?也是从太子李建成那儿收服来的,所以个人非常有魅力,对下属非常的宽厚。

而李世民这个人他在战场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亲自冲锋陷阵,这一点非常难得。为什么李世民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上有类似于军神那样的地位?就起源于这一点。他打仗的时候经常就是这样的,几十匹马,带着一个小的突击队,就直接杀到敌人的大队人马当中,亲身犯险,然后居然还经常能够杀出来,要不杀出来也就死在战场上了嘛。

那这一点看似很鲁莽,一般人不肯做,但是一旦你艺高人胆大做到了,会有两个非常奇妙的效果。第一个效果呢,就是古代打仗其实是缺乏知己知彼的,你别看《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双方的信息其实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非常不透明。而一个主帅,如果能够带一支小突击队,直接杀对方一个对穿,虽然杀死对方士兵很少,但是通过亲身的对那个战场信息的感受,他可以抓到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而敌方的主帅完全无感,这是战争取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那还有第二点就是,那士兵们的士气也不一样,古代打仗有一句话,叫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你真以为兵马越多就越有力量?不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真给你几十万人马,你的各种调度实际上是没有手段的,反而成为乌合之众。所以为什么中国古代经常会出现以少胜多的战役,跟当时的军事特征是有关的。而李世民经常亲身犯险,亲上战阵,他给士兵带来的那种示范作用,那种军心士气的鼓舞作用也不一样,所以李世民为什么能打胜仗,因为他能干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事,亲上战场。那下面我们就跟大家聊一个很著名的战役,就是洛阳战役。

我们接下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洛阳之战。介绍这场战争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让大家体察一下,李世民这个人他在战场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们先说一下当时的局势,中国北方当时主要有三股势力,一个就是李唐王朝,最强,这个不用说了。然后在河南一带呢,也崛起了一个帝国,叫郑国,它的皇帝叫王世充;还有一个是在河北,叫夏国,它的皇帝叫窦建德。

这三个人虽然都叫皇帝,但其实本质都是隋末群雄,就是隋炀帝这个家没当好,隔壁邻居或者是他原来家里的老管家就跑来抢东西,其实就是这个本质。这个时候都要称了帝,因为要民心归附,但是一旦称帝之后,就等于向全天下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我要跟你们死磕到底,因为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皇帝天下只能有一个,所以这三股势力之间是必有一场决战。

那对李唐王朝来说,因为它势力比较强,所以它有一个战略上的主动权,但是毕竟它没有强到说我大兵一出望风归降,或者我可以两面作战的那个程度,它也是柿子要捡软的捏,有一个先来后到,各个击破的问题。

那先打谁呢?想来想去,打这个王世充,因为河南这个地方非常好,而且也是交通要冲,而且王世充相对来说比较弱。所以在武德三年,决战就开始拉开了序幕,也是李世民带兵出关去攻打王世充。王世充虽然比较弱,但我毕竟主场作战,我有河南这么多城池,我也不至于没有一战之力吧?所以刚开始就采取了节节败退,节节防守的这样一个策略。

但是你遇到的是李世民,李世民这个家伙也不按常理出牌的,第一战他就是老战法,带领几十匹人马就杀入了对方的千军万马,然后杀了一个对穿,然后一边杀一边逃,往回逃。王世充说可逮着这个机会了,大兵人马就跟在后面追,结果追进了埋伏圈,一战打败。王世充手下的人看,这李世民不是个人嘛,主帅就这样自己肉身犯险,所以当时王世充手下很多城池是望风归降。

而这个时候王世充手里还剩最后一张王牌,那就是洛阳城,洛阳这个地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上角色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东都,为啥叫东都呢?你想,一个王朝如果建都于关内,比如说长安,那它对东半部中国的管理就鞭长莫及,所以一般来说都要在潼关以东营建一个东都,洛阳就一直承担这个角色,因为它的地势非常好,从周朝到唐朝一直如此。其实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花海了银子了,把这个城池建得是固若金汤。

