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
《重谈历史上的蓝衣社》张向荣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今天的节目我们聊一聊蒋介石这个人。你懂的,这个人身上有太多的是非,而我们这个节目偏偏不爱谈是非,因为在我看来,是和非是同一个层次的东西。你想,一个人活了那么一辈子,而且在那样的位置上,你要想找到一个材料论证他是一个魔鬼或者是一个圣贤,有什么难的呢?所以这没意思,包括做翻案文章都没啥意思。
我们感兴趣的是帮各位找到一个新的认知角度,来重新看这个时代、这个人物和这些事件,哪怕这个角度充满了偏见,但是只要它有一点点新意,它在逻辑上能够自洽,我觉得这都是进步。为啥?因为是非是别人的是非,认知才是自己的认知。
那蒋介石这个人其实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各方的力量都试图去涂抹这个人,现在已经面目全非。这还不是说他的政敌或者是他的后辈利用他的那些人,包括他自己也在这么干,那个时候是没有美图秀秀,如果有,他自己早就不知道把自己拍成什么样了。
蒋介石这一辈子最爱秀的一张照片,在朋友圈里,可不见得是自己的美容照,而是他和孙中山之间的那张合照,就是这张,就是孙中山站着,他一身戎装站在他身后,这在暗示什么?就是我是孙中山孙总理的继承人。
那真是这么回事吗?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觉得是,那是一个观念的误解,就像很多儒家说孔孟之道,好像孔子和孟子就是师徒俩人似的,其实不是,这两个人相差一百多年。在孙中山和蒋介石之间,其实也没啥关系,他更不是继承人之间的关系。这问题就来了,他既然不是继承人,蒋介石为什么突然能够窜起成功呢?而且就是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他既然那么成功,尤其是在抗战刚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国领袖,拥有崇高的威望,他后来怎么又败了呢?所以蒋介石一生,身上有这么个两大疑团,那今天我们在一期节目的时间里,我们试试能不能把他从某个偏见或者说认知的角度,把他给说清楚。
好,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蒋介石是怎么窜起的。这就要回到1925年的3月12日,那一天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你会觉得很奇怪,1925年这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吗?当时北京是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手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政府是在广东,他怎么会死在北京呢?对呀,1924年孙中山先生北上,这是当时中国政治的一件大事,广东的革命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谈谈看,看看能不能不打仗来统一。
当然这个时候的孙中山已经是癌症的晚期,所以1925年的3月份他死在北京。这就给广东的革命政府留下一个大难题,因为孙中山死的时候没有指定接班人,那至于为啥,现在是不知道了,也许是因为有民主意识吧,我死了,你们谁接班,你们自个儿选。那现在广东那边,有资格继任的前四名是确定的,请注意,这当中没有蒋介石,蒋介石的地位这个时候最多能排第五。什么叫最多呢?我打个比方,现在中国的大学,北大、清华争第一,那剩下的谁也不敢说我是第一、第二,但是都在争老三,像什么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都说我是中国第三。所以前四名的位置是定下来的,蒋介石是最得排第五,而且还不一定。
那前四名是谁呢?大概是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和许崇智,汪精卫的名气当然是最大的了,大汉奸嘛,我们以前节目讲过,当时他可不是汉奸,那是举国的国民偶像小鲜肉,首先长得非常的好看,就跟今天鹿晗那个位置似的。我看徐志摩讲过一段话,说胡适之先生说,如果我是一个女人,我会嫁给他的。当然徐志摩是个诗人,说话到底靠谱不靠谱我也不知道。
那汪精卫当时主要还是革命志士,这段故事我们以前讲过,那孙中山死在北京,汪精卫就在他的身边,而且1925年的1月份,他亲手起草了叫“总理遗嘱”,后来孙中山在上面签字,这就是孙中山最后的政治交代。其中最著名的那句话,我们在影视剧里都看过,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就是汪精卫的手笔,所以他一生都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那在党内的地位当然非常高,有希望当继承人。
那第二个人呢,叫胡汉民,胡汉民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其实比汪精卫资格还要老。你看,汪精卫是19岁当了秀才,胡汉民是22岁就中了举人,而且从最早的同盟会,包括更早,他都开始追随孙中山。当时搞一系列的起义,胡汉民筹款的功劳也非常大,后来孙中山当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胡汉民就是他的总统府的秘书长,所以他也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而且孙中山在1924年不是去北京吗?在广东当这个看守的大元帅,就是代行孙中山的职权的,就是胡汉民。所以你说,他的党内地位高不高?
