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期丨奥兰海战

策划人:段文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和大家聊一场战争,叫“奥兰海战”。它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是因为特别尴尬,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

尴尬在哪里?

它不是发生在盟军和轴心国之间,而是发生在英国和法国之间,就是同盟国之间的战争,很尴尬吧。

我们先说一下大概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英国与法国对德国宣战,二战正式开始。但是英法联军在西线一直按兵不动,等德军打败了波兰,再掉头向西。所以,1940年5月,德军击败了位于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

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然后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法国投降,建立维希政权,再然后,失去了法国这个盟友的英国,就要独自抵抗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了。

一般的历史叙事,这时候就转到“不列颠空战”了,就是英德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发生的空战。但是,在此期间还发生了英国打法国的这场“奥兰海战”。

那为什么英国要打法国呢?

因为三个字,不放心。

我们还是回到1940年的6月,当时法国打不下去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急了,多次飞到巴黎,劝法国人接着打。丘吉尔说,北边打不下去了到南边打,南边也打不下去,就撤到北非殖民地打。但是当时的法国总理雷诺告诉丘吉尔,我们不打了,准备寻求和希特勒的全面停战。

6月16号,英国政府给法国政府发了一封正式外交照会,是丘吉尔亲自写的,意思有两层。

第一,我们两家是盟国,我们事先都说好的,不能单独和敌国停战讲和,这是我们英国和法国签的协议,不是和哪一个政府签的,如果你们要和谈,这是你们法国没面子,关乎到你们国家的荣誉;

第二,如果非要和谈,我们英国也理解,你们把所有的法国军舰都开到英国来,我们就同意你们和谈。

为什么英国这么在乎法国的军舰呢?

你想,当时英国抗衡德国,最大的凭借就是窄窄的英吉利海峡。德国海军实力本来是比不过英国的,但是如果加上了法国舰队就不一样了。法国可是拥有当时世界排名第四的海军舰队,仅次于英国、意大利和日本。 

丘吉尔当时也是好话说尽,在写给法国政府的信中说:“我想再次向贵国重申我个人的坚定信念——法国领导人是不会向敌人交派精良的法国舰队,来伤害同盟的。这样的举动会使他们丧失几千年来的良好声誉。然而,如若承载着未来美好希望和过去千年荣耀的法国舰队,驶入安全的英国或美国港口,这一点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避免。”

但是形势发展得太快,很快法国就投降了。在法国政府看来,我们打不过就不打了。我们既不帮英国,也不帮希特勒的德国,我们的军舰保持中立行不行?希特勒当时也确实同意了。

但是英国人心里清楚,仅仅凭希特勒的承诺,这批法国军舰就一定不会用于对付英国吗?那叫战争,是双方要拼到最后一滴血的战争,如果希特勒觉得打英国吃力,迟早会动用这个力量。

摆在丘吉尔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劝法国海军主动投降;第二,英国人自己动手,干掉法国舰队。但是这样一来,英国就不得不在和德国人决战之前,先和自己的盟友动手,这在情理上还是有点说不过去。

丘吉尔说:“这是一个痛心疾首的抉择,我一直担忧的最不近人情且痛苦不堪的抉择。”

但是如果你是丘吉尔,你也没得选,只能对盟友痛下狠手。

当时的法国舰队也分成几个部分,在英国港口的一部分,已经被英国拿下。剩下来的主力战舰基本都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港。

1940年的7月2日,英国给法国舰队发去了一份最后通牒,先表明态度:

英国是不可能让法国的精良舰船落入德国或意大利敌军手中的,你们法国人现在有四个选择:

第一,加入我们,继续对抗德国和意大利,为胜利而战;

第二,在英国的监督之下,把船开到英国港口,我们来替你们保存;

第三,如果你们不愿意去英国,也可以去西印度洋的某个法国殖民地的港口,当然要在英国的监督下;

第四,如果这些条件你们都不接受,那么,万分抱歉,我将要求你们在6个小时之内凿沉所有舰船。

当然还有第五个选择,英国将遵照国王陛下的命令,采取一切必要的力量来阻止法国舰船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说白了,我们只能开火击沉你们。

那法国人什么反应呢?

