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期 | 超级个体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最近三期节目其实有一个隐含的主题,两个字——行动。在讲巨婴那一集的时候,我就提出来,对我来说治疗巨婴症最有效的药就是开始行动;然后上一期我们又讲的是有效行动的逻辑。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到底应该怎么开始行动呢?这两年我听到的最好的理论体系,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提出来的,他的名字叫古典。

我认识他很多年,后来又把他邀请到“得到”APP里开设了一个订阅专栏,这个专栏的名字就是他的理论体系,叫超级个体。那讲他的东西,我肯定不如他,所以今天我请到了古典老师给我来代班,我们看他怎么诠释超级个体。

什么是心智模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冬天,有个人掉进瀑布下面的漩涡之中,水很冷,如果一两分钟之内游不出来,就会被吸尽身体的热量。因为这个人他平时在游泳池里练游泳,他就下意识地往岸边游,但每游出几米,就被漩涡重新吸回去,几分钟以后这个人就丧生了。但更讽刺的是,几分钟以后,漩涡就把他冰冷的尸体推到了岸边。

这个人在生前竭尽全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却在死后放弃抵抗后一两分钟就做到了。为什么?

因为漩涡的形式是越往边缘游吸力越大,最好的方式是游到底部再出来。而这个人习惯了在平时的水域里面游泳,就越游越远,越游越累,他的心智模式害死了他。

回过头来,是不是你也是这样呢?错误的心智模式让你越努力,就死得越惨。

在这样一个变化加剧、知识爆炸、技术升级的时代,有四种心智模式已经行不通——模仿、知识瘫痪、做白日梦和过分追求安全感。

以前模仿为什么有效?

因为以前一个时间窗口是很长的。比如说十年、二十年前,当你瞄准了一个成功的路径,你可以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去分析研究它,然后慢慢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靠近它。但到今天你发现不是这样的,情况变得太快,很有可能你刚刚看明白一个模式,等你再去学的时候,模式本身已经开始变化。

所以你仔细发现,并没有人从零开始,瞄准规划,然后成功。大部分人都像鱼雷一样,一边往前走,一边左右看,突然遇到一个机会,“啪”就火了,这种成功你模仿不来。

吸毒为什么会上瘾?

因为你的大脑会上瘾。毒品能产生一种东西,是你的大脑产生不了的。当你习惯了这种外界持续的强刺激,你就会很难适应自己天然产生的兴奋感了。

曾经看到有些人每天花六到七个小时不断地去读各种新的知识和新闻,希望从里面发现规律。

但你没有想明白,真正改变命运的其实并不是知识,而是这些知识带给你的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转化为能力的知识,才能够改变你的命运。

过多知识爆炸的新知和碎片化的知识,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眼界格局越来越高,你的手脚却越来越迟钝,你永远也无法通过自己的行动带来感悟和体验的快感,彻底成为了一个知识瘫痪的长颈鹿。

环游世界,是很多人的梦想。

那我再追问你一下,你研究过它吗?你有没有研究过环游世界需要多少钱?大概多长时间?需要多少个国家的签证?你能不能签下来?该怎么做?

我问过十个有环游世界梦想的人,顶多只有一个人说过前面一到两条,然后就再也没有行动过。为什么做那么美好的梦想,却并不能促成你真正行动呢?

传统的积极心理学界认为,一个人对于未来乐观积极的期待,会增加这个人的行动力和他未来实现的效果。但是近年来新的一些证据逐渐显示,过于积极乐观的想象反而会降低这个人的行动力。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很神奇的功能,就是在脑子里面预言景象的功能。所以当你去想象成功画面的时候,你的大脑并不知道是真的实现了,还是假的实现了。当你在想象的时候,大脑就认为说我做成了,这个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相对来说目标实现的压力就会逐渐地放缓,你就会变得不那么想做这件事情了,这可能就是很多白日梦想家遇到的真实状况。

