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聪明没有智慧的人》吴军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这是第四季节目的最后一期节目。
说到第四季节目,我其实挺惭愧的,因为我自己知道,状态有点小猫钓鱼。2016年六、七月份,因为生孩子,我请了两个月产假,八期节目都是请朋友来代班;最近因为跨年演讲,准备工作非常繁重,加上身体不争气,生了很长时间的病,也没什么大病,就是感冒、发烧加咳嗽,所以最近的更新也不及时,在此向所有的用户说一声抱歉。
按说新媒体节目,这节目就是我的,我想更新就更新,不想更新就不更新,但这个道理是不对的。
社会系统本质上是协作系统,你一旦发起了一个事,当它有了一批用户和社会影响力之后,本质上它就不再是我的事,而是一个公共品。我知道我们很多用户周四的晚上就守着优酷等着更新,所以一旦看到没有更新,或者更新的人不是我,难免有失落。在此,再次向我们所有因此而感到困扰的用户说一声对不起。
当然了,还有一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大自然是最厌恶真空的。什么意思?
就像我们的节目,本来在市场上占据了一个位置,你突然抽掉,你以为那个地方会成为一个真空吗?不可能的,大自然最厌恶真空,一定会有其他的东西来填补这个空白,没准儿水平比我讲得还要高很多。
这对用户当然是好事了,但对我们公司那就不是好事。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商业机构,罗胖一直以自己是一个生意人为荣,那我们公司的很多诉求,其实就建立在这个节目的底盘上,它至少能带来流量和一些社会影响力,如果我不做了,那就意味着我对不住我们公司这150多号人,还有那些创业者的伙伴,还有我身后的投资人。
在此一并说一声对不住,我今后一定死磕,不让这个地方出现真空。
今天要讲一个题目——王阳明的心学,这期节目是欠大家的一笔债。
2016年11月份,我们书店就上架了两本书——上下册的《王阳明》。它的作者是我称之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思想隐士——熊逸,网上外号熊大大。
熊逸这个人真名是什么,原来干过什么,住在哪儿,长什么样,很少有人知道,你别看我卖了他这么多本书,而且跟他在微信、邮件上多有往还,但实际上我也没见过他真人,所以说他是思想隐士。一个人靠写书为生,能挣几个子?所以拜托大家买他的书。
当时在上架的时候我就承诺,一定会为王阳明做一期节目,但为什么一直拖到现在?很简单,太难了。
王阳明这么大的题目,我们作为一个知识服务商,怎么能对此没有想法呢?从罗辑思维的第一季节目开始,我就想做这个题目,读了大量关于他的书。越读心里就越没底,我的个老天,这题目太大,你想,现在多少大学教授一生就吃这个王阳明,相关的文章、论文、著作,那叫车载斗量,我这么一个外行,通过看几本书,就敢说我这期节目是讲王阳明吗?万万不敢,所以这期节目仅仅是我学习王阳明的心得而已。
王阳明是谁呢?
他是生活在中国明代中期的一个思想家,活跃在明代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两个皇帝之间,也就是明武宗和明世宗时期。王阳明活的时间也不长,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他是浙江余姚人,今天的宁波余姚。王阳明除了学问大之外,官当得也不小,他当过两广总督,当过兵部尚书,就是今天中国正部级干部这一级。当然他一生最重要的还不只是学问和官职,他身上有爵位,他是新建伯,就是伯爵,这玩意儿挺值钱的。
中国古代的爵位粗略地分,基本上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级。那你说这官不大啊,公侯伯子男,这不是第三等吗?
