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得到」App刚刚更新了版本,有更多精彩内容和新功能等着你,欢迎升级到最新版本!
今天我继续给你推荐,「得到」App在2017年的年终压轴产品,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
在这个产品里,我们一起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
中国不是中原这一小块地方,中国是一个包括草原、边疆在内的一个整体。昨天我们介绍的是,施展老师对于中原与草原(即南北方向)相互塑造机制的解释。但别以为这就是全部了,他还对西域绿洲(新疆一带)、雪域高原(西藏一带)这些地方与中原、草原的相互塑造关系,都做出了同样精彩的、前所未见的解释。具体是怎样的我就不多说了,你来听他的课程好了。
但是我还可以选择性地剧透一点,就是施展老师对于大清帝国的统治智慧的解释。从这里面可以看到,中原、草原、西域、雪域等各个亚区域,在中华帝国的建构中所分别起到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这里面深刻地体现了施展老师一直强调的,中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体系的观点。
大清在巅峰期的实际统治领土,面积相当于晚明时候的四倍。通过上一讲剧透的内容咱们已经知道了,古代的汉人王朝是很难有效统治中原以外的地方的,但是大清这种少数民族王朝征服中原以外的地区却有办法做到。
大清朝征服的疆域极为庞大,统治下的人口也极为复杂,咱们就按清朝时候的说法,简单说就是汉满蒙回藏多种人口和地区。
这么复杂的疆域和人口,大清是没法用同一套统治办法吃遍天下的,它在不同的地方发展出不同的统治技术,并且让汉满蒙回藏这些区域,在帝国内部都起到了其他区域完全无法替代的作用。
大清皇帝在这些地方也以不同的身份出现,由此来整合起这个多元复合的体系。
汉人为主体的中原地区,主导着大清帝国的财政秩序。统治者依靠这里的庞大财富,可以把八旗的军事贵族都给赎买掉,克服周期性的继承危机。这是昨天刚说过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大清统治者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出现,这是儒家所赋予的身份。
满蒙地区的游牧者,主导着整个帝国的军事秩序。草原骑兵是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队,统治者在这里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
只要有满蒙骑兵,就能控制中原;反过来,只要有中原,就能统御满蒙的军事贵族。
那么,满蒙联盟,又是如何确保蒙族和满族会站在一起呢?尤其是外蒙,跟满洲人的关系并不像内蒙那么近。别忘了,满洲人的祖先,当年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朝,就是被蒙古人给灭了的。
大清除了通过各种联姻关系笼络蒙古人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蒙古人信藏传佛教。这有啥好处呢?
不仅仅是因为信了教的人有好生之德,不愿意喊打喊杀,更重要的是,藏传佛教的信徒都会从属于某一个寺庙。牧民是可以移动的,但寺庙移动不了,信了教的蒙古游牧民,游牧半径就被寺庙给固定下来了,跑不远,这就进入某种准定居状态。
而游牧者的战争能力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他们高度的机动性。通过寺庙把他们给准定居化,高度的机动性没有了,对大清就没威胁了。
康熙曾经说过,“一座庙胜十万兵”,这是实打实的胜过十万兵。
紧跟着问题又来了,皇上还得想法再对藏区形成一种有效的统治,否则蒙古和西藏因为宗教联起手来,对大清可能构成更大的麻烦。
所以,大清统治者除了皇帝和大可汗这两个身份之外,还有第三个身份,那就是文殊菩萨转世——在藏传佛教里获得了一个特别高的地位。皇上凭借这个身份,对藏传佛教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控制力。
为啥有传说,顺治皇帝是到五台山出家,而不是到少林寺出家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五台山在藏传佛教里是文殊菩萨道场。藏区可以说是在特殊意义上,提供了帝国的精神秩序。
西域地区,则是主导着整个帝国所需要的安全战略空间。因为外蒙与新疆,尤其是北疆,在军事地理上可以说是同一个空间。所以,清末重臣左宗棠向朝廷上书,说要收复新疆时就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也就是说,如果新疆没了,蒙古就悬了,如果蒙古没了,那北京可就悬了,大清也就完蛋了。
在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结构中,你就能看到大清高超的统治智慧。
帝国内部,各个部分彼此相互依赖,又相互塑造,汉满蒙回藏各得其所,每个亚区域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满蒙回藏的人数少,但在帝国内部的权重并不低;汉族人数多,但权重并不更高。
所有这些区域,通过大清皇帝的多元身份而获得统一,皇帝超越于所有这些部分之上,包括超越于满洲人之上,作为整个帝国统一的象征。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那就小瞧大清了,它还有厉害的后手呢。
大清帝国的治理技艺之高超,还体现在,它善于寻找到各种中介性因素,作为帝国治理的依靠力量。
比如,大清对台湾的统治。施展老师在《中国史纲50讲》里就介绍说,在清朝时期,台湾的人口主要分成三类。
一类是从东南沿海迁徙过去的汉人;一类是当地已经汉化的土著,被称作熟番;还有一类是没有汉化的土著,被称作生番。
你能猜到大清统治的依靠力量是谁吧?是熟番,熟番就是汉人和生番之间的中介性要素。
为啥帝国一定要找到中介性要素呢?原因在于,中介性的要素有着一种跨界性的身份,它与两边都有相似之处,两边对它都会有所认可。但它与两边也都有不同之处,两边也都会对它有所排斥。
这就尴尬了,中介性要素说不清自己究竟是谁,干点啥也不大容易理直气壮。这种情况下,它要想获得比较好的地位,就只能依赖于朝廷的支持。
在朝廷这边来看,中介性要素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别无选择,只能对朝廷保持高度忠诚,所以是可信赖的;而另外两边的任何一边如果反抗朝廷的统治,朝廷都可以联合起中介性要素与另一边,来压制反抗者,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二比一的关系,统治就更稳定。
这样一种了不起的政治智慧,在大清治理各个地方的时候都能看到。大清就是通过这样一种高级政治智慧,把极为复杂的多元体系,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帝国,并且为今天的中国领土奠定了基础。
当然,施展老师在课程中所讲的,比我在这里介绍的更加细致丰富。但我也不更多剧透了,去听施展老师讲,更加精彩。
今天这讲,我们狠狠地夸了大清一通,但是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服,认为大清的统治不是导致中国的衰落吗?还有,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晚清的各种屈辱史,是让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根本原因。
但历史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明天我们再来讲讲施展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他认为,这与中国历史的一个根本特征相关,就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根本特征,中国从古到今的很多历史独特性,都可以通过这个根本特征获得解释。
施展老师具体怎么解释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