白日梦想家想象完梦想以后,他就会发现动力消失,过一段时间他就觉得不行,我还得再试一下,于是他开始进入第二个坑,就是跟周围人去讲,自嗨完了以后他开始路演。但是再过一年,又遇到当年路演的那群人说,你去环游世界了吗?没,你连北五环都没出过。这个时候说不过去了吧?于是他就会找第三个理由说,我的心告诉我,我有新的梦想。

所以自嗨、路演、转摊,这就是很多人一次又一次地自己玩死自己的一种心智模式。

当你去追求一个百分之百的安全感的时候,你可能就只能把自己困在原地,哪儿都去不了,其实这是最不安全的。

有人跟我说,我回家不是为了安全,是为了回家陪父母亲一段,我觉得应该陪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

陪父母这个动机我认同,但是这个形式真的是最好的形式吗?从生涯的角度,什么时候陪伴父母亲是最有效率的呢?大概在你的父母亲70-80岁之间,而这个时候你正好在40-50岁之间,这个时候你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心力、财力和精力来陪伴他们。

但是问题来了,你为什么会在40-50岁之间有很好的心力、精力和财力?

一定是因为你在年轻的时候,真真正正地让自己拼搏了一把,让自己成长了一把,建了一个稳定的家庭,才有机会在你40岁的时候有精力、心力和财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就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没有什么储备,你可能并不能照顾他们,只是祈祷自己不要给他们那么多拖累就好。所以年轻的时候不拼,难道老了才去拼吗?

你认为的安全的形式,可能是最不安全的一种方式。

企业的命越来越短,而你活得越来越长。

所以,以前的企业员工是通过出卖自己的忠诚,换来自己的安全;但今天这一代的员工,一定是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换来自己的安全。

以前我们会特别关注自己在组织里面的关系,今天我们会特别关注我们在朋友圈的关系。因为人们逐渐想明白,可能同行圈、同业圈、粉丝圈,都比组织命更加长一些,我们也更倾向于把价值存在朋友圈里边。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里面提过一个概念,叫1000粉丝定律。他说未来的手艺人、音乐家,可能只需要1000个铁杆粉丝,就足够养活自己了,你出什么他们就买什么,这辈子就足够了。

再比如说,你发现圈子的力量远远比组织的力量大。像王朔、冯小刚、徐帆、马未都、葛优这一拨人都是一个圈子里面的,所以当机会垂青其中一个人的时候,那么在这个圈子中就会迅速地放大,它把这个新的利益和机会带给所有人。

在这个时代,只有一种人永远不会失业,就是超级个体,但是他可能会经常换工作。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他自己,而这个时代也给了我们所有人成为自己的机会。每个人的生产力会更强,我们跟组织会更脱钩,我们把自己的能力储存在自己的朋友圈以及各种行业,我们可以去到更多可能性的行业。

对我们个人来说,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你有机会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坏消息就是,你必须跟着变,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淹没。

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崛起的时代。因为在这么一个时代,需要新的超级个体,他们需要三种超能力。

第一种能力,是自我迭代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在动态之间,边奔跑还得边思考的能力。一旦个体崛起的时代出现,你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知道自己内心的驱动力,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才有可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你还需要持续地迭代和更新这个目标。

第二种超能力,就是需要掌握三种底层的元能力——生产、链接以及传播的能力。

在一个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你需要向外散播信息,这是传播的能力;你需要跟其他节点连接,这是链接的能力;你需要持续地自己生产信息,这就是生产的能力。

第三种超能力,就是复原力。

什么叫复原力?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成功和失败很多次,未来的成功和失败都会更快,而每个人要活好,都需要更强的超级复原力。

刚刚选上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复原力的例子。

特朗普是一个超级无边界的人,他做过航运公司的老总、房地产大亨、传媒人士、主持人,现在竟然还是美国总统,还写过一本书叫做《做生意的艺术》,在美国狂卖了300多万本。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川普的无边界背后其实是超强的复原力。他这一辈子有四次破产,最高的时候负债高达9亿美金,所以他那本书应该叫做《如何亏掉9亿美金的做生意的艺术》,可能更加的恰当一点。