特别值钱,因为爵位和功劳是对应的,你学问再大、名声再好,没有用。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公案叫李广难封,李广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他。这么一位人,但是就因为他在世的时候,各种凑巧的原因,就是没达到朝廷公布的封侯的硬杠杠,所以临到死也没有封到侯爵。唐代很多文人都替李广叫屈了,但是你真熟悉汉代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李广一点儿都不冤,他就是没达到标准,这个故事以后有机会跟大家讲。
公侯伯子男一共五级,最高级的公爵那就是一块肉,吊出来给你们看看的,很难封得到,要封除非你有特别的渊源。
比如说孔子后裔中嫡长子,一般封叫“衍圣公”,就是繁衍了圣人的血脉,这是巨大的功劳;再比如说清代,你女儿当了皇后,封一个公爵叫“承恩公”,就是承接皇家的恩情,你生女儿当皇后,对江山社稷有功。
剩下的人想凭军功封公爵,太难太难了。尤其是在清代,汉人很少,汉人封侯爵的都很少。
那王阳明凭什么封了这么一个伯爵呢?因为有军功,他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这个故事很复杂,大家有兴趣随便买本书,都能看到非常精彩的表述。
有一个说法,叫中国历史一共两个半完人,一个孔子,那就没什么话说了;第二个,王阳明,完人;剩下半个,是曾国藩。
当然这个说法是为了打压曾国藩的,但由此可知王阳明的地位从哪儿来,光说学问大,写了多少书,讲了多少学,没有用,后世的人看不懂。朱熹学问大不大?他怎么没有王阳明今天的地位呢?对,因为你只是思想家。
如果你的思想能够用于你在现实世界当中建立功业,对我们这代人意味着什么?成功学,就是你自己的内心变化可以直接兑换为现世的利益和功勋,能够建功立业,我们当然想学了。
这也就是王阳明为什么现在在图书、影视市场上那么成功的一个原因,他是一个大IP。这套书我们上架之后,一直就卖得很好,很多人我估计都想从中学到成功学。但是我这张乌鸦嘴得说句实话,学不到,为啥?
因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的一个分支,你要搞清楚了儒学是什么东西,你就不会想从他身上得到成功学了。这个娄子是越捅越大,我又扯出一个比天还大的话题,啥叫儒学?
一个绵延了两千多年的思想传统,内部是不断地流变的,它缺乏一个稳定的内涵。所以,我们要想从内部读那些儒家的经典,来了解什么是儒学,那基本是办不到,尤其是我们这些外行。
孔子之前就有儒家,孔子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所以这本身就不一样。到了汉代,儒学和皇权又结合在一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的儒学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汉代之后到魏晋南北朝,加上唐朝,儒学其实是一个衰落期,因为唐朝的皇帝觉得我姓李,你看那个老子也姓李,所以唐朝的国教是道教,儒生在唐朝里面其实没有那么高的地位。儒学的复兴一直到宋代才开始,这就是宋明理学。到清末,因为科举制的废除,儒生缺乏上升之阶,所以到民国的时候又出现新儒家,直到今天还有人称之为我是儒家。
儒家内部自称是有一个道统在,但是本质上都不是一回事,所以从内部没法说清楚啥叫儒学。
那有没有办法三言两语我们把儒学这个词说清楚?有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看一个思想它在和什么东西对话。
读思想史这个事比较难就因为很多人觉得思想史就是片言只句,那些篇章格言你读来读去读不懂,为啥?
因为你抽离了一个环境,这些话是对谁说的,是跟谁在对话,跟谁在吵架。这个东西一旦抽离,就有点像我们看探戈舞,你突然把其中一个舞伴给PS掉了,剩下一个人,那姿势肯定挺难看的,一点儿美感都没有。这就是思想史为什么难读的原因。
孔子跟谁在对话?礼崩乐坏,乱臣贼子,他要恢复一套礼法系统,来恢复当时社会的安定。
那孟子跟谁在对话?孔子讲仁和孝,那孟子就加了一个字——义,仁义。孟子动不动就跟梁惠王对个话,跟齐宣王对个话,孟子这一辈子,老头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处找那些当权者对话。后来,儒生的对话对象就这么确定下来了,他们一直是跟最高权力在对话。
我们这一代人了解儒家往往有一个误解,觉得这不就是封建统治的工具,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的工具吗?其实,儒学是不跟普通老百姓对话的,儒生是撸胳膊挽袖子,冲着最高权力去的。
所以在中国的整个政治思想格局里面,儒学是什么?是皇权的解毒剂。
中国的皇权到最后被打造地极其强大,如果没有世世代代的儒生不计生死,文死谏,武死战地冲上去,掐住皇上的脖子,拉住皇上的袖子,说你不能干坏事,你得按我们说的来,中国的皇权会更加恶劣。当然到了民国之后,因为皇权不在了,所以儒家看起来有些奇怪。
观察儒学的第二个角度,就是它最终产生的成果是什么?
这个方面有很多说法。2016年我在余秋雨的《君子之道》里看到一个说法,他说中国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什么?是那些艺术品吗?是这片江山吗?是所谓的我们的穿着打扮吗?