那胡汉民和汪精卫两个人的私交还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你看,汪精卫刺杀清廷的摄政王载沣,不是被抓起来了吗?当时就说要判了死刑,这胡汉民就急的,得营救啊,没有钱怎么办呢?借了一大堆钱跑到澳门去赌,澳门当时就是很著名的赌场,结果是血本无归。后来自己有一天做梦,梦到汪精卫被处死了,号啕大哭,据说把邻居们都给吓醒了。
那汪精卫对胡汉民也是这份感情,后来胡汉民把遗嘱什么都写好了,去组织黄花岗起义,那也是传来消息说他死了,其实没死。那汪精卫也是当时一声痛哭,就昏死过去了,甚至还写了一首诗,叫“可怜两人血,不做一处流”,真的是真情实感。当然后来这两个人撕了,这是前两个人。
后两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一个叫廖仲恺,这个人当时是国民党的左派,什么叫左派?就是坚定地支持孙中山所谓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就是一定要跟苏联搞好关系,一定要跟共产党搞好关系。所以后来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包括他的儿子叫廖承志,一直和共产党是朋友,这是一个人。
还有一个人叫许崇智,许崇智是当时广东军队的总司令,那当然是深得孙中山的信任。而且他们老许家是当时广东的世家大族,那是根深叶茂,他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堂妹叫许广平,对,就是鲁迅后来的第二任妻子。许崇智1927年之后基本上就脱离了政界,1936年,就是抗战前夕就迁居到了香港,后来1965年才死,但是后来他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但当时这四个人可是构成了完整的班底,围绕孙中山,你看汪精卫是他的文胆,胡汉民负责行政事务总抓一切,廖仲恺是负责对外联络和很多党务工作,兼了很多很多的职务,而许崇智握有军权。那这个班底就够用了,这里面没有蒋介石什么事。
那你说为啥蒋介石混得这么惨呢?很简单,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资历太浅,你想他参加同盟会是1908年的事情,当时距离辛亥革命只有三年了,你这个时候下山摘桃子,那哪还有什么位子给你分呢?就像共产党这一边,你不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你是解放战争才参加革命,那建国之后你那个官就不会太大,这个道理很简单。
那第二个原因呢,是蒋介石的学历不好,大家看不起他。蒋介石后来扯了一生的大谎,就是他声称自己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日本士官学校是日本很著名的一个培养军事将领的学校,这里面毕业了很多中国的人才,像我们知道的什么蒋百里、蔡锷,就是小凤仙她干老公,还有什么阎锡山,包括我们刚才讲的许崇智,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这在当时军界那算是科班毕业。
那蒋介石其实是什么呢?他是一个叫振武学校毕业的,这咋回事呢?我们以前节目介绍过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很多中国的留学生都去日本留学,但是水平是参差不齐。后来日本的教育界一看,这有的人水平实在不行,尤其是日文什么的,那这样,就给他们办一些预备班,这个振武学校就是预备班。那蒋介石在里面,现在我看资料,主要的工作就是喂马,或者是给马擦身子,就是孙悟空当年干的那个活,叫弼马温。那蒋介石怎么好意思承认呢?你是北大的,我是北大门口那补习班的,所以蒋介石一生都在撒一个弥天大谎,说自己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
据李宗仁回忆,有这么个事,蒋介石后来不是当了北伐军的总司令吗?北伐成功之后,就给在北京的就是日本士官学校的中国同学会捐了一笔巨款。当时就有人问,我们那时候哪儿来这么一位同学啊?旁边有人说,算了算了,他现在官那么大,而且捐了这么多钱,我们就承认吧,后来这就一直说下来了。这是学历低。
还有一点,他在革命队伍当中的表现也不怎么样。他自从参加革命之后,一直到1924年,有据可查的脱队记录多达14次。什么叫脱队呢?就是动不动就跑掉了,叫蒋跑跑。那跑的原因呢,可能是因为我病了,或者是我家里人病了,我要休息,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反正动不动就走了。有的时候是拂然而去,就是很愤怒地摔趔子走了;有的时候是留书而去,就是写封信;有的时候干脆就是不告而别。
我们就说最后一次,1924年,当时广东的革命政府要成立黄埔军校,那蒋介石是筹委会的主任,他心说这筹委会主任将来正式成立,我不就是校长吗?但是孙中山眼里的校长其实是许崇智,后来蒋介石一得知这个消息气得要死,干脆又跑回浙江的奉化老家。后来看也不是个事,因为就有这么一个军事人才,当时广东革命政府里主要是政治家和革命家,那好,就又派许崇智到奉化去劝他回队,这蒋介石才回来,所以他这个黄埔军校的校长是闹来的。
那你说当上校长也成啊,其实这个校长只是个三把手。因为黄埔军校的一把手是孙中山亲自兼的,那叫军校的总理;那二把手呢,是廖仲恺,是军校的党代表;三把手,就是主持日常的训练事务的,才是这个校长蒋介石,所以当时的地位其实不怎么高了。
那就奇怪了,蒋介石的前面有四个人,这是四座大山,但是他只花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担任了国民党的头号人物,这四座大山他怎么翻过去的呢?整个过程非常戏剧化。