我们已经停战了、中立了,我们法国海军也肯定不会帮希特勒的。我们已经向德国投降一回,然后再把军舰交给英国人,等于背叛国家,又投降一回。军人都是讲荣誉的,你们不要苦苦相逼。

法国分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让苏尔,给的书面答复是:法国战舰绝不会落入德国和意大利手中,而武力行动必然遭到武力应对。

7月2日晚上,丘吉尔向前线发了最后的指令: “我给你布置了一项最令人不快、艰巨异常,而且英国海军将领从未遇到过的任务,但是我对你完全有信心,并且依靠你来冷酷无情地执行这项任务。”

7月3号下午5点54分,英国向法国海军开火,奥兰港内的法国舰队全军覆没。 

奥兰海战中,英国的行动导致了1297名法国海员以及5名英国海员丧生。实际上,在这场一边倒的战争中,英国所杀害的法国人数目超过了当时任意一场战争中杀害的德国人数目。

丘吉尔当时说了一句话, “我把对我们此次行动的审判,满怀信心地,交给议会,交给英国,交给美国,交给世界,交给历史。”

这话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我相信世界和历史会宣判我们无罪;

但是第二,我也知道这件事在道理上站不住脚,毕竟要接受审判。

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法国人提到这件事,对英国人痛心疾首。也有人把“奥兰海战”看成是丘吉尔历史上的污点。甚至当时在前线亲自指挥奥兰海战的萨摩威尔中将,在给其妻子的信中写道:“这是近代最大的一次政治失误,它将导致全世界都反对我们,我们都感到由衷的羞愧。”

事情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当时人在道德和情理上的纠葛我们可以放下了。那么“奥兰海战”对英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解除了法国舰队对英国的威胁吗?

从后来的结果上看,远远不止如此。

要知道,在“奥兰海战”发生的同时,丘吉尔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啥?

既然法国投降了,英国不能孤军奋战,他第一个要做的事,是获得美国的援助。

但是美国人怎么看待英国呢?

首先,希特勒不会对英国怎么样,无非就是要你服个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希特勒都没有乘胜追击,把几十万英军放回去了。有一个说法就是,希特勒也怕把英国真的逼成了死敌。这个时候,如果英国说,算了,不打了,我们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没准也就可以停战了。在外界看来,英国没有必要非得抗战到底。

其次,英国人在历史上就是以理性主义著称的。拿破仑就嘲笑英国人是小店主的国家,唯利是图,没啥理想,没啥骨气。而且英国又不是没有签过屈辱的停战协议,至少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一看不划算,不就和美国停战了嘛。

所以,当时不管丘吉尔喊得有多响,说要战斗到底,痛下决心,外界是不信的,尤其美国不信。

但是“奥兰海战”发生之后,英国内外的人都看清楚了丘吉尔的决心。丘吉尔看来不是说着玩的,不是喊喊口号就算了。

在英国国内,7月4日丘吉尔向下议院详细报告了英国海军的行动,报告期间,议院鸦雀无声。但是最后,丘吉尔经历了的最史无前例的一幕:所有人都站起来欢呼了很长一段时间。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在这之前,大家对我还有所保留。然而,现在所有人都融入了一片庄严而热烈的和谐之中,这对这个国家影响深远。这就是那个让许多人不做指望的英国,这就是那个许多陌生人认为应该即将投降的英国,现在这个英国冷酷无情地打击了她昨日最亲爱的战友,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毫无争议的制海权囊入自己麾下。它清晰地证明了英国内阁无所畏惧,无可阻挡。”

你看,英国国内的军心被振奋了。

在世界上,美国人也看清了英国的决心。

《纽约时报》当时就说:“英国政府最终采取了大胆的行动。哪怕对其前盟军舰船开火的命令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它至少也消除了人们对英国坚持抗战决心的最后一丝怀疑。”

很快,这些情感转换成了结果,美国几周后给英国皇家海军支援了50艘驱逐舰。 接下来几个月里,美国大幅度增加了其对英国的金融和工业支持。并且,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加入反德抗战。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故事,有什么启发?

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都不会因为你可怜,你哀求,你口头表达决心。

只有当你做了该做的事,而且是为了最坏的结果在做事,你的决心才会被看到,外界的支持,才会到来。

在平时的商业合作中,我就经常跟同事讲,你不要抱怨合作伙伴对合作的事不认真。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们也不是太认真。

我们越认真,做好自己那份事情,对方才可能认真。

通过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让自己的环境变得更好。这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奥兰海战”,给我们今天的启发。

今天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