都不是。是一种集体人格,这个人格就是儒家的最终产品,这个人格叫君子。那君子是啥呢?
儒学当中有一个词,叫孔颜乐处。就是说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这两个人为什么感觉到很快乐呢?在《论语》上有这么一句典型的话,孔子表扬颜回,说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什么意思?就是这家伙,你看破衣拉撒的,整天就弄个小瓢在陋巷里面待着,晒晒太阳,抓抓虱子,一点钱也没有。但是他过得还挺快乐,别人觉得不堪其忧,但是他自己觉得很快乐,这就叫孔颜乐处,孔颜乐处是一种君子人格的境界。
说到这,你可能有点明白我想说什么了。成功学跟儒家搭不上一毛钱的关系,因为儒家追求的根本就不是那个成功。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好处?把兜里的东西掏出来。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不要跟我讲那些利益的东西,“仁义而已矣”。我这兜里就两样东西,一个是仁,一个是义,谁跟你讲利益?成功学在我这儿要不到的。
那孟子的学说里面有什么——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你看,富贵、威武这些东西,它是儒家的对立面,你从儒家这根大树上想往上爬,找到怎么发财、怎么当官、怎么成功,门儿也没有,他修习的是一种人格。
所以,孟子讲:“虽千万人吾往矣。”什么意思?你们都不同意我,都迫害我,我再困顿、再穷苦,对不起,我要去。
当然,话说回来,你说这儒学一点儿不能当成功学用呢,也不对,为啥?因为儒家自身有一个逻辑缺陷,这不是我在这儿信口雌黄,有很多书都在这么讲。什么缺陷呢?
就是它老想不自觉地把自己打扮为成功学,这个孽是它自己造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写,舜帝了不起,他在哪儿要是耕田,大家都觉得这个人道德太好了,被感动了,所以大家都出让田地;然后舜帝要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说这个人道德太好了,我们家房子我不住了,让给你;大舜去做陶器,陶器都特别好,没有残次品,大家都不偷工减料。所以说,大舜在哪儿住,哪儿就能一年成聚,马上就形成一个村落;两年成邑,就成为一个城市;三年成都,就变成一个都城。
这段表述背后是什么东西?是儒家的一个妄念。就是只要一个人,我内心的品德特别好,我就能兑换成外界的利益,我就能成功,其他人都被我感动了。
但是我们今天知道,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你道德好,你就一定能成功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我们知道这是鬼扯,但是儒家他偏偏要说这样的话。我们就拿孟子来说,他见到梁惠王,梁惠王说,你有什么有利于我啊?我这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你说兜里只有仁义。那孟子接下去就得讲,你看,有仁义,是吧?老百姓都拥护你,那别的国君不仁义,那老百姓都不支持他,你跟他打仗,你就容易赢啊,对不对?你看,孟子自己讲,我只追求仁义;但是他在说服人的时候,又不得不掏出一套成功学来,这是儒家的内部的逻辑缺憾。
那我们刚才说了半天成功学不靠谱,但是也不一定。你说是不是仁义,一个人道德高尚,一个人有宗教情怀,他跟成功就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呢?也不一定,这个话又得翻过来说。
其实成功有的时候就取决于信心,只要你特别相信一件事,然后按照这个方向做,没准儿就能做成。尤其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谈一套商业理论,鬼知道你对还是不对?你只要在逻辑上自洽,都可能对,关键是你怎么做。
你比如说中国现在大公司当中,有两个很有特色的公司,一个是腾讯,一个是阿里,那这两家公司内部的文化就不一样。
腾讯公司讲究的是挑战,Challenge。
就是马化腾贵为二马之一,他在公司内部其实没啥发言权,他表达一个意见,产品经理可以直接驳斥他,你说得不对,我这个说得对。所以在腾讯内部,好像融融泄泄、和和气气,是一个很民主的氛围。
但是阿里就不一样.马云的阿里讲究一个词,叫Believe,就是你得信。
对啊,一个刚进来的员工,你跟我讲什么企业战略?战略那个东西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好运气,我说什么大伙儿都信,信仰这个价值观,信仰这个目标,玩命地往前冲,路是走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想出来的。
我私下就听马云讲过这么一段话,说什么叫领导力?领导力就是你周围的人都盲目地相信这个主导人,这个创始人,这个团队、这个组织就会特别有力量。
所以创业这件事情,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说我们不是判定了一个理论,然后去实践它;而是我们先说出一个理论,然后用创业的整个过程证明我说的是对的。
信心不仅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它即使不成功,它可以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安定感和幸福感,这是我们人这个物种最深的人性。