我们还是回到那个时间点,就是1925年的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去世。他身边地位最高的人当然就是汪精卫,那处理完丧事之后,他带着一众人马就回到了广东,但是请注意,汪精卫第一站没有去见胡汉民。我们前面讲,这两个人私交很好,一听说对方死哭得死去活来。但是这个时候大家心里可就存着一份算计,就是中山先生留下来的这个位置,我们俩都是最有利的继承人,那各自有各自的算盘。
那如果我回去第一面就见了胡汉民,那胡汉民自然有主场优势,他现在是孙中山在广州职权的代行者,哪怕说一句话,说兄弟辛苦了,先洗把脸吃顿饭咱俩再聊吧。你一听他安排,你马上就是二把手,所以汪精卫没去见他,去见谁呢?什么许崇智、廖仲恺,包括蒋介石,就是这些头面人物,他们找了一个地方先密会了一把。
当然这次见面最重要的人物还不是这些人,而是苏联顾问鲍罗廷。因为当时广东政权在中国得那么一个角落上,你要能够生存,苏联老大哥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出钱出枪出顾问,其中这个鲍罗廷其实就是代表斯大林,在这儿指导这个地方的革命工作,那你说他重要不重要呢?这几个人一商量,说得了呗,汪先生比较好打交道,这样,咱们就选你吧。
因为当时鲍罗廷私下跟别人讲了几句话,说这个胡汉民特别难打交道,但是汪精卫这个人一看就有野心,好利用,这是他私下说的话。所以他们一商量,好,我们就选你了。当时是凑了十一个人,也假模假式弄了一个选举,据说当时有一个细节,就是唱票人说,我们发出选举人票十一张,收回选举人票十一张,汪先生,汪精卫先生十一票当选。他都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后又念了一遍,汪精卫先生十一票当选,说明什么?汪精卫自己也投了自己一票,然后就新成立了这么一个国民党的中央。
而胡汉民得知这个消息还是在报纸上看到的,当然还给他封了一个官,叫外交部长。你想当时这个政权,国际上除了苏联没人承认,这个外交部长就有点像我们今天开玩笑讲,蒙古国的海军部部长,那个意思,就等于把胡汉民给挂起来了。您看,这就是格局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虽然蒋介石前面四座大山仍然在,但是格局松动了,而且蒋介石作为一个重要的棋子,已经上了棋盘。
紧接着发生了第二件事,就是1925年8月份的廖仲恺被刺案。廖仲恺不是一般人,他是这个时候广东政局的一个重要纽带,国共合作他是纽带,苏联帮助国民党他也是重要的中间人,而且这个人在民间的声望非常好,所以他这一被刺杀,这边就得想,这国民党右派要干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阴谋?所以纷纷要求严查。于是当时成立了一个三人委员会,你看哪三个人?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蒋介石是重要的棋子。
你说这当中怎么没有胡汉民呢?对,胡汉民有重要的嫌疑,当然不是说他本人刺杀了廖仲恺,而是他的一个堂兄弟,是一个重要的嫌疑犯。这个堂兄弟说实话,在当时的广东名声也不太好,人缘也不好,据说孙中山在生前讲过这么一句话,说欲令展堂革命,必先杀其兄弟,展堂就是胡汉民的字。说这个胡展堂简直太被他这个兄弟控制了,本身是这个好人,但这兄弟实在不好。孙中山还说,欲令汪精卫革命,必先使其和其太太离婚,因为汪精卫是个妻管严,他老婆是著名的陈璧君。
好,那这个时候胡汉民已经被重要的怀疑,甚至汪精卫和许崇智还签了命令,说派军队去把他抓起来。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搞笑的事,就是军队到他家的时候,胡汉民一看来抓我了,就赶紧跳窗,从后院给跑了。他跑哪儿去了呢?他跑到汪精卫家里去了,因为我们两家原来私交那么好,他没想到汪精卫要抓他,跑到他家去。
他老婆陈璧君在家一看,呦,大兄弟,你来了,赶紧坐坐坐,咋回事啊。汪精卫要抓你啊,这个老汪,怎么能干这种事?咱两家这么好。于是抄起电话给汪精卫打电话,汪精卫讲了一套说辞,怎么廖仲恺案他有嫌疑,我们现在要抓起来调查。陈璧君听了半天说,现在胡先生可就在咱们家,所以汪精卫也没办法,只好让胡汉民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后来一想,算了,都是老兄弟,不要欺人太甚,后来就把他送到苏联去考察了。
紧接着,许崇智又被牵扯到这个案子里来,因为他毕竟是广东军队方面的最高领导人,而廖仲恺案调查起来,好像背后有一些军方的背景,所以很多舆论就开始要求调查许崇智。这个时候蒋介石真的是调虎离山,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二哥,你看现在舆论对你也不谅解,风气对你不利,要不你暂避一下,我给你点钱,你先走吧,过个半年一载的,等风气平息了,我再让你回来,重掌军权。
这个许崇智真的是一个谦谦君子,没想到蒋介石有其他的心思,说算了,此是是非之地,我走了,从此就淡出了中国政坛。而蒋介石从此就握有了广东的军权,因为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又深得许崇智的信任,成为军方的第一号任务。所以到此你看,廖仲恺案最大的获益者是谁?表面上汪精卫也获利了,因为后面一帮跟他的竞争者从此出局,但是真正获益的是蒋介石,他原来前面四座大山,现在死了一个,撵跑了两个。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独掌了军权,而且此后几十年,蒋介石都没有再放松过军权了。这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啊,你想,当时的国民党政权,虽然我们现在觉得好像是一个有全国理想的政权,当时人不这么看的,这就是一个广东地方政权。你想,从孙中山一直到汪精卫、许崇智,什么廖仲恺这些人,他全部都是广东人,只有蒋介石是外来户,是浙江人。在当时地域观念那么强的时代,浙江人能够掌握广东的军权,这是一个天大的异数。
