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期 | 道德绑架

策划人:唐山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道德绑架”。什么是道德绑架呢?就是拿一个你不敢公开反对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你,来左右你的行为。

道德绑架的极端形式,就是中国人都知道的那个问题:“如果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河里了,你先救谁?”

先救女朋友,说明你不孝;先救母亲,说明你对女朋友的爱不够。总之,不论选择哪个答案,都会陷你于不仁不义的境地。这是双重的道德绑架。

今天我们不是要谴责那些道德绑架别人的人,而是要帮你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跟随别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下次,你再遭遇道德绑架的时候,也许就能更好地应对。

我们先从一条国外的公益广告说起。有一个大胡子,记者假装采访他:“我们州去年因车祸死了200多人,你觉得每年死多少人比较合适?你能接受的数字是多少?”

大胡子想了想说:“50个吧。”好,拿到这个数字之后,记者就提醒他转身。大胡子一转身,真就看到了50个人,都是他的妻子、父母、孩子、兄长、朋友之类的。

大胡子愣了,这时候记者又问他:“你觉得我们州每年因为车祸死多少人比较合适?”

大胡子马上说:“零,应该是零。”他们一个都不该死。

广告创意很好,效果也很感人。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死于车祸,那作为有道德感的人,我们又怎能容忍别人死于车祸呢?所以,不论想什么办法,都应该把因车祸死亡的人数降到零。

这种推理方式,在道德世界里当然是成立的,孔老夫子说的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道德准则,都是可以这样推己及人地推出来的。

但问题是,这个交通事故“零死亡”的目标,真的能实现吗?直觉上我们都知道,不太可能。

于是,就有人会说了:正因为在现实中实现不了,所以我们才要强调道德,才要在它的督促下,向尽可能完美的方向去努力。听着挺对吧?

不对。如果我们真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在它的督促下坚决地向“零死亡”的目标挺进,那结果一定是社会灾难。

我们可以设想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所有人上街都开坦克一样的装甲车。这下死不了人了,但是车买不起,油钱花不起。

第二个方法,是不允许开车,大家都走路,交通死亡也会降到零。但我们设想一下,没有汽车,多少心脏病患者将因为得不到急救而死去?整个社会的效率会低下到什么程度,多少财富会灰飞烟灭,多少人会因此陷入贫穷?

你看,按照一个人也不能死的道德指引,我们如果当真了,只有两个结果,第一是社会成本剧烈提高,第二是社会效率剧烈下降。

这两个后果,都是我们承受不了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道德可以是我们每个人行动的指引,但是它不能用在对社会目标的指引上。

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再来看一个思想实验就清楚了。

道德绑架之所以能成立,之所以乍一听很有道理,是因为它有一套看上去很严密的逻辑。

在伦理学史上,有个著名的“池塘论证”,是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中产阶级把钱花在打扮自己、吃得更好、买好车好房是不道德的,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

他做了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有一个池塘,一个小孩子落水了,如果救他,可能弄脏你的衣服,那么你该救他吗?

答案显而易见,再贵的衣服也无法与一个生命的价值相比。我们不救这个孩子,就会对他的死负有道德责任。

好了,彼得·辛格的结论来了:如果这套衣服值200美元,而你不用这200美元购买食物和药品,送给那些世界上正在挨饿的孩子,就等于你看着他们活活淹死。所以,对于他们的死,你也就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池塘论证”在全球产生过巨大影响,影响过很多人。到现在为止,很多慈善公益机构在募捐的时候,还是在用这套逻辑。

这种逻辑,我们其实见过很多。比如,人人都少吃一根冰棍,我们就可以让一个县的贫苦孩子都能免费吃饭;只要每人捐出一块钱,我们就可以解决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年下来,就有多少森林免于砍伐。

怎么样,这种逻辑看着都对吧?但是实际上,这个推论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这些推论的逻辑都是,我们每个人只要损失一点点,凑起来就能解决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所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但实际上,这可不是一点点。社会目标是无限多的,要解决的问题是无限多的,而每个人的资源恰恰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资源,解决无穷多的目标,这本身就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利他行为、道德行为,都是有具体情境的,这个情境是不能放大的。

你想,道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现象。在进化过程中,人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是非常少的,通常就是身边几个人的问题。所以,道德最擅长调整的,也就是这种熟人社会的、人数规模比较小、非常具体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你一旦放大到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很多道德直觉,是处理不了这种情况的。

比如,我看见一个人挨饿受冻,我就要出手帮他。但是如果我一出手,旁边就有人说:来吧,全世界此时此刻还有1000万人正在挨饿受冻,你赶紧都一起解决了吧。我做不到嘛。

再比如,我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小偷,我见义勇为,提醒了失主,抓住了小偷。旁边如果有人说,此刻世界上还有多少起犯罪行为,麻烦你也解决一下。我也是做不到嘛。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其中就隐含了道德的情境性。我没有进厨房,我没有亲手宰杀这个动物来吃,我没看见,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吃它的肉。这个道德责任,是不可以无限扩张的。

我们理解了道德的来源和特性,就知道什么叫道德绑架了。它就是在干两件事。

第一,把具体情境下的道德,抽象为没有具体情境的道德原则。

比如,那个亲妈和女朋友掉水里,你先救谁的问题。如果生活中真的遇到,那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情境。你和这两个人的关系,你的游泳水平,你距离两个人的远近,甚至是两个人的体重等等,有太多太多的因素,都在影响你那一刻的决定。

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情境,抽象地兜头一问,那确实就把你丢到了一个道德两难里了。

道德绑架干的第二件事,是把你对身边人,对具体情境的有限道德责任,扩张为无限的道德责任。

举个例子,中国有个企业家,给泰国儿童捐了钱,结果一片骂声。你为什么不爱国,为什么不把钱捐给中国儿童?还有个企业家,给哈佛大学捐了钱,也是一片骂声,为什么不捐给中国大学?

你看,企业家是在他的具体道德情境里做选择,他无法承担所有维度的选择。

道德是个好东西,但是它进化的速度太慢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道德,但是道德解决不了现代社会的所有问题。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