人是什么?人是一种具有超强的模式化能力的动物,就是一堆乱七八糟、世界万象,我们就有本事给它抽象出简单的原则和规律,不管这个规律靠谱不靠谱,我们一定要赖以生存。
所以人性当中有两个基本的诉求,第一叫意义,第二叫规范,就是我为啥活?那为了这个目标,我怎么活?这两个东西一有,幸福感油然而生。
很多人批判宗教,这不对那也不对,什么神神鬼鬼,但是宗教其实是人性的反应,它就是提供了这两个必需品。修个来生吧,怎么修?按我的一套宗教仪轨,你就可以修到来生。这个东西有就比没有强,再荒谬,也比一个人在漫无目的的人生当中独自行走要强得多。
儒学是什么?我就想表达两个观点。
第一,儒学本质上是追求一种人格成果,跟现世的功利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找儒学要成功学,问道于盲,你走错路了。
但是反过来说呢,如果你对一套理论抱有坚定的信心,真的走到了成功那一步,也没什么奇怪的。所以是不是成功学,您自己看着办。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在说啥呢?
我们前面讲得清楚,心学再伟大,它也是儒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标和儒学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当圣贤、做君子。那这个目标定下来之后,怎么去达到呢?理论上就存在着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我们很熟悉了,就是高考。中国古代的儒生也一样,想当圣贤,首先把圣贤书先读好,每一个字句到底是啥意思,考据明白,像汉代的儒生主要就是干这个活;找人格榜样,孔子至圣先师,向他学,还有他手下的那些徒弟们;另外,就是盯住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行动坐卧,用君子和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知错就改,那积累到一定的时间,我可不就是个圣贤吗?
这条路径我们是比较熟悉的,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么一直成长过来的,这个路径的本质叫向外求。就是利用各种各样我们生命当中遇到的东西,不断地像雕刻刀一样雕刻自己,最后达成那个人格目标。
还有第二条路径,就是向内求。
王阳明就是这么想的,孔子是圣贤,我不是吗?他是人,我也是人,凭什么他是圣贤,我不是呢?区别就在于,我本来也是个圣贤,但是我的心灵被各种乌七八糟的东西给污染了,用佛家的话来说叫贪嗔痴慢疑。向内求,跟自个儿的心灵较劲,把这些污染物剥离开来,我此心就大放光明,我就也是个圣贤,也是个君子了嘛。
从龙场悟道开始,一直到五十多岁死去,王阳明所有的思想都是在这条路上,比如说著名的龙场悟道。当时王阳明是在贵州龙场这个驿站当站长。那个驿站穷得要死,但是那天晚上,面对满天星斗,他突然欣喜若狂,说我悟道了。
龙场悟道核心是啥?八个字——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就是所有关于圣贤和君子的标准,我心里全有了,我不需要到外面去找,这就是那个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喜过望的时刻。此后王阳明所有的学术,其实就是这条路径,只不过他提出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说法,把理论雕刻得越来越精细。比如说,他后来提出来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他临死前提出来的叫“阳明四句教”,本质上都一样。
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意思也很明白,我的此心是没有善恶的,这是心之体;但是一旦我跟世界接触,这个意念一动,马上就出现了善恶之分,好的念头和坏的念头都开始有了。但是我心里有一把刀,这个刀叫良知,对吧?我用这个良知去判明这些善恶,然后就是格物致知了,最后为善去恶,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一个圣贤,一个君子,就是这么回事。
你说心学就这么简单?对呀,就这么简单,但是你可千万不能小看它。
据我所知,所有对世道人心有起码智慧的人,他的人生当中都会有这么一个王阳明时刻:他突然意识到,要想过得更好,要达到更高的人格和事业目标,不是向外求,要向内求,就是一切的根源,甭管是困难还是自己的不如意,根源都在于我自己。
自爆家丑,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个王阳明时刻,是发生在我大学三年级期间。当时我也忘了具体什么原因,反正跟几个同学关系闹得有点僵,然后我的一个老师在旁边观察,看在眼内,就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说胖子,你别觉得自己什么都对,你为人也还行,也乐于助人,然后也没害过大家,那为什么关系不好呢?我告诉你,是因为你没有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所以才闹到今天的结果。