那现在王世充一想,既然打仗我打不过你,那我当乌龟总可以吧?我退守洛阳,我看你能怎么办。当然了,这对王世充来说是下下策,可是确实给李世民也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你在战场上就是一条龙,你拿一座城墙你能怎么办?所以李世民也只能采取最笨的打法,就是挖壕沟,困住你,直到把你饿死。可这就需要时间,从武德三年一直困到了武德四年,将近一年时间。

那城池内的王世充当然日子不好过,因为没粮食嘛,养了那么多军队,还有文武百官,他毕竟是皇帝,所以最后公卿大臣,什么尚书,也都吃糠咽菜。这里面日子不好过,你以为李世民的日子就好过吗?因为围困一个城池,每天没有任何信息,就是围,就是等,那那些士兵怎么可能有士气?而且还要担心,城池里的人万一出来偷袭呢?所以警惕性一丝一毫都不敢放松,这种日子没法过嘛,可是过了大半年。

这个时候李世民和里面的王世充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王世充也不肯坐以待毙,他这个时候就求救于窦建德。窦建德在河北,那也是兵强马壮,而且窦建德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非常好,叫一代贤王,什么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礼贤下士,这些事都干,是一个非常棒的地方性的领袖。

窦建德这个时候就算账了,说王世充眼瞅着就不行了,如果这个时候我再不出手,那李唐王朝这个崛起的趋势我就按不住了,将来我和它决战的时候就棘手了。现在好,双方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我是生力军,我扑过去,我就是决定天下大势的人,对吧?这个账肯定算得出来吧?所以窦建德带领十万生力军直扑洛阳而来。

好了,现在题目就该李世民来做了。李世民整个的兵马大概是八万,从关内带过来的,现在面对十万救兵,还有一个洛阳城,里面的城都饿极了,你必须要以优势兵力把它困守,怎么抽得出手来对付这十万人呢?长安城的李渊说,算了吧,这次就算了吧,撤回来得了,反正把王世充也打得差不多了,你一撤,没准儿王世充和窦建德之间还能爆发一个什么,这次就这样了。

李世民想了想说不行,我有能力毕其功于一役,就把这北方两大势力在洛阳城边一次性地给解决掉。可周边的人想你兵力不足,你只有八万人,还得守这个洛阳城,对吧?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李世民觉得自己可以做得到。所以他带兵跑到虎牢关,就是洛阳城边的一个关口,去对阵窦建德十万兵马的时候,他只有多少人?三千五百个骑兵,这差得也太大了吧?

那后来的结果怎样呢?李世民用的还是过去的老办法,你窦建德不是在我关前列阵吗?好像有兵力上的优势吗?你以为我会跟你一张一张地出牌?哪有那个事,我先组织一个突击队,几十匹人马,我身先士卒,杀入敌营。问题不是我杀得进去,而是我能活着回来,先把你吓傻再说,把窦建德的士气给打击一遍,让你在几天之内不敢轻举妄动,然后李世民组织所有的力量,一次性地冲锋,解决战斗。

窦建德十万人马,一次冲锋,立即崩溃,窦建德本人是被生擒活捉,那那边,洛阳城里的王世充还守个什么劲呢?就投降了。所以虎牢关之战,或者说整个洛阳战役,它神奇的地方就是以弱势的兵马,居然一次性地解决北方两大敌对势力,同时解决掉。所以后来李世民把这两个人,王世充、窦建德送回长安,李渊一看,这王世充名声不太好,这可以让他活着,窦建德平时名声太好,这不能留,就杀了。

在这场战斗当中,我们看到李世民是一个什么人?那就是军神级的人物,这场战斗没法学,什么排兵布阵,什么谋略打法,没法学,因为李世民的三种力量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首先是判断力,其次是对军队组织的掌握力,第三是冲锋的战斗力,这样的天纵英才式的人物,你怎么学呢?你只有献上我们的膝盖。

好了,这场战斗结束之后,基本上李唐王朝收拾天下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了。这是好事吧?但是李渊这边又开始头疼了,李世民立这么大的军功,怎么封赏呢?当时能够给李世民的所有之国家的明器,基本已经给完了。因为你想,当时国家能够奖赏一个臣子的,无非就是这么几个东西:第一,文官的时值最高领袖叫尚书令,这个时候已经封给李世民了,对吧?然后他的爵位,爵位是亲王,他秦王嘛,就是贵为亲王,你的爵位也没有办法往上加了,愁死了。

