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李南南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聊到吴军老师的专栏《硅谷来信》中有一篇文章,对比了中国活字印刷术和古腾堡印刷术不同的历史命运。今天,我们索性把这个话题,再从个人层面展开一下。
昨天我们说,一个发明,重要的不仅是发明家的灵光一现,更重要是那些看不见的社会系统的支持。
其实个人发展上,也有类似的效应。看得见的,是一个人表面上的能力,看不见的,是他的隐秘能力。而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恰恰是这些隐秘能力。
同样是在吴军老师的专栏《硅谷来信》里,我看到这么个例子——毕加索。
毕加索名气非常大,但是对他的画,我们普通人有一个印象,就是看不懂。跟涂鸦一样,歪歪扭扭,感觉小孩也能画。下面就是一幅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这幅画被称为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品。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毕加索的画风。
但是,不管我们多怀疑,毕加索身上有这么几个事实。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到卢浮宫的画家。而且,他还是为数不多通过绘画实现财富自由的画家,据说在他去世的时候,留下的遗产折合成人民币有395亿。
所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毕加索的画作那么难懂,却又那么值钱呢?
吴军老师是这样分析的。首先咱得承认,毕加索的作品确实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都在不停的变换风格。
而且毕加索一生活得很长,他1881年在西班牙出生,1973年去世,活了90多岁。相当于从中国的光绪七年,一直活到了邓小平复出。毕加索一生,创作了3万7千多幅画。
吴军老师就讲,“假如把毕加索所有的绘画一字排开,得有好几公里长。他的一生,浓缩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绘画艺术的变化过程。追踪他一个人绘画风格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就能看出过去200多年以来的绘画发展史。”
第二,毕加索的作品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
就拿刚才那幅作品《格尔尼卡》来说,为什么它的色调会如此灰暗呢?这就要讲到这幅画的创作背景。1930年代,毕加索的祖国西班牙发生了内战,一个叫格尔尼卡的地方经受了惨烈的轰炸。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和平居民进行最猛烈的轰炸,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毕加索得知这桩惨剧之后义愤填膺,于是就有了《格尔尼卡》这幅画,它描绘的就是被炸弹蹂躏之后的景象。
虽然画面里没有飞机,也没有炸弹,但是却充满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的元素。
现在《格尔尼卡》已成为“呼唤和平”的标志,一旦有反战抗议活动,就会看到这幅画延展的横幅或海报。 所以你看,艺术的成功不光是艺术表现本身,会找主题其实更重要。
我们今天再提供一个观察角度,就是毕加索还是一个特别会卖画、特别有商业思维的人。
比如在每次卖画之前,他都会先办一次画展,但是先不给你看画,而是先讲一段这幅画背后的故事,等你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再给你看画。这时候画商和收藏家就会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然后就有了知己一般的认同感。久而久之,毕加索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
而且毕加索也有个人品牌的打造意识,比如在1917年,芭蕾舞剧风靡,他就和俄罗斯的芭蕾舞团合作,为芭蕾舞剧设计舞台和服装。当演出结束,台下掌声雷动的时候,毕加索本人再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向观众致谢。
就是因为和这些芭蕾舞团的合作,毕加索一下就从艺术家转变成了公众人物,甚至带有那么几分明星的色彩。这么一来,他的作品肯定也就更受欢迎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通过上面的讲述,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逻辑,就是对毕加索来说,高超的绘画技法只是一个基础。
你看,当别的画家在追求绘画技巧的时候,毕加索已经洞见到现实的痛点,并且融入到作品中。当别的画家考虑到现实的时候,毕加索已经在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当别的画家找到新风格时,毕加索已经运用他的商业思维,打造自己牢固的资源和品牌。
说到这,你有没有觉得毕加索有点像一个产品经理?不仅懂内容,还懂得营销、法务、社交等等。
其实很多人一直以来都有这种体会,就是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还有很多其它的能力,比如沟通、协作等等。
不久前,我看到过一个中国学生吐槽印度同学的文章。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一个项目组里,有五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任务下来了,大家就分工啊,有的做实验,有的写程序,有的统计数据。那个唯一的印度同学说,我就负责开会的时候做汇报吧。整个项目过程中,印度同学什么都不干,但是每次汇报的时候都能把导师说得热泪盈眶。
最后,项目虽然做得一般,但是靠着印度同学的口才还在学校里得了头奖。也没人认为这印度人是领导,但是他莫名其妙最后还得了个优秀项目负责人奖。有个中国同学就不服气了,找他理论,印度同学一脸茫然地反问,“难道汇报不是最重要的工作吗?”
这篇文章的本意是说印度人华而不实,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能说,其实是能成事的一种隐秘技能。实际上观察身边我们也能发现,一个行业的红利,其实不见得是被这个行业的顶尖技术高手拿走的,通常是被这个行业里最能说、最会沟通的人拿走的。
吴军老师在另一篇文章里,还说到一个观点:怎么区分一个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其实并不是水平。
就拿医生来说,顶级高手的医生,并不是能治好其他普通医生治不好的病,重要的是他水平发挥稳定。他的治疗效果是稳定的,可以预期的。
顶级的高尔夫球手,也不是每次都能打得比其他人好,而是他即使在失误的情况下,也能迅速冷静下来,然后再找到最佳的击球方式,把球救回来。这种心理素质就是他的隐秘技能。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再次解读两句话。
第一句,是“怀才不遇”。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不是领导有眼无珠,更可能是这个人缺乏隐秘技能。
第二句,是这几年流行的,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负最终、全面的责任。看得见的水平当然重要,支持这个高水平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其他隐秘技能,更为重要。
好,今天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再次向你推荐「得到」App的订阅专栏《吴军·硅谷来信》,这个专栏中的很多精彩内容,或许能帮你打造很多隐秘技能。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