你看,这话好像是很简单,但是听在大学三年级的罗胖的耳朵里,那叫晨钟暮鼓,如闻雷劈。因为我长到十几岁,快二十岁的时候,一直觉得我要过更好的生活,就是要考更好的大学,获得更好的分数,竞争掉、PK掉别的人,我跟其他人打交道,我只需要有礼貌就可以了。发自内心,在自己身上找根源这件事情,到那个之前没有想过,可能听说过这样的理论,但是真的体察到自己的内心,那是第一次,所以我当时是乜呆呆地愣在当场。
所以,从这个理路开始出发,你才能谈得上你心智的成长。所以,吴伯凡老师经常讲一句话,说从远方过来一个人,那是个人吗?不是,那是一个认知模式。
一个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认知模式,他跟世界的关系,跟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有关的,和他占有的资源是没什么关系的,这就是心学认知世界的理路。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我这么用词一点儿都没过分,因为你对比西方马上就明白了,西方思想史上最著名的解放运动是啥?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不是让你不信上帝,而是换一个方法信。
1517年,马丁·路德就提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直接和上帝沟通,因为这是纯粹的精神性的信仰活动,我不需要通过教皇或是罗马教廷这个中介。教皇在拉丁文里叫Papa,就是爸爸的意思,我信个啥还用爸爸来指点我、规定我吗?你们搞出那么多复杂的宗教仪轨,收那么重的宗教税,还卖什么赎罪券;而且罗马教廷的一帮人,你们的私生活我们都看在眼里,一塌糊涂,遍地都是私生子,你们这些人还给我们在上帝之间当中介,还是我自个儿来吧。所以你看,这也是一个从向外求转向向内求的过程。
王阳明当时遇到的情况几乎是一模一样。在王阳明所有的故事当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就是他少年时代读书,老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读圣贤书啊?王阳明说,当圣贤啊。老师说你疯了吧你,读书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出仕,像跟你爸一样,去中状元。
你看,读儒家经典本身就是培养人格,但是因为在向外求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变异,不断地畸形化,变成了一个功利色彩的东西。一个小孩说我读圣贤书,当圣贤,当时的人没法理解,连他亲爹都不理解,你看,这是不是出了问题?所以要转向向内求。
向内求为什么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因为它让人人看到希望,人人都变得平等。要不然按照你们原来的那套仪轨,有人走得远,有人走得近,你就是君子,我就是愚痴,对吧?这人就不平等。但是一旦承认人人心里都有圣贤,大家都平等了。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有一个基础,就是当你相信满大街你看见的都是圣贤的时候,你就登堂入室了,可以修习心学了。
当然,这个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不是王阳明自己提出来的,他其实也有渊源,最重要的渊源是两个。
第一个是佛学,佛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和儒家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它作为思想方法,和心学是相通的。佛教也承认,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众生,包括每一个虫子,它都是佛性俱足,你自己就是佛,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污染,把这个佛性给遮掩了而已,所以你终身的目标就是修持,把这些东西给扒拉开,然后见性成佛。
佛性在哪儿?在自己的内心。上哪儿见性?往自己心里瞧。
所以你看,在所有的宗教体系当中,佛教是最特别的,释迦牟尼是教主不假,但他不是神,他只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向他学的目标是啥?是成为他,学佛是为了成佛,这个在其他宗教当中都没有。你信仰上帝,莫不成你还要自己当上帝不成?那不是疯了吗。所以你看,佛学是心学的思想源泉。
其实还有一个渊源,那就是孟子。孔子一天到晚讲,你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都是在修正别人。但是孟子发明了一个学说,说我讲的这一套,什么仁义礼智信,都是你心里自个儿有的,你自己回家慢慢修。
所以,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养胸中的这团气就可以了。孟子有一段名言,叫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叫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叫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这是礼;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智。我们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都是你自己心里有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主张孝,你从小被你父母养活大,你跟父母不亲近?你不感父母的恩?这就叫孝,把它养大,你就是圣贤嘛,这是孟子的学说。