那你说为什么原来封赏的时候不搂着点呢?这就是李渊这个人,他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者每一天都是拿今天在赌明天,每一次什么封赏、使力量,都是修汉,都是把所有力量扑出去。你比如说他从山西起兵的时候,第一仗打的是一个城池,叫河西郡,打下这个城之后,李渊就坐在那儿,所有老百姓都来,我都封官,七十岁以上老头就不甄别了,每个人都封个官;剩下人你只要告诉我你有什么才能,来写,封官。

旁边有人就提醒他,说这是不是封赏太滥了?李渊说你懂个屁,我们这叫造反,造反有没有明天根本就不知道,你现在还可惜这点东西?能给的全给,李渊就是这么一个玩法。所以我平时在跟别人在谈创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比方,我说创业是啥?创业就相当于你们家的一个人坐牢了,这家里的其他亲戚那是要砸锅卖铁要把他捞出来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一个创业者就是未来被抓到局子里去了,所以现在要砸锅卖铁把自己的未来给捞出来,这个时候是要使全力的。

李渊就是这么一个人,你看后来西方的那个政治学家,就是著名的腹黑政治学家,叫马基雅维利,他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君主论》,里面就写过一模一样的话。说如果你正在抢夺权力的时候,树立一个非常慷慨的名声是非常重要的,反正也不是你的,对吧?李渊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在前期打仗的时候,能够封赏给李世民的全部封赏完了,现在完了,人家立这么大的功劳,你咋封赏呢?

想了半天,朝廷犹豫了好几个月,最后设计了一个官位,叫什么?天策上将。既然你已经是文官的头尚书令,你的爵位也已经到头了,那好,在武官这边,那就给你一个新的职称,叫天策上将。其实是一个虚职了,没有什么真实的权力,对吧?但是它这里面有一个东西,就是允许你开府,就是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班底。一般来说,你比如说你是哪个部的尚书,那对不起,你只是尚书,那个班底是国家的。天策府一开,就意味着李世民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幕僚,其实这一次封赏实质性的意义就这么点儿,剩下什么给点田、给点金子,那都不在话下。

您可别小看了天策府开府这件事,它意味着李世民拥有的自己的私家班底。他后来当皇上之后,什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什么秦府十八学士,这些人都是这个阶段被他延揽入帐下,他拥有了自己的私家的幕僚队伍。那这件事在当时看来也很正常吧,一个王子,立了那么大的功劳,贵为亲王,找几个人陪他玩玩怎么了?小看这件事了,李世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班底这件事情的影响和后果极其深远,甚至可以说玄武门事变的因就直接种在这儿,这个逻辑我们一会儿再说。

我们再来看李渊,老头觉得脸上有光,儿子打了胜仗,国家获得了发展,当然该高兴。但是他心里非常明白,长期以来苦心构建的那个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怎么办呢?两手都得硬,一方面按照朝廷法度给封赏,那除了皇位不能给你,太子位不能给你,该给全给,甚至创造性的给,天策上将这个名字是新发明出来的,我对你不薄吧?

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不起,你再也甭想打仗了,还立军功?再立军功,我这个友谊的小船就要翻了。所以在武德四年之后,战场上就很少再出现李世民的身影了,即使一块骨头非常硬,不是李世民啃不下来,也是先派你上,把骨头啃松了之后,赶紧把你召回长安,派其他人去收拾残局,所以李渊这个时候对李世民的策略两个字,叫雪藏。

那李建成呢?他心里也明白,在李世民的万丈光芒之下,他黯淡无光,怎么办呢?就得干一点事。什么事呢?大概是这么三件事。第一,我也得立军功,否则怎么跟人李世民比呢?按说呢,太子是不能上战场的,但是这个时候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所以后来什么刘黑闼、徐圆朗这些势力,就是李建成太子亲自出手把他给干灭的,也算是立了点军功吧。