所以到廖仲恺案结案的时候,蒋介石前面只剩下一个人了,那就是汪精卫。这座大山他怎么搬的呢?按说从资历、能力、威望,差太远了,这是因为那个著名的叫中山舰事件。整个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而且扑朔迷离,而且到今天为止,历史学家也不敢说真相就清楚了。那我就选择一个我相信的版本,跟大家大致交代。
话说1926年的1月份,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基本确立了汪精卫和蒋介石共同执政的格局。你汪精卫资格老,当老大,掌握政权;蒋介石资格浅,当老二,掌握军权,按说这是一个很稳定、可持续的结构,一老一少,一文一武嘛。哪有那么便宜?很快这两个人就开始撕,但是你说到底谁对谁错呢?是不清楚,但确实是蒋介石先挑的。
他挑出一个话题,就是咱得北伐。你可别忘了,这个时候的广东革命政府那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左派政权,你看上面有共产国际苏联,下面有共产党,国共合作,再掌握大量的基层组织和进步青年,所以这一套话语体系在当时是有市场的。但是蒋介石真正的算盘是什么呢?我们拿大脚趾头也想得明白,他作为一个军头,当然要打仗,这是军人刷存在感的方式,一打仗动员起资源、钱,那可不就都归了他吗?而且他作为军头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这个很可以理解。
但是在共产国际代表和汪精卫看来,这个时候我们在广东的生存还岌岌可危,打什么仗?根本就没准备好,过些天再说,这双方之间就开始有矛盾和摩擦。那仅仅有矛盾也就罢了,我们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叫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有那煽阴风点鬼火的,这什么人呢?就是所谓的国民党右派,当时有一个名字,叫西山会议派。
那这派是什么人呢?大体上说都是那种中国的传统精英,受西方教育为主的,他们觉得看不惯共产国际,也看不惯共产党,想不通孙中山为什么要搞出个三大政策,什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帮人一看,不错,蒋介石和那个左派头子汪精卫杠上了,这小伙子可以利用。所以现在历史学家虽然没考证清楚,但确实当时非常诡异的就发出了一份调令,把一艘军舰叫中山舰就调到了黄埔。
这个时候蒋介石可就动了心眼儿了,因为这个时候不断有人在他耳朵边上说,说现在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要弄你,要把你逮捕起来,然后送到苏联去审判。蒋介石一听,刚听到这个消息,突然又看见中山舰直奔黄埔而来,你说他能不动心吗?这就像《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情节,曹操看见吕伯奢一家,又是派人去打救,又是在这儿磨刀,这是不是来弄我呀?所以他就痛下杀手。
蒋介石这个人的性格在关键时刻是特别敢做决定,于是1926年的3月20日,蒋介石就发动了军事政变,又是全称戒严,又是控制了共产党人,又是把军代表从自己的嫡系部队里面赶出去,甚至还包围了苏联顾问的住地。那就是你要弄我,我先弄你得了,先下手为强。但是蒋介石很聪明,他很快就发现这是自己疑神疑鬼的产物,生怕自己下不了台,所以很快就撤除了这些措施。
据说当时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去找他,说你这个小伙子怎么回事啊?搞这一套,我们很看重你的,你这样做难道是要投降帝国主义吗?据说当时蒋介石哭的委屈得像个孩子,我又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都说你们要逮捕我,所以我才一时犯糊涂干了这么件事,然后哇哇地哭。好了,这事就到此结束。
但是当时的苏联顾问突然觉得,这个小伙子可以用,因为当时国民党的右派的声音是越来越大,就要求清共或者说叫分共,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别在一个锅里吃饭了,咱们联合归联合,干吗搞在一起呢?我们又不看不惯你。而汪精卫搞不定这些人,所以苏联代表觉得这蒋介石不错,你看,敢想敢干,干错了也知错能改,这说明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恶意。而且就在头一年,他还把自己的长子,就是蒋经国,送到苏联去留学,说明他有一个人质还在我们手里。
而且蒋介石你可别忘了,那个时候他可不是反共先锋,那个时候他是个响当当的左派,而且赶时髦,当时很多年轻人都读马列著作,蒋介石也读了很多,说这个人可以,这是新型的有坚定的执行力的,而且有军权的左派领袖,要么我们就放弃汪精卫得了,来支持他吧。一来二去,这事还真就搞成了,所以在1926年的年中,蒋介石从原来排在老五的位置,居然当上了老大,他成了国民党中常会的主席,这是他第一次摸到了老大的位置,你想,这距离孙中山去世也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那你说,他夺权的过程就结束了吗?早着呢,蒋介石的征程还有星辰大海那么远呢。
回到今天节目的正题。1926年的年中,蒋介石拿到了国民党老大的位置,但是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1932年,六年期间,蒋介石其实没拿稳,所以我们刚才才说,他是摸到了政权而已。当然这六年时间的历史发展特别的复杂,什么宁汉分立、宁汉合流、国共反目,就是4·12反革命政变,包括中原大战等等,历史非常复杂,我们今天只说两个问题。第一,蒋介石为啥站不稳呢?第二,为啥他后来又站稳了呢?
