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期丨旧词新物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在一个微信公众号,叫“法之彬彬”上看到一段名人轶事,故事的主角是蒋介石。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夫人是宋美龄,其实在宋美龄之前,蒋介石还娶过一位妻子和两位小妾。

蒋介石的结发妻子叫毛福梅,是包办婚姻,他们的儿子就是蒋经国。后来蒋介石和毛夫人离婚了。

蒋介石的第一位小妾,叫姚冶诚,是上海青楼的姨娘。姨娘不是妓女,是给妓女梳头打扮,给男客人端茶送水的,算是青楼里的丫鬟吧。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蒋介石好歹也是个人物,怎么会娶一个青楼出身的女子做妾呢?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妾的地位和青楼女子没有什么区别。唱戏的、做妾的、妓女都是属于“贱人”,它的反义词就是“良人”。

所以,青楼女子做妾,是一个特别正常的事情。

蒋介石第二位小妾,就有意思了。她叫陈洁如,原名陈凤,“洁如”是蒋介石给她起的名字,是“纯洁脱俗”的意思。蒋介石还把自己一身戎装的照片,写上“洁如”两个字,当做定情信物送给她。

蒋介石是1919年在上海认识的陈洁如,那时候蒋介石32岁,陈洁如14岁,是个还在读初中的学生。两人在上海大财阀张静江家里,偶然见的面。因为张静江有个小妾,跟陈洁如是闺蜜。

陈洁如本来是去闺蜜家玩的,结果蒋介石对她一见倾心,展开了各种追求。堵她家的门,写情书,什么招都使过。据说有一天,蒋介石还掏出一把弹簧刀,问陈洁如“相不相信我的爱?”不信的话,那我把这根手指头割给你,再用我的血,给你写一封海誓山盟的情书,行不行?

追求之热烈,比现在的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不管蒋介石追得多狠,因为他家里有老婆,所以陈洁如答应嫁给他,也一定是做一个小妾。

再强调一次,正经妻子和小妾,当时那地位是天差地别。

有意思的是,陈洁如一个民国时期的女学生,不缺吃不缺穿,有学上有书读,应该家境也可以,算得上是“良人”。奇怪,她怎么会心甘情愿给人做妾呢?

而且据记载,蒋介石还征得了陈洁如母亲的同意。这就更奇怪了,14岁的小孩子不懂事,她母亲为啥也不在乎呢?

微信公众号“法之彬彬”,写这篇文章,其实就想解释这个现象。原来,“妾”这个字,在民国时期发生一个奇妙的变化,前后大概十年时间。

民国刚开始的时候,观念陈旧,妾是小老婆,大家瞧不起。而到了民国十年,也就是陈洁如嫁给蒋介石的时候,“妾”的含义其实出现了重大变化,成了自由恋爱的象征。

与妾相对的是什么?是包办婚姻,是原配夫人,那是父母之命,是没有爱情基础的。

所以到民国十年的时候,良家女子、青年女学生甘愿做妾的新闻,报纸上经常能见到。但是这样的“妾”,已经是“新式妾”,而不是过去那种走投无路才被迫做的妾。

当时社会上,为了追求自由恋爱的理想,给那些难以和原配离异的男子做妾,是先锋女青年无视礼教的新思想,不仅不丢人,反而很光荣。

例如,鲁迅与许广平,郁达夫和王映霞,他们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时,实际上鲁迅和郁达夫是已婚男人,家里有原配夫人。

那个时候,大人物的宠妾可以公开出入盛大场面,事实上的地位,比正妻高的多。甚至以妾欺妻的事,也时常会发生。

我们猜想,这可能是陈洁如当年同意嫁给蒋介石做妾的原因之一。

陈洁如这个妾,当得可谓是风风光光。

1924年,蒋介石带着陈洁如,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下面这张照片,是37岁的蒋介石一身戎装,和陈洁如在校长办公室门前,合影留念。

当时,陈洁如19岁,以“校长夫人”的名义抛头露面,风光无限。当然,后来因为蒋介石要娶宋美龄,最终还是和陈洁如分手了。即使如此,37年后,周恩来总理见到陈洁如,仍然像当年一样,敬称她为“蒋师母”。

你看,“妾”这个字没有变,但实际上,它的含义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常见情况。我们是靠语言,或者说是语言中的概念,来把握外在世界。但总是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还来不及发明新的语言来显示这种变化。

那怎么办呢?我们就只能从旧的语言里,拼凑出一个词来指代新事物。这样可能词不达意,可能满是旧事物的影子,但这是我们仅有的办法。

我们当下就面对很多新事物,比如说“无人机”。

现在商用、民用的无人机非常普遍,但是怎么称呼它呢?美国政府为它制定法律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难题。

无人机在美国,被称为Drone,意思是“大雄蜂”。这是因为其执行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代号为“大雄蜂”。但现在,企业家们联合反对这个名字,他们认为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军事刺探、情报收集,不利于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推广。

那就叫“无人机”行吗?科技界又反对。

他们觉得,“无人机”的叫法非常愚蠢。就像当年汽车被发明的时候,大家看到这个车没有马,居然也能跑,是不是就应该把汽车叫做“无马车”呢?这个称呼显然站不住脚。

于是有人建议,叫“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这个名字虽然很准确,但是肯定流行不了啊。

你看,旧名字总是新事物的壳。新事物只有长大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自己独占的名字,才能破壳而出。

今天之所以说这个,也是有感而发。

这几年,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很多人见到阿里巴巴公司的人就问,你们老板说“新零售”,它到底是啥意思啊?

阿里的人往往也有点蒙,说了半天也说不清楚。既不是线上零售,也不是线下零售,如果说线上线下融合,那怎么个融合法呢?好像也没有一定之规。

我多次听人说:嗨,马云就是忽悠。自己也定义不出来的东西,就当个概念抛出来。  

这事真不能赖在马云身上,新事物出现就是这样的过程。

一个正在浮现的新东西,人类的语言暂时拿它没有办法,只好还用旧概念称呼它。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些敏锐的人,指着它说,这是全新的东西。虽然他也起不出新名字,不知道它最精当的内涵到底是啥,只好在旧名词前加一个“新”字,管它叫“新啥啥”,比如新媒体、新金融、新制造、新零售等等。

但是,能起出这些不伦不类名字的人,就有巨大贡献。因为,他在提醒我们注意,一个正在萌动的“胎儿”。我们知道后,就可以为它催生、为它护持、在它身上找我们自己的机会,为它的出生做好准备。

这有什么可指责和嘲笑的呢?

好,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