但是这点军功和李世民在洛阳立的实在是差太远,所以第二招又上来了,干脆兄弟俩结盟,可不是跟李世民,是跟老三李元吉。其实在打洛阳之战的时候,李元吉还在李世民的军中,但是洛阳之战一完,李元吉就投靠了李建成,兄弟两个打一个总有些胜算吧?还有第三招,就是买通了李渊身边的那些妃子,那你说是阴谋诡计呢也行,但是如果我是李建成,可能我也得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李世民实在是威望太高了,我总会担心老爷子心眼儿有点活动,万一有一天把我扒拉开,太子归了李世民呢?所以我就要在老头身边安排一些耳目,替我探听着一些情况,这也是人之常情。

那这三招使完,你说有用没用?当然有用,暂时的政治平衡又达成了。但是请注意,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平衡,它脆弱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当时发生了一件事。当时长安城其实有点乱了,乱在哪儿呢?就是底下的官员该听谁的呢?上有天子,然后还有太子,然后还有功劳如此卓著的天策上将李世民,该听谁的呢?

当时的政令系统居然出现了三个东西,第一个东西叫天子诏书,第二个东西就是太子签发的命令,叫太子令;还有另外两个东西,叫秦王教和齐王教,齐王就是李元吉,你既然不是太子,总不能叫令嘛,就叫教,教士的那个教。这三样东西都是分头发出的,那底下的官员执行哪个呢?后来大家就达成默契,哪个先到执行哪个。所以你看,国家没有唯一的权威了,这就是政治平衡要打破的先兆。

这个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李唐王朝有一个宗室,叫李神通,算是李世民叔叔辈的人吧。有一天李世民很高兴,就把长安城外几十顷的土地也不多,就赏给他了,说这片就归你吧,发了一封叫秦王教。李建成得知之后,就通过宫里的妃子,跑到李渊那儿,我也要嘛,我也要嘛,我给我爹也要那片土地。李渊不知道李世民已经发出去了,说这还不好办,给你了,大笔一挥,天子诏书也发了。

那这个时候这个妃子的老爹拿着这个天子诏书就找长安府,说我要这片土地,那怎么肯给呢?李神通已经吃下去,坚决不肯吐出来,那这个时候就打成一团。那这事传到李渊耳朵里,他当然是火冒三丈,我天子诏书还不如你秦王教?于是把李世民叫来臭骂一通。

这件事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天子和秦王势力之间已经明里暗里较劲了,迟早是短兵相接。第二,李唐王朝现在这个政治安排无法持续下去了,这个政治平衡迟早是要打破的。正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叫杨文干事件,这件事现在在历史上的记载大体过程是这样的,李建成有一个人叫杨文干,现在跑到庆州去当都督。庆州是在哪儿?你看那个甘肃省的地图,一个长条,它最东段那个地方现在叫庆阳,当年就叫庆州,跟陕西省是交界的。

这一年的夏天,李渊带着自己两个儿子,就是李世民和李元吉,老二和老三,在陕西省的铜川市,现在,当年叫仁智宫,这个地方度假避暑,而把李建成放在长安,继续处理国政。这个铜川和庆州其实很近的,你别看是两个省,现在我量了一下地图,大概也就两百公里左右。

那这个时候不知道李建成哪个筋搭错了,他突然给杨文干赏赐了一些东西,什么呢?盔甲。盔甲这个事现在是工艺品,当年这可叫战备物资。送盔甲的人走到半路上就觉得这事有点不对,然后到仁智宫,直接跑到李渊那儿,就把李建成给告了,说太子可能要谋反,要不然他怎么给杨文干送盔甲呢?杨文干庆州离这个地方这么近,把我们爷几个说抓就抓了,李渊可就紧张坏了。

李渊不是不相信李建成,你要是当皇帝你也明白,这两个儿子正在较劲,其中一个万一铤而走险,第一件事就得把我抓了,然后干掉另外一个。你看后来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一手是进宫抓老爹,一手在宫外打自己的兄弟,对吧?所以李建成会不会这么干呢?从政治常识上讲完全可能。现在我又在度假,身边又没有人保护,所以李渊就非常紧张。