为啥站不稳呢?大概是这么几个原因。你虽然是北伐军的总司令,好像北伐成功了,那你作为总司令应该论功行赏,你功劳最大,对吧?但是大家发现,这个人打仗其实不行。你看北伐那么多支军队,蒋介石真正的嫡系军队是第一军,第一军就是全部由黄埔师生构成的这么个军队。你想,黄埔军校建校也没有几年,1924年才建校,这个时候已经拉出来北伐了,所以很多科目、训练,什么都不行,这帮学生兵打仗靠的是一股勇气,和那些老军阀的军队他怎么比呢?所以我们知道,北伐最狠的就是叶挺带领的第四军,这叫铁军,那他的班底是原来的老粤军,就是军阀混战时期的那个粤军。另外就是像第七军,这是桂军,桂系,就是后来的李宗仁、白崇禧的队伍。
所以第一个阶段的北伐主要打的是湖南湖北的吴佩孚和华东的孙传芳,那主要的硬仗可都是人家第四军、第七军打的,你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不仅没帮上什么忙,还老打败仗,像在南昌、在徐州,这都是蒋介石自己指挥的败仗。你一个军人,老打败仗,怎么能够服人呢?所以后来李宗仁、冯玉祥这些人,又把汪精卫给弄回来,在武汉成立了一个国民政府。
那不管怎么说,从道理上讲,政府总在军队上面,所以蒋介石这个一把手没当几天,这乌纱帽还没捂热就飞了。蒋介石当然不干了,跑到南京也起了这么一摊子,也叫国民政府,这就是宁汉分立。当然后来国民党内的大佬支持他的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他当了几个月吧,在1927年的8月份,就灰溜溜地下野,这是他第一次下野,这就又是宁汉合流。这是第一个原因。
那第二个原因,大家想,那个时候中国的上上下下已经看北洋军阀演这出猴戏十几年了,这都是军人当政。那现在好不容易搞出一个好像叫革命政府,怎么又是一个军人?蒋介石的出身就是军人,没人当时认为他是一个政治家,所以这个出身让大家看不起他。
当然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就是蒋介石的个人性格。那个时候他也可能比较年轻吧,什么事都得我得着,我得兼一大堆职务,都没别人活路。而且国民党内的这些大佬一想,你毕竟在1926年的3月20号还发动过军事政变,这说明你是一个一言不合就要动粗的人,大家为什么要辅佐你呢?所以基本上因为这三个原因,蒋介石在这六年其实混得并不好。
但是他后来怎么又站住了脚跟呢?他主要是抓住了两点。第一,是抓住了党统,第二是抓住了财权,这话怎么讲?我们一个一个地讲。1930年的时候,有人写了一本书,叫《近三十年来中国政治史》,这里面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1930年,就是北伐成功之后,中国的政治风气其实发生了变化,原来争的是法统,现在争的是党统。这中间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法统,就是国家的这个宪法构架,所以你看辛亥革命之后打的那些仗,什么护法战争、护国战争,大家争来争去,虽然也是靠枪杆子,但是还是争的是宪法。但是北伐成功之后,国民党是一家独大,大家争的就不是宪法了,是党统,就是谁是这个党的最正统的那个正枝儿。
那蒋介石是怎么拿到党统的呢?刚才我们讲到,1927年的8月份,他灰溜溜地下野。下野之后可没有找一个角落去哭泣,他去结婚了,娶媳妇去了,这就是蒋介石赢取了宋美龄。当时报纸上登出了一个标题,叫“中美合作”,因为蒋介石叫蒋中正,里面有个“中”字;宋美龄里面有个“美”字,合起来“中美合作”,这当然是新闻媒体搞的那个标题党。
但是这段婚姻对蒋介石的意义太大了,第一个意义,那当然就是中美合作,因为宋家三姐妹,包括宋子文,都是美国大学毕业的,在美国人看来,我们文化浸染出来的这中国人一家子,回到中国,嫁给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个青年将领,这是咱们美国人的女婿,而且还让这个人皈依了我们的基督教。所以从此美国人支持蒋介石,就有了这么一份血缘上的香火之情,这后来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期间就体现出来了。
那第二点呢,蒋介石终于拥有了亲戚关系的私家班底,什么小舅子宋子文,还有那个连襟孔祥熙,所谓四大家族,这个时候就基本成型了。当然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拿到了党统,你别忘了,宋氏三姐妹的老二是宋庆龄,是国母,是孙中山的遗孀,他娶了宋美龄之后,他跟孙中山的关系就变成了连襟。那在普通老百姓看来,人家是一家子,蒋介石说是孙中山的继承人,这事可不就是可信吗?
