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段文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聊了《隆中对》,也就是公元207年,诸葛亮给刘备做的战略构想。
这个战略,前两步基本实现了,也就是刘备先占领荆州,然后进取四川(益州)。但是很可惜,第三步,以荆州和四川作为根据地,两路出兵,经略天下,建立帝业,这个没有实现。
那为什么呢?《隆中对》的战略有什么缺陷呢?
昨天提到的张守哲老师的文章,指出了一点,就是荆州的位置问题。
荆州位于今天湖南、湖北这一带,在地理位置上天然跟四川隔开了。也就是说,刘备占领的两块地方是分隔的,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
但是,荆州和孙权的江东之间,却是几乎连成一片。所以,就算有朝一日,刘备能从这两个地方同时出兵,也很难实现军事配合,只能各自为战。
这是《隆中对》的一个客观局限,后来的历史也验证了。
但是我今天重点想说的,是它的另外一个局限。这不是《隆中对》独有的局限,而是所有战略构想的共同局限。
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建立在一些前提条件的基础上。比如,自己这一方的独特优势;再比如,特定的时间窗口,等等。今天我们就聊聊《隆中对》在这个两个方面的局限。
首先,刘备这一方的独特优势是啥?是他汉室宗亲的身份,“刘皇叔”嘛。
所以,在三国群雄之中,他具有最正统的政治号召力。其他人,像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权,只是一个割据的军阀。只有刘备,可以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
但有意思的是,刘备的这个光环其实经不起细琢磨。刘备本来的工作,是织席贩履,也就是编席子、卖草鞋的,社会地位很低。不过,他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那刘备后来怎么又变成“刘皇叔”了呢?这是因为两次偶然事件。
第一个偶然事件,是他帮助曹操消灭吕布之后,跟着曹操一起到了许昌,见着了汉献帝,然后获得了正式的官位和爵位——“汉左将军”和“宜城亭侯”。
汉献帝当时很孤独寂寞,好不容易见到个姓刘的本家远亲,所以才官方认可了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
第二个偶然事件,就是所谓的“衣带诏”事件。这个事情在历史中很难找到真相了,总之后来在刘备那里的说法是这样:汉献帝被曹操欺负得不行,就写了一封密诏,要诛杀曹操,这封密诏是藏到衣带里的,所以叫“衣带诏”。
所有参与这个事件的人,后来都被曹操杀了,只剩一个刘备,号称是手里有皇帝的“衣带诏”,要奉旨讨伐曹操。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后果。
在当时,曹操的政治地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人可以在政治上挑战他,但唯有刘备可以,因为他是惟一一个奉旨要消灭汉贼曹操的人。也就是说,在政治上,他成了曹操唯一的对手。
当然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个事件之后,刘备拥有了一个崇高价值的使命愿景,就是“复兴汉室”。当他有了这个价值愿景的时候,就成了整合和吸引资源的一个枢纽。
比如,“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攻打荆州,所到之处是望风而降,很轻松的就控制了半个荆州。再比如,很多人才,像张松、法正等等,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因此聚集在他这。这倒不是说,他们都是为“复兴汉室”而来,也可能就是为刘备这个独特的政治优势而来。
而且,有了这个使命愿景之后,刘备就可以快速的完成内部整合。比如,“赤壁之战”之前,孙权那边为了是战是降的问题吵翻了天,而刘备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成了除汉献帝之外,大汉正统的代言人。
好了,这就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的重要条件,就像文中写的:“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嘛。刘备虽然兵少将寡,但手里是政治正确。
但是,诸葛亮给刘备出的主意是啥?是要去取四川,也就是益州。益州当时在谁手里?刘璋。刘璋也是得到国家认可的汉室宗亲啊,你这么大的刘皇叔,不去打曹操不去打孙权,去打另一个汉室宗亲,在政治合法性上怎么解释得通呢?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刘璋不能打,四川不能取,而是说,凡是战略构想,都有前提条件。但是战术行动,往往是背离了这些条件的,那原来的战略构想,就要付出代价,效果上就难免要打折扣。
后来果然,刘备偷袭刘璋,拿下四川之后,内部很不容易搞定。本来是最有政治号召力的一支力量,反而成了“三国”中,内部最不稳定的一支力量。
“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刘备死在了白帝城。在此之前,刘备身体不好的消息一传出去,益州的一个郡守叫黄元,就立即起兵反叛,费了好大力才平息下去。刘备去世后,最南边的三个郡也反叛了,而且还拉着边疆的少数民族一起,就是后来所谓的“七擒孟获”。
你看,一先一后,有四个郡叛乱,占到当时益州面积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就可见,刘备政治合法性的光环,在益州本地似乎不大起作用。这跟他很不光彩地利用汉室宗亲之间的信任,偷袭刘璋,是很有关系的。
我们再来看《隆中对》作为战略构想,另一个条件限制,就是时间窗口问题。
《隆中对》有一个预设前提,那就是汉朝政府还存在。只要政府还在,有朝一日,天下有事——就是曹魏内乱,刘备就可以手拿“衣带诏”,号召天下,两路北伐,消灭曹魏,复兴汉室。
但是,就在《隆中对》提出十三年后,曹操的儿子曹丕,把汉献帝给废了,自己当了皇帝。而且,曹丕还留了一手,他没杀汉献帝,而是供养起来。
这下刘备的政治处境就非常尴尬。你说要“复兴汉室”,但是现在汉室没了,你还复兴什么呢?“衣带诏”是汉献帝给的,但是汉献帝现在不是皇帝了,你该怎么办呢?
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正统”,刘备只能强行称帝。为什么说是“强行”?因为,汉献帝没死他是不能称帝的。所以他只能制造汉献帝已死的传闻,然后公开发丧,走完这一套之后才能称帝。
但是,汉献帝还活着,这事你也没法一手遮天地瞒着。说白了,刘备手下的人都心知肚明,这是睁眼说瞎话。但是没办法,为了政治博弈,只能这么办。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大汉”变成了“蜀汉”,除了在益州,刘备已经丧失了政治上的号召力。诸葛亮十几年前预想的,什么刘备一旦发兵,中原老百姓就会“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的情景,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而这一切,十几年前的诸葛亮是无法预想的。他不知道,历史就给了他十三年的时间,时间一过,他原先看到的机会,和实现机会的前提,都消失了。
总结一下,这就是我们从《隆中对》的最终失败,得到的教训。
第一,凡是战略构想,都有它的基础条件。一旦战术行动背离了这些条件,战略效果就要打折扣。
第二,凡是战略构想,都有它的时间窗口。一旦时过境迁,实施战略的机遇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得到」App的订阅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中,宁老师就在专门讲过一期《借势破局》,借助外部趋势突破困局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识别机会窗口”,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订阅看一看。
今天就聊到这里,明天我们接着看,此后诸葛亮面对的处境。
好,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