他干了两件事,第一呢,把长安的李建成,说你过来,我跟你说点事,把李建成给叫来了。李建成当然知道什么事了,然后跑到仁智宫以头抢地,磕得一头是血,抵赖说没这事,没这事。李渊说没这事,我也不能说不信你,这样吧,先关起来,然后给一些粗茶淡饭你先吃着,然后我先看,把杨文干先处理了再说。谁去打灭杨文干的叛乱呢?那当然是李世民,军神嘛,说你带兵去平灭他。

临走的时候,李渊跟李世民讲,说这事牵扯到太子,如果这事坐实了,将来这太子就归你。不知道他为什么说了这句话,现在看可能也有别的原因,我们先按下不表。那李世民带兵去打杨文干,走到半路上,杨文干已经被自己人干掉了,底下的士兵哪个愿意陪你造反?把杨文干已经杀了,这事就平定了。

这事定了之后,李渊的处理非常有意思,第一,把太子给放了,也没有按照事先的承诺把太子为给了这个李世民,而且在处理的时候,不仅处理了太子手下的人,也处理了李世民手下的人,然后这件事就结束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全部记载,但是现在的史学家分析来分析去,觉得这当中可能别有原因。

我们接着说说杨文干事件。现在有历史学家是这么推测的,说整个事件的幕后黑手其实是李世民的人。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当时几方,首先李建成,他是太子,虽然这个位置已经受到了一些威胁,但是他毕竟是处于防守的一方,那防守的一方就不太会做那些主动的动作,因为只要老头一死,当皇帝的自然就是他了。

好,就算是李建成想干这件事,他会干得这么蠢吗?李建成也是带兵打过仗的,怎么指挥一场战斗他心里是有数的,一定是准备好了,然后雷霆一击,把事干完了,怎么会干这种半吊子的事呢?给杨文干送盔甲,暗示对方起兵造反。而杨文干也没有把准备工作做好,后来还被自己手下的士兵给杀了,这事干得太业余嘛,所以李建成不会,这个嫌疑就排除了。

那李世民会不会干呢?李世民也是大政治家,这种政治阴谋实施起来是多么的复杂?你得买通太子手下的人吧?你还得正好等到太子给杨文干送盔甲,还正好落到这两个人身上,他们带着这个任务,然后还要他们乍着胆子跑到铜川的仁智宫,向李渊告密。那这个过程链条太多了嘛,其中任何一个链条出问题,万一人家告密告的是你李世民呢?这不就鸡飞蛋打了吗?所以李世民也不会干。

那谁最会干呢?恰恰是天策府李世民的这些私人班底,他们最有动机。首先一个证据,为什么李渊后来处理了太子的人,也处理了李世民的人呢?没准儿当时就破案了,真相大白了,李渊说干脆我把当事人一处理,这事就算了,我们不把这个家丑外扬,这是一个证据。

当然这个是蛛丝马迹了,你从常理来推断也确实是这样,当太子和李世民之间呛呛起来之后,谁最恐惧?当然是天策府的这帮幕僚。他们其实也不仅仅是说想飞黄腾达,跟着李世民你当皇帝,我们当个宰相,当个将军,这种贪念可能也有,但是最根本的是恐惧。

因为当太子和李世民对干起来之后,也许太子当了皇帝,李世民嘛,反正我已经赢了,我不会把你怎么样,毕竟是弟弟,你享受荣华富贵总还是有的,但是你手下那帮人,我能对他们轻得了?轻则把他们罢官,这些人永远没有政治前途;如果我是李建成,对李世民可能我不杀,这底下人可能一个一个都得处理了,所以天策府的这帮幕僚是惶恐不可终日。

所以你看后来的事情确实也就是这么发展的,李渊这个时候也知道,李世民有这帮幕僚不行,所以一个一个地给调开。什么尉迟敬德、程咬金,就是程知节,包括后来著名的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全部给调开。这个时候天策府的幕僚就剩一个人,叫长孙无忌,这是李世民的小舅子,这个就没法调开了。

有一次长孙无忌就跟这个李世民讲,说哥们儿,你还不干啊?你再不干我也走了,我跟尉迟敬德一块儿走了,我哪怕落草为寇呢,我也不在这个危险之地,万一李建成当了皇帝,我们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这帮幕僚就天天在家里拱李世民,让他发动玄武门事变,夺取太子之位,甚至是皇帝之位。

