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张笑宇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小的瞬间,然后跟大家说说它对我的启发。
我们先来说这个瞬间是什么。
话说1954年,美国试爆了自己的氢弹,是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岛。当时这颗氢弹设计的当量实在是太大了,相当于1500万吨的TNT炸药。这是什么概念呢?
1945年8月,美国投到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爆炸威力大约是14000吨TNT当量。不到十年,爆炸威力提升了1000倍。
所以在爆炸前,有些科学家担心,这次实验后数千米高的火球会有一定几率点燃大气层中的氢气,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大规模爆炸。人类文明都有可能因此毁于一旦。
爆炸的当天,一位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忘了带护目镜,于是另一位名叫弗里德曼的年轻工程师把自己的护目镜递给了他。于是,爆炸的瞬间,为了防止眼睛受伤,这个弗里德曼只能转过身来,看着自己在现场的所有同事们。
氢弹的爆炸原理是令氢同位素发生聚变,在这个过程中,爆炸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及热核反应射线。这些射线的功能与医院里做X光检测是一样的,所以氢弹爆炸的瞬间,弗里德曼看到自己所有的同事都变成了“骷髅”。不过,射线效应只持续了几秒钟,他眼里的科学家们很快恢复了正常。
弗里德曼随后看到同事们的脸上,惊恐和绝望的表情在不断扩大。弗里德曼知道,他们可能真的担心大气层会被点燃。
但几分钟之后,科学家们的担心烟消云散。蘑菇云扩散的速度慢慢放缓,人类暂时不会因为这颗炸弹而灭亡。而在这个时候,弗里德曼接下来又从自己同事的脸上看到了什么呢?
他看到了满意的笑容,是一件大事终于做成了的喜笑颜开。
弗里德曼后来回忆说,“世界并没有灭亡,这些科学家胜利了,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这种满意感,也许来自于可能获得的物质奖励,也许来自于完成一项事业的满足与自豪,但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类就是如此有趣,前一秒还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毁灭,后一秒就为一点小小的成就与利益开始欢呼。
这就是我今天要聊的这个瞬间。这个情绪的翻转,是为什么?
其实这个现象不难解释。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是专业分工,而专业分工决定了科学家的工作只是研究氢弹这一武器,至于如何运用,那是政治家和军人的事情。
我们不能要求科学家为此承担道德责任,否则科学研究就无法进步了。
所以,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有至少两个角色。作为一个人,他们在看到氢弹爆炸的那一瞬间,还是有恐惧,这毕竟是杀人的东西啊,有可能毁灭全人类。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家,他们很高兴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有了成果。前者,他们是人类整体中的一员;后者,他们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角色。
你不觉得,这中间有一种反差吗?你不觉得,这个反差值得玩味吗?
我们都知道,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熟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那句话:分工带来效能,合作带来繁荣。但是,现代社会,分工到了这么细的程度,每个人都处在这个庞大分工体系中一个非常细小的局部。每个人的努力方向,难免就和人类的整体福祉相背离。
其实这个现象,古已有之,比如棺材铺的老板盼着多死人。但是现代社会技术力量那么大,分工那么细,这个现象是不是已经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呢?
比如说,黑客。如果你去问一个黑客,你为什么要破坏别人的计算机系统?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并不是为了具体的利益,而是在黑客圈子里显出自己的本事。破坏力越大,就越显得自己的水平不同凡响。
你看,这也是分工中的价值观和整个社会伦理冲突的一个例子。
所以,当我们歌颂分工带来的效能的时候,在我们提倡每一个人各有专长的时候,另一种精神——就是反分工的精神,其实恰恰是人类得以存续的东西。
它宝贵到什么程度?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就在我们刚才讲的这场氢弹试验过后8年,美国和苏联因为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了冷战时期最激烈的一次对峙。当时,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导弹基地,而美国动用海空军力量进行阻拦。
这次危机的最高峰发生于1962年10月27日。这一天,苏联四艘潜艇在古巴附近海域被美国军舰跟踪了。一列美国驱逐舰向其中一艘编号为B-59的苏联潜艇投了五枚水雷,以逼迫它上浮。
然而美国人并不知道,这四艘潜艇上搭载了核武器。
当时苏军规定,这些潜艇如果无法联系上莫斯科,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发射核武器,而深水下的潜艇当时确实无法与莫斯科通信。
因此,按照规定,艇长与政委自行判断,如果战争已经爆发,他们必须履行作为军人的职责,向美军发射核武器,以在核大战中取得先机。
然而,当时四艘潜艇的总政委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恰好也在B-59上担任大副,因此艇长向他请示了这个决定。阿尔希波夫执意反对这一决定,要求上浮后联系莫斯科再做决定。
最终,B-59潜艇上浮,美军驱逐舰一无所知地驱离了它。
事后,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当时两国之间并无直接的热线沟通,而按照当时美军的规定,搭载核武器的飞机飞行员有权按下核武器发射按钮。
如果B-59上的核弹发射出来,那么美军一定会回射核弹作为报复。这样,核大战很有可能在两国领袖不知情的条件下爆发,而人类文明也许会因此毁灭。
所以,肯尼迪的特别顾问史列辛格说,这不光是冷战历史上,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危急的时刻。
如果按照我们刚才的解释,现代社会必须依靠专业分工来运行,那么B-59的军官完全履行了作为军人的职责,忠实执行了上级制定的规章标准,人类文明说不定也就因此毁于一旦。
那为什么没有毁灭呢?这就是反分工的精神在起作用了。
在关键时刻,总有人会跳出自己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的角色,想起自己是人类中一员的身份。
那有一个疑问就产生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分工,它能带来效能和繁荣;另外一个是跨界,或者说是反分工,它能带来安全和人类共同福祉。这是两个相反的趋势,它们矛盾吗?
其实只要细想一下,一点也不矛盾。
分工带来效能,合作带来繁荣。这个规律过去如此,将来也不会变。但分工是怎样逐渐细化的呢?
其实正是依赖跨界和反分工。在印章技术和雕版印刷技术之间跨界,就可以诞生活字印刷术这个新分工。在网站和零售之间跨界,就能够诞生电子商务这个新分工。
人类从分成所谓三百六十行,演化到今天这么细致的分工水平,其实每一个节点上,都是跨界创新的产物,都是反分工精神展露光芒的时刻。
对个人是这样,对整个人类也是这样。分工带来效能和繁荣,没有错,但也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分工也带来风险;第二,反分工促进更细的分工,也能在关键时刻带来人类的救赎。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