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两年,中国市场上有一个现象,就是新涌现出来的那些消费品牌,往往不是出自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而是在二线甚至三线城市。
比如,周黑鸭,诞生在武汉;三只松鼠,诞生在安徽芜湖;还有最近很热的喜茶,起家的地方居然是广东江门。
这好像不太符合我们的常识。按说,最容易诞生消费品牌的地方,应该是大城市才对啊。从原理上讲,有两个原因。
第一,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度很高,很容易一传十、十传百,让一个消费品牌迅速崛起。第二,消费风潮,往往都是从大城市向小城市传播。
那为什么这两年,中国的消费品牌,出现了这个异常的“反向传播”的情况呢?
首先一个解释,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市场太庞大,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分层的太厉害。甚至有人说,中国就不是一个市场,而是很多个市场。
一线城市有很多好处,比如消费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人才多,创业环境好,融资便利等等。但是也有缺点,比如竞争激烈,消费者很容易喜新厌旧,一个消费风潮兴起得快,衰落得也快等等。
更重要的是,一线城市各项资源的价格都很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一线城市起家的消费品,通常都很贵。
考虑商业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可复制性问题。如果不甘心做一个小而美的生意,而是要不断增长,那你生意的起点,就必须具备大规模复制出去的可能性。
一个消费品牌,价格在北上广深的市场很合适,到了二三线城市就未必合适。比如说星巴克,中国市场主要就是在一二线城市发展,三四线城市的扩张就相对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价格,30多块钱一杯咖啡,在小城市很难被接受。
现在很多创业者,在做商业计划的时候,往往要写上一个词,叫“工匠精神”,就是精工细料、死磕工艺。但问题是,工匠精神是需要成本的。商品贵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就意味着你的市场很难走出北上广深,商业的可复制性也就消失了。
比如吴伯凡老师,在「得到」App的订阅专栏《伯凡·日知录》里就提到印度的市场:印度穷人多,那市场对价格就极其敏感。
有一位联想集团印度分公司的人就跟吴老师说,要想进入印度,得有两个条件:第一,产品性能不可以打折扣;第二,产品价格要大打折扣。
印度的价格到了什么程度?比如说眼科手术,印度的价格居然是欧美市场的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
吴伯凡老师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沙盒创新”。什么意思?
就是一个盒子,里面装满了细沙。也就是说它的外部条件是刚性约束的,盒子不能打破——价格一定要低,这是非常明确的,无法改变的。但是你又要创新,那怎么办?
只能在细沙上做文章,也就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保持弹性,充分挖掘创新的潜力。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眼科手术,印度为啥能把价格做到那么低?
原先,一个医生一天只能做四台手术,就已经是体力的极限。但是印度医院把病人排成了流水线,有些次要环节由那些普通的、工资低的医生来做,而只有关键环节才由高手医生来做。这种生产工业品的流水线思路,居然用到了手术台上,那价格当然就低了。
再说回来中国,二三线城市的那些生意人,他们其实也面对着价格的“沙盒效应”。所以他们常年就在琢磨,如何用低成本来做消费者能接受的产品。
一旦做出来,你想一线城市才多少,二三线城市就非常多了。通常,一个生意业态在武汉活的不错,同样开到长沙也会不错,开到贵阳、成都也都不错。生意的大规模可复制性,就呈现出来了。
还有一个效应,就是商业上的“空间平权”。
就是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的地点效应没有原来那么重要了。像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碑这样的地方,人流量当然很大,品牌容易传播。但缺点是,寸土寸金,商铺租金也很贵的。
而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信息的流转比原来方便得多。只要你的产品真好,地点偏一点,口碑传出去也没有那么难。
比如我就是在今年年初,才听几个朋友说起“喜茶”这个品牌。几个月来,关于喜茶的信息听到得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是在微信里看到有人提起。虽然我从来没有喝过喜茶,但是按照这个传播趋势,总有一天,我如果遇到一家“喜茶”店,我肯定是有兴趣去尝一尝的。
这就是空间平权带来的价值。所以一旦你在二三线城市做的足够好,再反向进军北上广深,就没有那么难了。
以上,基本上就可以解释周黑鸭、三只松鼠和喜茶等等这些品牌的崛起。
其实还可以深想一层,就是近些年中国的创业文化。
在一线城市,“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喊得很响亮。但是“创业”这两个字,其实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含义。
一般来说,是先有一个创业团队,然后做一份商业计划书、PPT,然后融资。不管是不是盈利,先要追求把用户数做得足够大,然后再去上市,这就算创业。
但是你想,这种意义上的创业,在中国兴起没多少年。过去我们基本上都不说“创业”这个词,而是说“我在做生意”。
做生意,就有一些自古不变的朴素道理。比如货真价实,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对客户诚信,做生意要赚钱等等。
前不久有个段子说:但凡说自己在创业的,基本上都还没赚钱,但凡说自己是做生意的,通常都赚到钱了。
其实,这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文化,一种是风潮,一种很朴素。
假如,当创业者在讲概念的时候,同时三线城市有个小老板开了第一家店,然后打磨产品,卖了第一个客户。当创业者在用PPT融资的时候,那个三线城市老板可能开了五六家店,每家店都赚了钱。
我们不说谁好谁坏,但是你不觉得吗?后者更接近生意的本质。
这些普通的生意人,没有那么多鸡血好打,也没人听他们说什么概念,也没有那么多融资的渠道。他们不得不认真接受市场的检验,不得不珍惜每一块钱的用途,因为这些钱都是自己的积蓄或者是跟朋友亲戚借的钱,可不能随便乱补贴、乱糟蹋。
吴伯凡老师提过一个醒,很多人都想当首富,可是你想想,世界各地的首富都是干什么起家的?日本的首富是优衣库的老板,做平价服装的;德国的首富,是一个廉价超市的老板;西班牙的首富是Zara的老板,也是做平价服装的。
那在中国这个人口巨大,但绝大多数人还不是富人的市场里,未来的首富会产生在哪里?
这些年很多人说,下一个商业的风口是消费升级。你判断一下,消费升级的机会,到底是属于领一时之风潮的创业者,还是那些朴素的生意人?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本节目参考了龙猫君的文章《喜茶、周黑鸭、三只松鼠,为什么成长最好的新品牌都没有诞生在北上广?》,见于微信公众号“新消费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