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段文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话说,1972年的时候,美国和苏联签订了一个条约,名叫《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退出该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我们今天看来很怪异:规定美国和苏联双方,都得限制各自用导弹拦截对方导弹的技术和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苏联向美国发射了导弹,美国人能用的手段很少,几乎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自己的领土上爆炸,反过来也是一样。当然条约规定的细节很复杂,我们都略过。
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这个奇怪的逻辑。
1972年的时候,美国和苏联是敌对国。居然签订了一个互相不准防御的的条约。这就等于说,我和一个关系不好的邻居,不是约定邻居不能来我家偷东西,而是约定我们互相家门不上锁。
这可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过去,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军事战略协定,基本上只有一个模式,那就是限制双方或者其中一方的军事武力的数量或者规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条约》和《华盛顿海军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和奥匈帝国被打败了。奥匈帝国直接被肢解,德国虽然可以继续存在下去,但是为了避免它再一次发动战争,协约国对德国的军事力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比如,在陆军方面,德国只允许保留十万军队,而且不能拥有坦克、重炮等等,甚至重机枪这样的重型武器。海军方面,德国不能有潜艇、航母、战列舰这样的大型战舰,最多只能保留几艘老式的巡洋舰,人数也不能超过一万五千人。
说白了,就是让德国完全丧失进攻的能力,不让它再有机会兴风作浪。
而且,限制对方力量这个逻辑,不只是在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存在,在战胜国之间也是一样,这就要提到《华盛顿海军条约》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法美日这几个结盟的国家之间,也展开了一场军备竞赛,谁对谁都不放心。
其中扩建海军是最烧钱的,一艘战列舰或者航空母舰可是动辄上亿的军费。美国当然财大气粗,别的国家都不放在眼里,直接向传统海军最强的大英帝国挑战,美国制定了五年内生产137艘军舰的计划。
大英帝国当然也不能丢了面子了,眼看自己的海军优势要被美国人超越,于是公开表示:哪怕我们花光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世界第一的优势。
英国和美国还没分出胜负,日本又插了一杠子,宣布要搞一个“八八舰队”计划。就是说,日本要拥有两个主力舰队,每个舰队的标配是八艘战列舰和八艘巡洋舰组成,而且保持八年一次的更新速度。随后,法国和意大利也跑过来凑热闹。
但这可是扩建海军,太烧钱了!比如,日本为了搞那个”八八舰队“的计划,给海军的拨款已经达到整个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而且即使这样,都还不够。
这几个国家一看,要再这么玩下去的话,不用别人打,自己的财政就得先垮了。所以后来就由美国牵头,几个国家来美国开了一个华盛顿会议,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这个条约的另一个名字是“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这个条约就规定,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五个国家的主力舰的比例是,1:1:0.6:0.35:0.35。也就是说,美国和英国之间谁也别压过谁,别比了,保持势均力敌的状态就行了;而日本的主力舰数量,最多是英美的60%,不能再多了,多了就要拆掉;法国和意大利就只能是35%。
这个比例刚提出的时候,法国和意大利倒没什么,他们的主力舰还不到35%的规定比例呢,可以继续造。但是日本就不行了,因为他现有的主力舰已经超过60%的比例了,所以日本强烈要求把比例上调为70%。
美国当然不干,直接威胁道:如果你不同意这个比例的话,你造一艘战舰,我们就造四艘。日本没办法,拼国力拼不过,只好签字。
你看,这才是正常的思路:我用棒子,你就不能用弓箭;我用枪,你就不能用炮;我有十门炮,你就不能有一百门炮。过去的国际力量博弈,都是围绕限制对方力量的思路展开的。
可是回到我们一开头讲的,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它的思路正好相反,是限制防御对方的力量,这是为啥?
原因是核武器。道理很简单,核武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武器,它一旦使用,就是超大范围的无差别毁灭。也就是说,一旦打起核战争来,谁都不可能幸存。这个时候,再限制对方的武力就没有意义了。
即使我有一千颗原子弹,而你只有十颗,那又怎样?我也不敢打你啊,我连一颗原子弹也吃不消。所以,问题发生了逆转,双方要确保安全,恰恰不是限制对方力量的规模,而是要确保我对你的威慑是有效的。
这就是美国人说的,叫“确保互相摧毁”。一旦核战争爆发,我就可以没有顾忌的向你投射所有核弹,一定要把你彻底摧毁,以至于双方都不敢动手。
我们再清理一下这个逻辑。
在常规武器时代,相当于两个人打架,当然是想办法限制对方手里的武器。你赤手空拳,我就不拿武器;你使兵刃,我就用兵刃;你用枪,我也用枪。
但是核武器时代呢?相当于两个人都已经用刀顶在对方的要害了。那要确保安全和公平怎么办?只能是你放下,我也放下,我们俩同时放下。这就是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这个奇怪逻辑的来历。不限制进攻力量,而是限制防御力量。
我们今天说这个话题,是因为想说一个词,叫“相互依存”。所有个人、企业、组织、国家,它的生存状态,都在向相互依存的方向演化。
在最开始的时候,任何人、组织的生存,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在相互竞争的时候,着眼点也是力量对比。但是技术、经济、社会向前演化,不管是核武器的发明,还是全球市场的发展,反正最终造成了一种状态——
他人的存在是我们自身存在的前提,别人不能生存,我们也生存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通过力量对比来衡量胜负,不再是唯一取胜方式,甚至已经不是取胜的方式。
假如,你现在把纽约占领了,纽约的财富能归你吗?不会的,华尔街的生意做不成,丰富的连接、协作没有了,纽约的财富会瞬间消失。
再比如,北上广深的人要是把乡下人全部赶走了,最终谁吃亏?乡下人不能打工挣钱,自然吃亏;但是大城市的人可能连早点都吃不上,更别说经济繁荣了。
今天,从《反弹道导弹条约》这个故事来看,现在的竞争,其实切换了一个逻辑:我的力量强大与否已经没那么重要,反正是相互依存的。想要胜出,只有一个办法,我得让所有人相信,我对你没有威胁,愿意跟你合作,遇到了矛盾我愿意和你谈判协商,我能和更多的人组织协作。因此我不仅更有力量,我也更加安全。
有一个比方说得好,过去时代的竞争,是拳击赛,比的是能否把对方击倒。而现在的竞争,是拔河赛,绳子不能断,每一个竞争的参与者能做的,只是让绑在一起的价值链条,向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挪动一点而已。
互相依存,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竞争的底层逻辑。
好,今天先聊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