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张笑宇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这个题目,问得好像很傻,技术演化的方向是什么?
答案很明确啊,两条:第一,生产的成本越来越低;第二,做事的效率越来越高。
对,答案确实是这样。但是每次事到临头,真的相信这两条的人还是很少。
举个例子,上个世纪初,美国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设备,叫家庭中央电动机。什么意思?当时,电器化时代刚刚开始,各种家电设备被陆续发明出来,其中很多都要用到电动机。
这家公司就想,每台家用电器都用一个电动机,电动机这么贵,太浪费了!干脆,生产一种中央电动机,什么家电设备往上一套,都可以运转,不管是洗衣机还是厨房里的搅拌机,都可以共用这一台电动机。
你听这个思路,就跟瑞士军刀一样,各种功能,但是共用一个手柄,这样多省成本啊。当然,这个产品没有销路,这家公司也破产了。
但是这个产品背后的思路很有意思,在预见未来的时候,它是不相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导致成本越来越低的。它觉得,当时电动机非常昂贵,所以所有的家电都应该共享一台中央电动机。
但是实际上呢?电动机迅速变得非常便宜,便宜到没有任何价值去共享。现在每个人的家里,至少都有几十部电动机,除了那些大家电之外,还有什么厨房里的排风扇、电脑里的磁盘驱动器等等,都有电动机。
你还别觉得就是这家企业傻,据说IBM当年的董事长沃森也说过:“5台计算机足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这个判断的基础,也是计算机过于昂贵。
他既没有预见到技术的趋势是成本大幅度降低,也没有看到成本降低之后需求会大规模爆发,更没有看到需求大规模爆发会导致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个循环的结果是,现在每个人的包包里都有好多个电脑芯片。
这是成本越来越低的趋势,东西变得很多,便宜得到处都是。这个大原则大家都信,但是事到临头,人们还是不相信成本会降低得这么快,这么不可思议。
还有另外一个看似相反的趋势,就是东西的用途变得越来越集中。这就是科技演化的另外一个规律了——效率越来越高。
最近看到一个材料。动画片《哆啦A梦》里的机器猫,动不动就从兜里掏出一件神奇的工具,实现小孩子的各种想象。这部动画片是1969年开始创作,到了2015年的时候,网上有好事者就统计了一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机器猫的那些神奇工具有多少已经被技术实现了呢?
去掉那些重复的和在逻辑上不可能的,大概有1000件神奇工具,其中居然有100件左右已经实现了。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实现方式,其实就是智能手机。
比如说,机器猫的“徽章追踪器”,谁带上这个徽章,就能在地图上显示位置,这个其实就是手机上的GPS定位嘛。还有,影像播放镜,机器猫用这个道具帮小朋友跟远方的老爸实时通话,实际上就是视频通话嘛。
还有,风景刀片,能够随时把喜欢的风景切下来变成照片,实际上就是手机拍照。还有记事鸟,能够自动提醒你要做的事,其实就是手机备忘录嘛。
除了欢呼科技的进步之外,我们也要反省一下:为什么当年《哆啦A梦》的作者在想象这些神奇道具的时候,会想象出五花八门的载体?什么徽章、刀片、电子鸟、镜子之类的,为什么作者就没幻想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机器,它能一下子实现那么多功能呢?
是动漫作家的想象力不够吗?不是。其实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规律。人们总是创造一些符号来指代一些复杂的信息和事实,总是创造一些工具来实现一些复杂的动作。这是效率提高了吧?
但是,每创造出一代符号和工具,人类文明就会被这些符号和工具固化在一个层次上。下一步的突破,总会非常困难。效率提高这件事,总是让当时的人觉得不习惯和难以想象。
理解了这个规律。你就理解了语言学家沃尔夫那个著名的判断——“人的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能力。”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古埃及人的几何学很发达,那么早就建出了金字塔,但是他们的数学有问题。
比如,他们表示分数的方法特别奇葩:分子数必须为1。比如说9/10,现代人说十分之九,但是古埃及人不能这么说,他必须说1/3+1/4+1/5+1/12+1/30,你感受一下。效率这么低的数学能力,他们的科技也就一直很难进步。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句话,说印度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之一,是贡献了一个数字——0。
我最早看到这句话,非常不理解,不就是0嘛,有什么了不起?后来我看了一些资料才恍然大悟,原因有两点。
第一,0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奇葩概念,它指代的是啥?啥也没有。符号都是要指代一些事物的,所以这个符号很难被发明出来。
第二,你可以到网上搜一搜,没有0的算术体系。比如罗马数字,你看看他们是怎么做乘法算术的,非常麻烦。
没有0这个符号的帮助,复杂的数学体系不可能诞生,数学的教育也不可能普及。所以说,人的语言限定了人的思维能力,一个文明的符号和工具,限定了其文明水平。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对那些能用简单指令实现复杂动作,用简单符号指代复杂信息的发明家,有一份特别的敬意了。
比如说鼠标,它的发明者叫恩格尔巴特。他刚开始拿出来的鼠标原型非常简单,就是有两个滚轮的木盒子,名字也很怪,叫“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
今天我们对鼠标都习以为常了,但是想像一下1968年,人们只能用编程语言指示计算机完成这样那样的任务。要想学会这样的语言,你需要背诵大量的指令,输入大量的字符,同时理解屏幕上那一行行语句代表怎样的实质。
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发明了鼠标,只需要移动手腕,轻点鼠标,就能完成之前需要打很多行代码才能完成的工作,那是一种怎样划时代的震撼。
但是,这种用更简单的动作,去代表更复杂信息,能明显提高人类工作效率的创新,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得到认可。
鼠标就很典型。恩格尔巴特的这项发明直到将近十年后,1987年才被乔布斯发现,然后拿4万美元买下来,恩格尔巴特从中只分到了1万美元。
乔布斯也有一样的遭遇。比如2007年前后,当时手机的操作方式,都是把电脑上屏幕加键盘的思路往手机上复制。而乔布斯推出“iPhone”,完全废掉了键盘,只用触摸屏。
当时很多人就说,“触摸屏没有未来”、“更多用户终究会选择键盘”等等。明明更有效率的东西,被当时的人以各种方式诋毁和否认。
所以你看,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技术演化的方向,是成本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步突破其实都很艰难。
换句话说,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行动方向,时时刻刻都咬死这两条原则:把成本变得更低,效率变得更高。
其实,创新也没有那么难。
好,这个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明天“罗胖精选”板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