所以这个时代,我觉得真正的玩法并不是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真正的玩法应该叫做Always zuo Never die——常作不死,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复原力。

超级个体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持续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迭代,不断地生产信息和发散力量,不断地产生链接,不断地创造、探索又自我复原,逐渐地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节点,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超级个体是一个在这个时代有机会自我驱动、自我创造,也自我成就的那么一个人。

加速地成为一个超级个体,还有两个心法,第一个心法就是乐高式的能力组合。

在工业时代,我们最喜欢的人才是倒T型的人才,一横是一个人的眼界和综合能力,竖的是他某一项特别精专的技能,律师,会计师都是典型的T字型人才。

但你慢慢发现,还有X型的人才和π型人才。

钱钟书就是一个典型的X型人才,语言能力特别的好,文学能力也非常了不起,是杂家和大家。

再比如说π型人才,你想想那个数字圆周率π,是不是一根横杠上接了两种技能呢?沈从文就是一个π型人才,他的文学非常的棒,他的那个文物也被迫搞得不错。

单一的技能在今天商业社会,其实已经生存不下去了。所以作为一个超级个体,有一项修炼很重要——乐高式的能力组合。乐高有很多的小模块,可以拼到一起,做成一个很大的玩意儿,而且拼完以后,你可以把它打碎重新拼,拼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它不那么容易过时,是一种抵御变化的好方式。

对内的心法是乐高式的能力组合,那对外的呢?我称为叫人生超链接。

我们以前认为人生像是一本书,但今天你发现,人生绝对不像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网。可能看到某个地方就会有一个超链接,你点进去发现什么都没有,但也有可能你一点,“砰”地一下,就会跃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里面去。 

人的这一辈子的重大决策往往是超链接式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你回想一下,你这一辈子,你买辆车,买件衣服,买双鞋,可能会去淘宝比价好多次,但是那些真正决定你的重要的东西,比如说跟谁结婚,去哪儿工作,留在哪个城市,做还是不做,跟谁创业,这些事情却往往并不是规划的事情,而是超链接偶发事件。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持续地让自己曝露在可能性和超链接之下,才有机会让那些可能的东西涌入你的生活。

我经常劝我身边的人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满,因为生活能给你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一定要让你的生活空出一点来,最好是七三比,70%的时间努力增值,30%的时间不要抱任何的想象,持续地社交,持续地点开人生的超链接,让那些可能性撞入到你生命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妨就让自己持续地向外面散播信息,总有一天有人会过来告诉你,你该怎么办。

今天讲了这么多关于未来的趋势,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关于未来的问题?

——那就是,这个未来,你相信它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

如果你相信未来是邪恶的,你会终其一生去躲避风险,去少犯错,去老老实实地活着。

如果你相信这个未来是有可能的,是多元的,是会更好的,你就会终其一生去创造,去发现,去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去敢于尝试,成长为你自己的样子。

去作一作,哪怕会失败呢?

我万没想到古典把这个话题,最后落实到善良还是邪恶这个问题上了,而且拿爱因斯坦来举例子。这就让想到了,前不久我正好看到的一句诗,他的作者是托马斯·哈代,英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他写的那本名著叫《苔丝》。当然他一生中也创作了很多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写了一首诗,叫《战后的平静》,这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的引人注目。他说——

邪恶冷笑着说,就这样;

而善良不停地在问,为什么?

对呀,其实恶和善这个东西,它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行为的定性判断,它是我们一系列选择的后果。如果你总对自己、对这个世界说必须这样,那大概率很可能就会沦为恶;如果你不断地像古典刚才讲的这套心法,在心里问,为什么?然后根据自己临时找到的答案去行动,不断地问为什么,那有可能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并且因此改变世界。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