当然,你说心学有啥问题呢?有问题,就是它没了标准。
你的心和我的心它不一样,我们俩没法互相质疑、互相否定。所以王阳明临死的时候,弟子就问他,老师,有什么话要留下来吗?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的心是光明的,我啥也不用说。那你是不是个圣贤,外面怎么看得见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王阳明死了之后,他的弟子都是听过他讲学的人,马上就分裂,叫四门七派,分成一大堆派别,吵得一塌糊涂,到底哪个代表根正苗红的心学呢?谁都不知道。所以今天罗胖在这儿讲心学,谁也不用反对,这是我的心,我的体察,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反驳我呢?这就是心学的问题。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再讲两个小故事。
这是北宋两个大的理学家的故事,兄弟俩,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这两个人学问都很大,名声都很好。有一天有人请他们兄弟俩吃饭,饭间就找来一些舞女陪他们俩。程颐那道学先生,表示这不能要,程颢无所谓,一把搂过来,可能摩挲摩挲,搂搂抱抱。回家之后程颐就气得要死,你不是要当圣贤吗?哥,你怎么能对女色这副嘴脸呢?程颢说,你说啥呢?说昨天那个女人是吧?当时来了,逢场作戏,应对一下,然后就放下了,我心里没有那个女色,你看,从昨天到今天,那个女人一直装在你心里,你自己没放下。程颐觉得,确实我的修行不及我哥哥,这是一件事。
还有一件事,程颐,就是前面讲的那个老古板的先生,后来当了皇上的老师,皇上那个时候岁数比较小,春天就到御花园里去玩,你看那个柳条开始发芽了,皇上觉得很好,满园春色,就折了一根柳条。程颐说这怎么可以?你身为一个君主,是要当圣君的,你看,春天万物生机勃发,你作为一个圣君,怎么能够摧折生气呢?折这个柳条,这个不应该,脸拉得老长。那皇帝当然就不高兴,一个小孩嘛,玩一玩,折一根柳条,你至于发那么大的火吗?然后一生气,把柳条一扔,就回宫里了。后来很多人都批评这个程颐,说你实在是对皇帝太苛刻了,哪有这么教人的呢?不喜欢你们儒家的老先生,就是因为你们这种人。
你看,这两个故事说完之后,我不知道你咂摸出一点什么,如果一个人他要当圣贤,按照程颐的这个当法,实在是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好执行,就是平时我对女色拒之千里,我对所有不符合圣贤的行为,我防微杜渐,这个人他就算是伪君子,他坏也坏不到哪儿去。
但是按照程颢的那个方法呢,确实你境界很高,说放下就能放下,心底一片干净,但是我怎么知道呢?你平时又近女色,行为也不是很检点,我从什么标准来判断你是呢?这就是心学的问题。
心学对我们这代人有什么用?
恕我直言,接下来的这段话可能不大中听,也不见得符合政治正确。
你要想运用心学,先得干一件事,就是把心学的精神内核给阉割掉,说白了,就是心学和儒家追逐的圣贤君子的道德目标,你得先放到一边。
我这儿不是说道德不好,道德很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孟子和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人人心里都是圣贤,所以这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下,道德这两个字的处境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分两点来看。
首先,在现代社会,道德它就是做人的一个底线,它不再是一个追逐的目标,为啥?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社会,你只要足够聪明、明智、有眼光,你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靠谱,你对人好,你自律,这样的人在协作当中,是让人放心的,别人更愿意跟你协作,你在协作当中收获的利益就更大。
所以只要聪明,你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增进自己的道德,表演自己的道德,这没什么了不起。现代人要是在道德上出现问题,说白了,就是蠢,你明明可以靠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去获取利益,你为什么去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呢?这是智力上的缺陷,不是道德上的缺陷,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各种价值观齐头并进,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如果这个时候你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说我就追逐某一个道德目标,你很可能会变成一头怪兽,你信不信呢?