你明白了这个原理,再回头看杨文干事件,很多事情你才看得清楚。杨文干事件表面上很蠢,难道是李世民那些聪明绝顶的幕僚们干的吗?真就有可能,为啥?站在他幕僚的立场上,这件事情无论结果是什么,都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如果就此把李建成太子扳倒,李世民当了太子,这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扳倒,能够激化太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这也符合他们的利益。

因为在家里拱火是没有用的,一定是要让李世民觉得,太子跟我已经无法挽回了,我现在已经被逼到墙角了,我不得不反抗了,这个时候你再在旁边拱拱火才有用嘛,因为毕竟那叫造反,毕竟叫杀兄弟关皇上,这种事临门一脚那个决心太难下了,所以他的幕僚做的所有这种事,其实都可以理解,如果真相真的是这样的话。

那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就没法避免了,比如说历史上记载的很多狗血的事,比如说李建成找来一批烈马让李世民骑,想把他害死;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在酒里下毒,想把他毒死等等,这些事现在没法考证是真是假,但是都有可能。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一个格局它的系统演变的必然方向,叫什么?进入了一种正反馈,它一定会往那个方向越走越快。

因为对李建成来说,危险越来越迫在眉睫;对于李世民来说,他也是同样的感受;对于幕僚来说,他也是觉得一会儿等不得一会儿。所以各种各样的事件,即使仅仅是一个误会,都会被双方理解成明确的敌意,你看刚才什么下毒酒、弄烈马这些事,既可能是李建成真的这么干了,也可能是李世民上台之后,当了皇帝之后篡改的史料;甚至有可能是什么?在当时他的幕僚把一个正常的意外解释为一场谋杀,来拱李世民的火,你说是不是都有可能?

当然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前几天发生的最后一幕,就是尉迟敬德跑来找李世民,说现在形势已经这么危急了,你到底干还是不干?反正我是准备好了。最后李世民下决心了,说这样,现在有两个人缺不了,这原来也是我们一伙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嘛,把他俩叫来。然后尉迟敬德就去了,找他俩,这俩人说叫我们俩回去?他有没有下决心?现在我们已经不属于他了,我们才不回去呢,他这个优柔寡断的。

李世民说什么,不回来?说这样,你看,我一把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你拿着,再去找他们一趟,如果不来,就地宰杀。房玄龄和杜如晦才知道,这个家伙终于下了决心,才乔装改扮回到秦王府,来策划这次玄武门事变。后来的事我们就不说了,当天发生了伦常惨剧,大唐王朝的历史就此改变。

那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玄武门事变的这个过程,其实是想说明什么?我自己看完这段历史有三个感触:

第一就是我一开头讲的,历史不是谁创造的阴谋,它就是一个系统,一个格局,每一个人在其中,其实都是身不由己,任何事件都是互相驯化,互相施加影响的一个结果,其实谁在当时都看不到整个的局面,这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呢,就是人才,人才看似是一个好事,但是如果你老想用一个系统,用一个规格来限制人才,当这个人才真的是人才的时候,你就等着这个系统崩溃吧。其实李渊不能说没有政治智慧,一直想用一个平衡的格局来限制住李世民,但是最后也是功亏一篑。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人才如此耀眼的时代,你还想限制他吗?痴心妄想。

最近我听到一句话,说现代企业的很多悲哀是这样的,制造一套计划,跑到大学去招最聪明的学生,但是他没想到,这所有都是无用功,因为最聪明的学生没准儿将来都会去创业呢,所以校招还真的是管用吗?最近我听说,当然我也不完全认同了,这是关于人才。

但是我今天最最想说的是最后一点,就是让你成功的东西,没准儿也会把你逼入绝境或者是险境。李世民这一生好招揽人才,什么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都是他延揽进来的。但是你放心,让你走向成功的东西,最后它会拥有自己的利益,它会自己活下来,它会最终把你逼向一个下一阶段的成功。如果你不肯跟着走,对不起,你自己会粉身碎骨。

我自己作为一个创业者,对此感同身受。创业就是一条不归路,你必须变得越来越牛逼,否则谁都对不起。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