当然蒋介石也没有那么妄自尊大了,虽然我跟孙中山是连襟,但是我仍然是自降一辈,我是他的学生,我是他的继承者,甚至他是国父,我是他儿子,这就叫了一声爸爸。在1928年,就是北伐成功之后,国民党的这些高层官员就到北京的西山碧云寺去祭奠孙中山,孙中山的遗体当时还存放在碧云寺。那蒋介石是北伐的总指挥,所以他是主祭官,你们其他人都是陪同的,所以你们得恭恭敬敬直挺挺地站着,要表演只能我一个人表演。所以开棺瞻仰总理遗容的时候,蒋介石是一个箭步就冲上去,拍打着棺材,呼天抢地,哭得跟泪人似的,这就是给所有人看,棺材里躺着的是我爹,我是长子,民间的这个祭奠仪式上哭得最惨的当然儿子嘛,这就是不断地去确定我跟孙中山之间的继承人关系。
那第二年,孙中山的遗体要奉安大典,什么?就是迁移到南京的中山陵。中山陵我不知道各位去参观过没有,当然不能用参观这个词,叫进谒,进谒这个词就是古代去看帝王陵寝时候的那个用词。对呀,孙中山这个人为民主奋斗了一辈子,但他死了之后,经过蒋介石争夺党统一系列运作,他渐渐地就成了一个帝王,你看他的墓叫陵,中山陵。那一场仪式,那一个铺排,肯定是比什么慈禧、光绪回到自己陵墓,那要风光得多。
那蒋介石就是通过这种运作,不断地确认我是先总理的继承人,他是国父,我是长子,国有大臣,家有长子。当时也有人讽刺他了,比如说那个著名的学者章太炎,章太炎倒不是讽刺孙中山,而是讽刺这些人,所以他写了一个对联,其中下联写得特别得毒,他说叫“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祭魏忠贤”,啥意思呢?你看这里面没提孙中山,说满朝都是干儿子,这个事过去有一个人,就是魏忠贤,魏忠贤不是满朝认干儿子、干孙子吗?但是巧就巧在,魏忠贤的墓也是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所以他用这个来嘲笑国民党的满朝文武,蒋介石就这么拿到了党统。
但是这个阶段,蒋介石拿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财权,这比党统还要重要。刚才我们讲到北伐的过程中,蒋介石当时在南昌,突然意识到怎么汪精卫又杀回来了呢?在武汉搞了个国民政府,我突然来了这么个便宜领导,所以蒋介石当时当机立断,马上改变了北伐的路线图,直扑上海和华东而去。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的上海可是中国的财富之区,有钱,工商业、金融业,什么江浙财阀,都集中在上海。
当然,你可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占领了上海,我就拿到了上海的钱,没那么容易嘛,对吧?你总得有一个方便法门,让上海的资本家把钱主动地拿出来,至少这样拿钱的成本才小嘛。对,在国民党所有这些人当中,蒋介石是最有这个资格和资源的。
这话怎么讲?我们来看国民党的血统当中其实有一个基因,但这个基因别人还真就继承不了。孙中山那早年是在美国活动的,现代资本主义怎么玩孙中山是知道,可是他后面的这些革命的战友呢,基本上都是文人,都是政治家,不知道怎么玩经济。所以孙中山一辈子经常讲要搞交易所等等,甚至在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就要求这些同盟会的年轻会员,包括蒋介石,说你们要去交易所当经纪人,用这种方式挣钱,效率很高,挣的钱来补贴革命。
早期孙中山筹款都是找富人,那真是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的借来的,现在有现代金融工具了,你看孙中山的这个意识很先进。所以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年轻的时候在上海当过股票经纪人,你可别觉得他是为自个儿挣钱,是他的第一份职场生涯,不是,他也是革命任务。当然蒋介石后来赔得一塌糊涂,但是毕竟挣过一些钱,这些钱绝大部分还是支持了革命,这咱得承认。
所以蒋介石在上海滩的这一段,跟什么虞洽卿、黄金荣,包括那些江浙财阀,就结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这个事业最早的搀和人之一嘛。现在过了几年,人家突然变成了北伐军的总司令回来了,上海的资本家们,江浙财阀们心里就算开账了,远在武汉的那个汪精卫的国民政府,跟共产党这个时候还搞在一起,共产党讲的是打土豪、分田地,那哪有我们资本家的好果子吃?可是这位兄弟不错,这位兄弟首先跟我们有人脉关系,大家熟,而且手里握有军队,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达成某种交易呢?
所以孙中山的这个叫现代金融的基因,在国民党的高层只有蒋介石能继承,他有这份人脉关系。当然,这个人脉关系你也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因为达成交易,我愿意给,你愿意接就行了,蒋介石是最知道这些资本家他含糊什么,又怕什么,所以不仅让你们主动地交过来,他也知道怎么去敲诈。
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今天没法细说了,包括后来他怎么敲诈中国银行等等,资本家那个权利系统里面,你没有在里面混过那些年,你想把钱弄出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后来蒋介石为什么屡次下野,又能屡次复职,跟这个缘分是有关系的,因为除了蒋介石,谁也不能把上海的资本家的钱给弄出来。所以你虽然当了领导,你没钱你玩不转嘛,最后大家仍然得让蒋介石来干。
在这儿我可能得说一段题外话,大家听我刚才说的这些,觉得有点晕乎,什么胡汉民突然走了,然后又回来;什么汪精卫走了又回来,蒋介石下野了又能回来,这怎么回事?不是一个领导下野了就下野了吗?就失势了。不对,那个时候的中国是前现代化的中国,我们以前多次讲过这个概念,前现代化它是靠人和人的熟人关系来组织起来的,所以你没有蒋介石在上海江浙财阀当中的这个人脉关系,你啥都玩不转,这是那个时候政治的特点。所以汪精卫多次下野,为什么都能回来?因为他走了,他的班底在,所以他就能回得来。
好,我们仍然回到正题,蒋介石这个时候就同时掌握了军权和财权。要知道,钱全国都有,但是你拿到钱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你其他地方,比如说阎锡山在山西,你也能就地征粮、征款,但是那个费劲,他和资本家、金融业已经把钱放在仓库里,一笔就给你拨上个几百万,那个钱的成本差距太大,有的时候打仗靠的就是瞬间能够积聚资源的能力。所以后来新军阀混战,就是所谓的中原大战,蒋介石和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打仗的过程中,蒋介石就是占这个便宜。
后来李宗仁写回忆录就说,蒋先生这个人打仗那是不行的,但是他有两个绝招,第一就是拿钱去收买对方,第二是分化瓦解对方。但这两个招我们今天看来,这不就是一个招吗?你拿啥去分化瓦解对方呢?不还是得钱吗?所以新军阀混战,中原混战的时候,蒋介石最后赢那是没有悬念的。当时有一家英文报纸还刊出了一幅漫画,三个人,蒋介石是左手机关枪,右手银元;阎锡山是左手手榴弹,右手是个算盘;最惨的是冯玉祥,左手是大刀片子,右手是个窝窝头,所以你说有啥悬念呢?