钱钟书先生讲过这么一段话,说上帝要想惩罚人类,大概是几个方法,一场饥荒、一场瘟疫,或者一场战争,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在人间降临一个道德家,如果这个人的道德目标一般人做不到,而且他还有强大的煽动力的话,这个人很危险,是人类的灾难。
大概一百多年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有一本叫《老残游记》,它的作者叫刘鹗,刘鹗在这本书里提出来一个东西,叫“清官之恶”。
我们过去都以为,赃官和贪官才是恶人,刘鹗说不对,清官他照样恶,而且没准儿更恶。因为赃官他干的那个事,他知道不道德,他不敢光明正大地干,还搂着点儿。但是一个清官呢,他觉得我有道德追求,我干这个事又不是为自己,所以他干起坏事来完全没有底线。
英国哲学家罗素讲过这么一段话,说我从来不敢说为我的理想献身。为啥?因为我没有把握它是对的。
在这个现代社会,追逐单一的道德目标非常可怕。
那好,我们把心学这个灵魂和核心给阉割掉了,那剩下来是啥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论。
我曾经讲过,我也听很多高人讲过,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方,心学将是一种显学,它会大放异彩,这指的不是道德这一个侧面,而是它由外向内,追逐自己提升的这个思想方法。
比如说王阳明思想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知行合一,请问这四个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做浅表的理解,说既然认知到了,就应该能做到,你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就应该戒烟嘛;知道好好学习有未来,放了学赶紧回来做作业,这叫知行合一。这个理解也不能说错,但是确实太浅了。
更深一层的理解呢?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它所有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我们的自身,是我们的这颗心,这就是心学的道理。
首先,你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比如说投资,行很简单,签个字那钱就花出去了;但是你知道什么项目能投资,将来能涨,这个知是极难提升的,这叫以更高的知来驱动正确的行。
反过来呢,所有的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提升知这件事情,其实特别特别难,你别觉得一句话,我看到了,点赞,说得不错,这就叫知;一个格言我能背下来,这就叫知;一番道理我能讲出来,我能写纸上,这就叫知。其实不对。
有一个著名的段子是这么说的,父亲问孩子,来,说说将来的志向;孩子说,我长大了要追逐金钱和美女。父亲“啪”一个嘴巴就打上去,要孩子重新说。孩子只好哭丧着个脸说,将来长大了我要追逐事业和爱情,父亲伸了大拇指。你看,这玩意儿在形上是一回事,但是在父亲的脑子里,分裂成两个认知,他觉得一个对,一个错,自己就是个糊涂蛋。
那为什么从知到行,中间有这么宽的一道沟呢?因为行是面对最具体的选择的,选择关头极难极难。
举一个例子,2016年中秋节前夕,阿里巴巴有几个程序员,是负责安全事务的,他们居然做了一个小程序,在公司的网站上抢月饼,当然抢到的只是购买月饼的那个资格,将来还是要花钱买的。
就这么一个小事,后来被发现出来之后,公司居然把他给开除了。网上就吵得一塌糊涂,一派人说,程序员干这种事非常的聪明嘛,用技术来获得优势,这是黑客精神,多好。还有一派认知就认为,这种管安全的程序员投机取巧,耍小聪明,这件事情万万不能纵容,一定要开除。
你看,两个认知似乎都有它的道理基础,好,这个难题放到阿里巴巴公司高管的面前,他怎么选择呢?这背后才考较你公司的价值观和真正的认知,平常那些道理吵来吵去是没有用的。关于这件事,吴军老师在他的“得到”专栏“硅谷来信”里面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那个认知水平就很高了。
回到问题的核心,为什么知行合一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特别难?
刚才我们讲,从知到行当中有条沟,叫选择。我们这代人就是选择太多了,原来选择少的时候,你的那个认知分裂还不大容易看得出来,现在分分钟就面对大量的选择,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它在撕裂我们的认知,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道理,哪个认知似乎都是对的。但是一旦面临选择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打群架。
我们这代人面对的时代,其实是一个总进程当中的一段,这个总进程是什么?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话已经讲明白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
原来选择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靠着什么血缘关系,什么社会层级,这些确定的东西摸着往前走;但是当一切都要烟消云散的时候,除了自己这颗心,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认知升级,我们还有什么能靠得住的呢?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对我们这代人提出的重大命题。
好,这是我们罗辑思维第四季节目的最后一期。第五季节目呢,等过完春节开年见。当然我们一定会改版了,因为过去四年,我往往是做大量的准备,给大家一个确定的结论,但是按照王阳明的心学,我也得不断认知升级,我们的用户的成长也许比我还快。所以第五季节目到底怎么改,我没有想好,但是总原则就是,我会把自己的认知升级和终身学习的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
好,祝大家春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