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宗媛媛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在聊程序员这个话题的时候,提到了美国当年登月的阿波罗计划。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已经先后6次把12个人送上了月球,很频繁。
但是为什么从1972年开始,到现在40多年了,居然再也没有人登月。
这也就难怪有人宣扬阴谋论,说美国登月是一场骗局,认为当年那些照片都是假的,视频也都是伪造的。比如,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风,为什么登陆月球的星条旗会“迎风飘扬”呢?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会遮挡视线,那为何登月照片天空中没有星星呢?等等。当然,这些言论不足为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此都有非常合理的解释。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登月行动的停止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年登月的动机没有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最有危机感的时候,就是1957年10月,苏联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你想,在美国人看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敌对势力,搞了东西,每天在美国上空飞过,那里面有什么,谁都不知道。而且苏联既然能把那么大的卫星送上太空,当然就能把洲际弹道导弹打到美国,这怎么能行?
美国这是怎么了?领导人能力不行吗?科技不行吗?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上有问题呢?这种讨论当时在美国舆论上很多。
那怎么办?当然就是干一件比苏联人还牛的事,那只能是登月。1958年,美国就搞了个太空大跃进,专门成立了NASA,瞄准的就是登月这个目标。从肯尼迪到约翰逊时代,NASA获得的预算一度达到历史最高值,拿走了整个联邦预算的4.41%。
什么概念?2017年,NASA获得的预算只占联邦预算的0.47%。美国人当年是拼了啊。
手里攥着这么多钱,NASA的底气和干劲十足,从1969年的阿波罗11号开始,接二连三地把人送上月球,美国算是打了个翻身仗。
这种爽,一两次可以,但是接二连三地爽,民众的热情自然也就下降了。而且美国人也觉得,这事性价比不高。
确实啊,月球上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虽然有人说,月球上有可以用来核聚变发电的元素氦3,但即使是到了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也没法开发利用它。也就是说,美国人去月球,去一趟和去六趟的收获也差不了多少。
到了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两国关系缓和下来,登月行动就这样不了了之。现在,NASA这个机构在美国社会里的地位也严重下降了。
万维钢老师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人类的登月计划就好比大航海,而大航海有两种。一种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模式: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宣示了国力,赢得了赞美,但是终归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利益,最后还是终止了。
另一种是欧洲模式:海盗也好、殖民者也好、冒险家也好,欧洲人都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比如说获取东方的香料等等。而出海远航,结果的确让他们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然后吸引更多人投入更大的力量,最后改变了整个时代。
当年美苏两国的宇航模式,就是“郑和下西洋”模式。
那存不存在一种当年欧洲式的宇航活动呢?这些年还真就出现了。
王煜全老师的专栏《全球创新260讲》里说,最近这几年,一个不亚于当年大航海的私人航天时代正在到来。
为什么?因为航天业开始有利可图,如何从太空探索中获得利润,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也就是说,航天业的发展动力已经从根本上完成切换:从过去靠着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民众的热情,变成了依靠市场。
比如说,无人驾驶,它可是未来航天业的一个大客户。你看,无人驾驶的汽车和飞机,都需要高精度的导航,这靠什么实现?
靠卫星通讯嘛。就好像现在所有手机都要向运营商缴费一样,未来,只要是自动化需要移动的物体,都要给卫星的“太空互联网”缴费。有人测算,在2030年,这会是一个超过千亿级的市场。
还有什么薄膜太阳能发电、太空旅游,都是未来非常好的生意。几十年没人提的登月计划,现在也被提上了日程。有一家公司值得关注,那就是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佐斯创建的BlueOrigin,蓝色起源。
他的愿景,是带领人类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永久居住。每年,贝佐斯个人都卖出价值10亿美金的亚马逊公司股票,资助蓝色起源这家公司。
美国很多商业巨富也在推动私人航天产业,除了埃隆·马斯克、杰夫·贝佐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保罗·阿伦,甚至连一个美国连锁酒店的老板也成立了一家自己的航空公司,研制出适合人类长途星际旅行的太空舱。很多国家都和他签合同,要采购他做的太空舱。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航天业这么赚钱,为什么迎来的只是全球私人航天业的大爆发,而不是“国家队”机构的大爆发?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弄明白他们的运作模式到底有哪些不同。
王煜全老师就讲,“国家队”搞航天,往往是线性推进,先解决运载能力,再解决太空舱,然后解决太空的各种服务,解决太空的各种应用开发。一个国家举全国之力,或许能够做到一次辉煌,但是很难做到持续不断地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而私人做航天呢,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平行发展。无数的公司,在做着自己的事,解决自己面临的技术难题。只要有一个系统集成商,把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技术突破整合起来,就会是一项大突破。
这是只有在商业化市场中,才能构筑起来的完整生态。
比如说,有一家私人航天飞行器公司,也是王煜全老师投资的,叫XCOR。这家公司只有110个人,可以完成整个航天飞行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其原因并不是这110个人有多么聪明,而是利用了市场生态的力量。
比如,它的起落架是美国一家专门设计战斗机起落架的公司帮助设计的。这样的公司,在过去也许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或者波音公司的一个部门,独立出来之后,不仅可以为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公司提供服务,也可以为XCOR这样的创新企业提供帮助。
飞机起落架,这么狭窄的领域都有独立的企业生存,你可以设想整个生态系统是多么地完备。
今天我们回顾人类太空产业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人类做一件事的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热情,一种是利益。这两种动力都很重要,都能把事做成,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重大的区别。
用热情为动力来做事,往往一开头就是最好的,因为它最容易在瞬间聚集资源,可以不计成本地去做,可以创造奇迹。但是热情也是最容易耗损的东西,所以会每况愈下,热情没有了,事情也就结束了。
用利益为动力来做事,往往开头非常难。但是,利益这个动力也有很大的好处。就是它能不断地创造财富效应,一边做,一边汇集人才和资源进入这项事业,像滚雪球那样越来越大。
单纯地歌颂热情,看不起利益,这可能是人类在达成目标过程中,会犯的最大错误。
好,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明天是周末,罗胖精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