这个局势就一直演化到1931年的年底,到了1932年局势就稳定下来了,蒋介石作为那个时候国民党一把手的位置就确定了,为啥呢?因为日本人带来的外部压力太大了。1932年年初,就是一·二八上海的淞沪抗战,那此后蒋介石也确实调整了一些策略,不再把所有的乌纱帽霸在自己一个人头上,大家都分点位子,什么行政院的院长、国民政府的主席,你们都去当,我只要一个职位,那就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所以我们讲蒋介石是委员长,就是这个阶段,大概一直演化到抗战开始。
在这儿我插个题外话,很多影视剧把蒋介石的称号搞得很乱,你看他的历史的沿革大概是这样,最早是蒋校长,这是黄埔军校时期;然后北伐时期是总指挥,蒋总司令;再然后就是这个委员长,蒋委员长;是抗战开始之后,在1938年他才当上了蒋总裁,那总裁嘛,就是这个国家的大家的领袖,因为当时是战时。一直到解放战争过程中,他才当上了蒋总统,所以这个过程是不能乱用的。
好,我们基本上给大家描述了蒋介石崛起的过程,不知道你有没有得出什么观察?我们平常看历史的一个局部,很容易去关注就是力量对比,但是社会结构本身在演化,尤其是在中国现代史的那一段,社会结构演化的速度其实很快。这个时候决定一个人最后能不能胜出,其实是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运气,这没办法,廖仲恺如果不遇刺,蒋介石崛起的速度绝对没有那么快;没有日本人捣乱,蒋介石崛起的速度也没有那么快,这是运气成分。
当然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在演化意味着会出现新的力量纬度,什么叫成功?就是你能最高效地去动员资源,去获得支持。那蒋介石你看,当大家都在政坛上博弈的时候,他率先拿到了军权;当大家都在战场上博弈的时候,他率先拿到了财权;当大家还在争位置的时候,他已经争到了党统,他在这些新纬度上是先着一边,这就是蒋介石这十几年故事真正的底层秘密。当然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反问,他那么牛,他后来怎么就败了呢?
今天这期节目还剩最后这点时间,我们真的能把蒋介石为什么最后败了解释清楚吗?这个话题实在太大,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去我们解释为什么国民党最后败走台湾,通常有两个着眼点,第一是力量对比上的,就是国民党和蒋介石实在不会打仗,让一代战神毛泽东最后把他赶进了太平洋。第二就是道义的角度了,就是民心向背,国民党实在这个政权贪污腐败,等等等等。
那有没有第三个解释角度?在我看来,整个现代中国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其实都是现代社会的发育过程,这就像是一棵树,它有种子,然后发芽,然后生干,干上分枝,枝上再散叶,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所以每一代人在他的历史阶段其实都是跟着这个主干在走,或者说是努力试图跟着这个主干在走。但是在不断分杈的过程中,总有人走错路,就像我们刚才讲,蒋介石为什么能成?就是别人盯住这个主干的时候,他找到了一条更有前途的岔道;别人都在争夺政治上的博弈,他已经转到军事这条线上;别人都还在争夺战场,他已经转到财政这条线上;别人还在争法统的时候,他已经率先去争党统。你看,这就是他走对了枝杈。
但是对不起,我们回头一看,发现蒋介石这一生仍然是走在一条岔道上,而不是社会发育的主干上,他走错路了。你看,蒋介石这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了拿到国民党或者是中国的最高权位,他用的方式就是博弈那些上层精英,甭管是动刀动枪还是动金动银,都是整合上层资源。但是现代社会的发育的总趋势是什么?是把基层社会卷进一个社会的大的共同体,所以真正构建现代化国家的着眼点是底层社会,而不是上层精英。
在这儿我们得说一个有趣的概念,就是什么是党。你看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老是把党和政府搁在一块儿说,感觉差不多嘛。你从它的发生学的过程来看,它不一样,党是一个底层的动员系统,而不是政府,那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当然在中国和西方,党这个字都有概念上的演化,在中国文化当中,党这个词可不是什么好词,什么党同伐异、朋党,我们以前节目也讲过。那当然了,党在中国古代社会当中,就是上层的一些官僚在朝堂里面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小团伙嘛,老百姓看不起你,皇上恨死你了。
西方也一样,最早的党,你看那个词叫Party,不就是聚会吗?一小帮人搞在一起。像英国最早的托利党、辉格党,都是议会把门关起来,那些议员们结成小的团体,互相撕,所以这跟底层社会是没啥关系的。对,前现代化社会你可以忽略底层社会,搞定上层就是搞定一切。但是现代化社会不行,因为底层社会跟你进入一个同样的嵌套型的社会结构,虽然他比你穷,社会地位也不如你,但是你不能忽略他的存在。
现代社会的政治家你只有两条道可走,第一条道就是把权力下放,最后走向一人一票的民主;还有一种,你想搞独裁是吧?那你也得拿枪顶着底层老百姓的脑袋,才能让他就范,反正你不能忽视他的存在。像秦始皇搞独裁,完全不用这一套,搞定上层就可以了。所以你看,西方的政党也有这么一个演化的轨迹,最早的托利党,后来就演化成了保守党;最早的辉格党就演化成了自由党。
那什么叫现代型政党呢?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是一种对底层社会的动员体系,它必须把自己的一切理想、纲领,都诉求于对底层人民的表达。那最早的国民党也是想构建这样的一个党,孙中山向苏联学的可不就是这套东西吗?为什么要向苏联学呢?因为现代化的政党其实面对一个两难,要么你强调内部的组织化,我的凝聚力,但是它很容易就塌陷成一个黑社会式的组织。要么你就强调我是要更多的选民、更多的支持者,那好,你的内部凝聚力就不行。
