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张笑宇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们栏目的策划人张笑宇老师推荐我看了一本书,叫《五角大楼之脑》,说到越南战争中的一件事。
二战之后,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如日中天,但是在越南战争中却吃了一个大亏。为啥呢?
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北越这一方的游击战,美国人很不适应。那种全民皆兵、神出鬼没的打法,让美国军队疲于奔命。其中有一条著名的“胡志明小道”,不断给北越军队输送物资,美国人就一直琢磨着怎么干掉这条“生命线”。
当时,美国五角大楼都抓狂到讨论要不要对着它扔原子弹了,这个小道的重要性你可想而知。扔原子弹当然是不可能的,后果实在太严重了。
所以五角大楼最顶尖的科学家,当时就提出了一个叫“电子围栏”的计划。当时为了保密,这个计划对外宣传是要在“胡志明小道”上建立起铁丝网、瞭望塔和实体隔离墙为主的隔离带。但实际上,美国当时根本没那么多士兵去守卫这个隔离带,所以它是用秘密的高科技传感器组成的电子隔离带。
五角大楼的科学家预判,这个“电子围栏”将会使用美国最先进的传感器,包括把用于感应地震、人体、机械引擎和电子设备上的等等传感器,然后采用空投和武器投射的方式投入地面。
这样北越军队在路上行动的时候,说话的声音、体温、甚至走路踩在地面上的震动都会被空中侦察机监测下来,这些信息再送到美国的空军基地中,交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
如此一来,就能掌握“胡志明小道”的信息,一旦发觉有情况,可以马上派出飞机进行轰炸。
我这里要再次提醒大家一下,这个设想可是在1966年提出的,当时计算机科技是啥水平?普林斯顿大学为美国国家安全部服务的最先进的计算机,称其拥有“令人震惊的32K内存”,你感受一下。
所以当时从传感器到计算机系统,可以说都跟现在差距极大。为了完成这个“电子围栏”计划,预计美军要在“胡志明小道”上每月投放4000多万枚传感器,每年花在这上面的钱就达到8亿美元。
这个计划一提出来,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太烧钱了。但是,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却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他最后力排众议,推行了这个计划,而且是国家最高优先计划,绝密级别——除了总统和计划参与人之外没人知道。
咱们长话短说吧,这个设想极其科幻的“电子围栏”计划,总共花费了18亿美元,结果呢?半毛钱作用也没有。
多亏这个计划是绝密的,当时没人知道这么多钱打了水漂。计划失败的原因很多,比如当时传感器灵敏度完全跟不上,什么猩猩、猴子、水牛啊都会触发,搞不清楚是人还是动物。
再比如,越南丛林太热了,传感器扔下去不久就宕机;再比如,当时还没有激光制导,飞行员只能靠电子设备来投放,导致大量设备扔偏,诸如此类等等。
总之,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不支持这个设想。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越南战争以美国失败而告终。
好了,很多人就来总结经验了。你美国有飞机大炮最新技术,但还是打不过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啊。
最近我读了一套书,《王鼎钧回忆录》,里面分析了共产党的军队为什么可以打败国民党的军队,也说到了类似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社会也是有结构的,国民党政府为了执政方便,当然就要掌握那些枢纽性的机构和人物。比如,地主乡绅是农村的枢纽,资本家是工厂的枢纽,校长是学生的枢纽。国民党以为掌握了这些人,自然就纲举目张,可以管理整个社会。
但是共产党反向而行,它提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军民鱼水情等等,本质上都是绕过那些可以看见的社会枢纽,转而去新建枢纽,去动员那些被忽视的人。
共产党结合贫农,不要地主;结合工人,不要资本家;结合学生,不要校长。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工作量非常巨大的工程。但是一旦整合完成,就一齐发力,摧毁那些原有的枢纽,重组了社会。
顺便做个广告,今天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的周五上新日,就给大家推荐这套书《王鼎钧回忆录》,一套四本。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回忆录作品,是理解过去一百年的中国,一个非常好的窗口。点击下图,你会看到这套书的购买链接。
说回到美国的越战,其实美国犯了和当年国民党一样的错误。他们以为自己把握住了社会和力量的枢纽,但是对于枢纽之外的、分散的力量完全束手无策。
但是,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美国人那个失败的构想,就是所谓的“电子围栏”,其实正是在重建分散的枢纽。它想用电子传感器,打一场分散式的人民战争。只不过因为当时技术不成熟,在越南战场上没有起作用而已。
换句话说,技术确实不成熟,但是技术的路线是对的。美国人向越南人学会了最宝贵的东西。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电子围栏的故事则开始了下半部分。
得到了五角大楼支持的“电子围栏”技术,为传感器的发展奠定了强大基础。美国海军陆战队很快要求,在战场上全面应用传感器技术,以减少人员损失。
而传感器发展到后来,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各种智能硬件,包括电子手环、智能家电、iWatch这些,本质上都是因为传感器技术的突破,才让我们进入到智能时代。
电子围栏计划还有别的应用。当时这些科学家们一方面在研究如何更精准地发现敌人,另一方面也在研究如何逃避敌人的侦察,而这个技术发展到后来,就成为隐形飞机的雏形。
最后,靠着在越南战争期间的技术积累,科学家们与工程师联手,最终造出了著名的隐形战斗机F-117。
而且,越战中的这些设想,还有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过的产物。我们之前说过,科学家们希望战场上传感器传回的数据,都要送到计算机中心去进行分析。也正是这个契机,军方研究员开始设想一种融合各种信息终端的系统——包括传感器、无人机、激光制导武器和局域网在内的子系统都被连接到一起。
这种技术路线,其实也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几十年后的今天,美军已经今非昔比。比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刚开始美军和当年在越南遇到的情况类似,中心化的力量陷入到分散化力量的围剿之中。但在这个过程中,美军也在发生迅速的变革。
他们的无人机,特种部队,在战场上的三人小组等等,用分散的小型力量加上强大的武器后台,重构了战场上的力量组织样式,正在一点点地扳回劣势。而这种新型的力量组织样式,思想的发源地正是当年越南战场上失败的电子围栏技术。
我今天回顾这个过程,起因是最近在一个媒体人的微信群里看到一场讨论。当时有人在嘲笑,所谓用人工智能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法看,所以肯定没有前途,人工智能替代记者是痴心妄想。
当时,我就跟他们讲了这个故事。最后我说,嘲笑技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它们一开始可能会败,但是千万别让它们学会了人的基本逻辑。一旦逻辑对了,技术进步的速度是难以想象的,它们卷土重来的速度比你的想象要快得多。
所以说,要小心那些走对路的失败者。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明天,罗胖精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