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期 | 林则徐陷阱

策划人:段文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段时间,我反复提到过一本书,是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里面有很多关于鸦片战争的细节。

历史一旦还原成细节,不再是那些抽象的概念,就会有太多太多有意思的东西浮现出来。今天,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你很熟悉的人物——林则徐。 

1840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引发了英国的强烈反弹:要打仗,中国只好奉陪。林则徐当时是钦差大臣,所以也就成了当时广东前线的军事最高指挥官。战争一开始,他马上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敌方略。

清朝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他也心里有数,硬打是打不赢的,只能守,所以这套方略的原则就是“以守为战”——守住珠江入海口,不让英国的军舰打到内陆来。

可是,该怎么守呢?

林则徐的办法就是修炮台。但是有一个问题:那个时候的炮台都是固定的,只能面向海面单方向开炮,万一敌军从后面绕过来,守卫的清军就不怕被包抄吗?

林则徐不是没想到这一点,可他还真是不怕,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荒谬得可笑的理由:他相信英国人的腿有缺陷,总是伸不直,一摔倒就爬不起来了。既然有这样的毛病,英军肯定毫无陆地作战能力,他们是绝不会放弃战舰,来登岸作战的。

所以后来一开打,那些炮台还没发挥什么作用,就被登陆的英军给端掉了。林则徐煞费苦心,一番忙碌,结果落了空。

这怪不得林则徐,那个时代的认知水平就这样。但是下面林则徐做的事就很有意思了。

林则徐对一旦开战之后,双方可能的行动,做了一番严密的推演。成果就是专门拟定了一份方案,叫《剿夷兵勇约法七章》。这份方案很详细地规定了清军在海上的具体战术动作。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国人船大,我们船小,这是劣势。但是没关系,一寸小一寸巧嘛,利用我们船小灵活的优势,占住上风,靠近敌人的战舰。然后斜向攻击敌人安炮比较少的舰头、舰尾这样的位置。

第二,如果进入射程,我们就开炮;再近点,就开鸟枪;再近点,就抛火罐,火烧敌船。

第三,一旦靠上敌人的战舰,士兵就要跳上去,进行白刃战。用刀砍杀敌人,砍断敌船的缆绳,让他们丧失行动能力。

第四,用30支小艇,装满易燃材料,一靠近敌人,就用大铁钉把小艇牢牢钉在敌舰上,然后点火,让火蔓延过去。这个指挥思路,明显受到了诸葛亮的启发,这是要火烧赤壁啊。

这么细致的战术动作,想必一定非常实用吧?

可是,林则徐想错了,完完全全地错了!

错的根本原因,在于林则徐的设计是典型的书生谈兵。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而且是很能干的人,他只会纸上谈兵吗?

还真是,《林则徐年谱》中记载了他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当官的经历:当过京官,也当过封疆大吏,干过赈灾、修水利、查私盐、禁烟等等具体的活,政绩也非常好,但就是没带过兵。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他都55岁了,知识结构也定型了,自然就没什么军事才能。

所以,林则徐既没有航海经验,也没有近代舰船作战知识,战术的制定完全依靠感性认识进行推演,结果越推演越离谱。设计得越周密、越具体,反而离实际情况越远,越不切实际。

第一,清军和英军,双方舰船的火炮威力对比悬殊,你还没靠近对方,说不定就被击沉了。而且无论是速度还是操作灵活性,都比不上人家,那咋能在激烈的炮火中准确瞄准对方头尾的小小夹角呢?不是想法不对,是现实中做不到嘛。

第二,英军战舰十分牢固,很多都外包金属材料,火炮很难啃得动,何况鸟枪、火罐?

第三,敌大我小,即使靠近,士兵也很难跳上对方的战舰,又不是拍《加勒比海盗》的电影。

第四,用铁钉把小艇钉在对方大船上让火烧过去,想一想就知道有多荒谬,不用我多说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则徐那一套方案根本没有用。

你看,这个错误,和前面说英国人腿伸不直的错误,本质是不一样的。前者那个是认知缺陷,认知本身纠正了,错误就可以避免。而后面这个错误,倒不是认知上有多大问题,而是太过于相信认知本身的力量。

依靠知识、逻辑对行动做推演,和现实世界的真实行动相比,区别在哪里?

在于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对对方的反应进行预判。无论你怎样行动,其他参与方的反应模式是无穷多的,是无法预测的。

这就是计划的尴尬之处。用于控制自己在未来的行动,计划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这个行动包含复杂的参与方,往往计划越周详,结果越荒谬。

再举个例子,就是北宋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这人一生经常打败仗。糟就糟在,他自认为是军事天才,特别推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那一套。他最喜欢干一件事是什么呢?

就是出征前,给军队的统帅亲自制定作战方案。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原则性指导,而是毫无自主发挥余地、详细明确的规定。不管敌人有多少兵力、双方在什么地形下开战、当时当地的天气如何,具体战术全都早早地由英明神武的皇帝制定好了。

就算你是前线总指挥,也是一个字不能动,都得按照我说的来打,哪有不输的道理?

最近我在公司里面,也在跟同事讲一个感悟:就是不要让计划指引行动,而是反过来,让行动来印证计划。什么意思?

计划仍然非常重要,它让你对未来局势的演化有预先的洞察,也让你对周边的信息做足够的搜集。但是,再完善的计划都不能成为行动的蓝图。

真实有效的行动逻辑,是先做起来,让这个行动触发其他行动,触发内部、外部、己方、对方、友方、敌方所有参与者的反应。让这个行动创造出新的真实元素,让更多的可能性铺展在我们面前,然后修正计划,再决定进一步的行动。

所以才说,计划不能指导行动,计划是在行动中逐步被印证的。

比如,有一件事我们前年就想到应该要做,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哪里不对呢?就是觉得支持我们做出下一步行动的依据不足,所以就只好暂时搁置。

但是今年,随着公司业务展开,出现了很多具体的结果,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可能性才铺展开来。回头想起前年的那份计划,全对,它被现在的事实印证了,这才真的要着手去干。

你看,行动者的世界总是这样的:第一,调动认知,形成洞察和计划。第二,带着认知和计划,付之行动,下一步行动才会呈现出来。

点击下图,你就能看到电子书《天朝的崩溃》的购买链接,今天我们先聊到这里,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