那历史上创造性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谁?就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你看布尔什维克党它就是又有内部凝聚力,又有广大的群众基础,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核心无非是三点。第一,有清楚的纲领,像今天的美国的民主党,你说他拿个党章出来,有一个全党的明确共识,它拿不出来,布尔什维克有。那第二呢,就明确代表一个阶层,我们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你去问美国的民主党,你代表社会哪个阶层?虽然从外面上你大致代表那些人,但是他都自己要强调我是代表整个美国人民的,他不肯强调我是代表哪个阶层,因为他要最大的全票基础。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三个创新就是基层组织,这是最最重要的,现代玩得转的很多政党都是掌握了这个秘诀。比如说新加坡李光耀搞的那个人民行动党,他为什么一直当选、一直执政到今天?当然新加坡的政治非常复杂,我只讲一个最浅表的理由,就是人民行动党的基层组织做得太好了,他居然把党支部设在了每一个大楼的底层,有会谈室,甚至办幼儿园、办养老院,很多人要向政府反映问题,通过党就可以实现,那他当然有群众基础。
好,我们还是回来说蒋介石,蒋介石的国民党一开始想学这一套来着,他向谁学?向苏联学。那还有一个帮手,就是当时的共产党。所以国共合作的基础就建立在这儿,国民党都是上层的那些精英,他不会动员底层,那好,我找个师傅,找个教练,就把共产党给动员进来了,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
那共产党担负这个使命担负得怎么样呢?当然完成任务的非常漂亮,漂亮到什么程度呢?漂亮到国民党后来受不了的程度,你要是国民党,当时可能也觉得很难受,我们就看两点。第一点,当时是以国容共,就是国民党是大党,共产党是小党,我是容你,你来帮我干活,这些基层都是苦活脏活累活。但是干到最后你会发现,在黄埔军校等等,就是最进步的那些青年人基本上都加入了共产党,最后形成了什么格局?就是国民党是共青团的预备队,共青团是共产党的预备队,这就不是以国民党容纳共产党了,这是共产党容纳你国民党了,它是你的高级形态,你想国民党心里受不受得了?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就更要命了,当时国民党员的身份是公开的,而共产党员的身份是秘密的,所以在1927年到1928年的时候,国民党要搞清共,就是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但是除了那些身份已经明确曝露的共产党人,你剩下就得挨个地甄别,这就产生一个机制,叫逆淘汰。换句话说,就是有一些国民党的基层党员,虽然他没有加入共产党,但是思想比较左倾,或者说善于做基层的组织动员工作,这样的人也被当做共产党人给杀掉了,或者给撵走了。当时不是有句吗?叫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
好,你清完共之后,你当然觉得很舒服了,但是带来一个结果,就是国民党的底层的党务工作就一塌糊涂,再也没有人才了。所以当时国民党的党务工作有四个字,叫空、穷、弱、散,什么叫空呢?就是底层党员,我们这个组织是干吗的,没人知道。像我爷爷就是当年的国民党员,他怎么加入的呢?是有一次喝酒,他自己亲口跟我讲的,旁边有个人说,给你弄个党证好不好啊?弄弄弄,就这么就加入国民党了,什么纲领、什么理想、什么主义,没人跟他谈。所以凑齐了这么一帮人,当然底层就是空的。
那第二个字是穷,我看过一些资料,说国民党的有些分部,一个月的经费只够买两个烧饼,那你说他能干啥?弱,弱就是你谁都指挥不了,你不仅指挥不了党员,也动员不了任何社会资源,所以形同虚设。
最后一个就是散,在抗战期间,国民党自己做了一个调查,说全国有68%的党部从来不开会,或者很少开会。还有一点,当时国民党因为大权在握,所以很多人为了向党中央表忠心,也做了全员入党工作。比如说1929年,当时东北的张学良就号召东北所有的党政军全部加入国民党;再比如说30年代,蒋介石自己也干了这么个事,全国所有的公务员,甭管哪儿,你全部加入国民党,如果不加入你就辞职。
抗战刚开始的时候,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把他的第五战区上上下下大概十万人,集体宣誓加入了国民党。这当然在政治表态上是有用的,但是国民党作为一个动员体制,就彻底丧失意义了,它只是一个政治表态工具。
好,这期节目到这儿我们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大尺度的历史认知,这个认知最凝练的表达方式,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的,他说蒋介石和国民党在他的历史阶段完成了一个使命,就是整合中国的上层精英。但这事没有完,接下来的使命是整合中国的底层社会,这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所以在历史叙事当中,虽然这两个党各种恩怨、各种是非,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它是承前启后的两个阶段,它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那对我们今天这段历史有什么用?我只想说一句话,那就是不要光看力量,要看什么正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