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我们接着昨天的话题聊。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是美国从一个区域性的强国,转变为一个世界帝国的关键十年。不过,后来美国形成帝国的方式,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帝国,很不相同。
它不是通过占有大量领土和人口,而是仅仅在世界上控制一些点,比如一些岛屿,建立军事基地,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全球投放其商品、服务、资本、制度、文化和影响力。说白了,美国不是“占有模式”的帝国,而是“影响力”模式的帝国。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人有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我们昨天说到了,就是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美国在北美洲大陆上的扩张,是一种同质化的扩张,所以就可以大踏步地前进。但是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拥有殖民地,就会带来很大麻烦,人种、文化、经济发展水平都不一样。这些地方的人,会接受美国的政治制度吗,会成为真正的美国公民吗?殖民地越多,给美国政治制度带来的风险就越大。
当时美国有不少聪明人知道,领土不是越多越好,不挑不拣地占领一大堆地方,好不容易通过几个世纪打造出来的美国精神,就难免会被稀释,最后没准会重蹈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的覆辙。
举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例子,战国时秦国凭借武力统一了全国,军事上秦国确实厉害,但是在政治制度和统治策略上没有做好准备。结果就是,统一全国之后不到二十年,秦国像一个巨人那样,被自己的体重活活压垮,不仅新征服的地区没有保住,连老家也被连锅端掉。
美国人不想要殖民地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财政负担。
有一个词,叫“扩张悖论”,什么意思?你看,历史上的那些大帝国基本都是领土扩张模式。新占领的地方,要统治、要镇压叛乱、要保卫,这都是要花钱的。然后还会出现一个可怕的自我激发效应,就是领土扩大之后,会造成军事防卫的新难题,这些难题只能靠进一步的扩张来消除。一旦走上这条路,帝国就成了癌细胞,永远要扩张,要繁殖。最后,维持这些领土的成本,远远超过这些新领土带来的收益,而且骑虎难下,最后导致帝国衰落,这就是所谓的“扩张悖论”。
19世纪末,美国国力强大了,不得不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但是他们看到前面那些帝国的下场,就想着——只要扩张的好处,不要扩张的成本。这才搞出这种“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美式帝国主义。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而要看这个思路是怎么慢慢形成的。要知道,占有更多的东西,这是人类的本能啊。
像英国,其实本来他也是这么想的。19世纪初的时候,大英帝国的思路也是,只占有港口、岛屿和沿海地区,然后通过海军和商船把这些点连起来,有钱赚就可以了。但是后来,从1800年到1900年这一百年里,大英帝国的陆地面积增长了7倍,统治的人口增长了20倍,从一个典型的海洋帝国,变成了一个陆地帝国。你看,这就是过度扩张的陷阱,斗不过自己的深层人性,英国人躲着躲着,还是掉进去了。
那美国人也是人啊,他们怎么克服这种天生的占有欲的呢?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是美国的条件太特殊了。它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国土广袤,有惊人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
美国即使没有全球扩张,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海外市场再重要,在高峰时期,也只消费了美国产出商品的10%。直到今天,全球化程度这么高,国内市场对美国来说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个特殊条件就导致,美国对于搞一个全球帝国的兴趣没有那么大。
那第二个原因呢,就跟美国这个国家的性格有关了。美国的商业文化太发达,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精神,是一个“成本敏感型”国家。
徐弃郁老师在研究19世纪欧洲国家外交文件的时候发现,那些欧洲的老牌帝国主义者经常用到“威望”这个词,说明欧洲列强不仅要利益,而且要面子。但是美国的外交文件里很少出现这个词,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围绕利益来的,所以对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美国就特别敏感。
举个例子,美国和菲律宾的关系。
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从西班牙手里把菲律宾抢来了。当时很多美国人就强烈反对吞并菲律宾,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就是我们昨天说的《海权论》的作者马汉。马汉看起来是一个扩张主义者,但是在菲律宾的问题上,他坚持认为:美国没必要吞并整个菲律宾,只要一两个岛搞个海军基地,保持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有效存在,就可以了。
但是你想,到手的肥肉生生地再吐出来,哪有那么容易?还是那句话,美国人也是人,也有贪欲啊。尤其是当时的美国总统麦金莱,动用了全部政治资源,拼命说服了参议院,通过了吞并菲律宾的法案。
但是,报应马上就来了,美国人担心的“扩张悖论”发生了。
要知道,菲律宾和夏威夷不一样,人口非常多,而且原来就有反抗西班牙的起义军。这时候,美国人一来,起义军就把枪口指向了美国人。1899年2月,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吞并菲律宾的前两天,冲突就爆发了。
论打仗,这些起义军是不行的,但是架不住他们是在本土作战,无处不在打游击战。1899年,美国在菲律宾的军队是3万人,但第二年就不得不增加到6万人,而且镇压手段也越来越残暴。
有一次,有一小队美国军队,被起义军抓了空子,给围歼了,全部杀掉。一位美国将军居然下令,处死了当地所有10岁以上的男人。这个消息传回美国国内,美国人明白了,殖民地这个游戏,一点也不好玩。朝野上下迅速达成了共识,还是要搞“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扩张模式。
当时还有一件和中国有关的事,就是1899年,美国在中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当时是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已经看出来了,中国的清朝是烂透了,那还有什么必要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呢?干脆,把中国瓜分了得了。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都学过这一段,这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抢了青岛和胶州湾;俄国抢了旅顺大连;法国盯住了广东、广西和云南;日本盯住了福建;英国则说,整个长江流域都是英国的。
这个时候,美国突然出来插了一杠子,先后对列强发出了两份著名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贸易机会均等,而且要保全中国的领土完整。
美国之所以这么做,可不是为了什么中美友好关系,从我们今天讲的美式帝国主义的独特逻辑,您应该就理解美国为什么这么做了。
中国那么大的市场,我是要留着做生意的,怎么能让你们分割得七零八落呢?那市场就完蛋了,我美国不要殖民地,你们这些欧洲列强也都别要。
无论是一百年前的美国,还是今天的中国,这种超大型国家的崛起过程,都是一个个的特例。
我们今天说这个话题,不能说美国当年的经验,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有用,但是正如徐弃郁老师说的——
“像制度、成本和战略等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要素,可能永远值得我们思考,也永远没有止境”。
徐弃郁老师的《帝国定型》这本书,在「得到」App里已经上架,你可以在首页搜索到,也可以在本期文稿里找到它。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