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得到」App刚刚更新了版本,有更多精彩内容和新功能等着你,欢迎升级到最新版本!
今天我继续给你推荐,「得到」App在2017年的年终压轴产品,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
在这个产品里,我们一起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
在施展老师看来,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体系,是一个整体。这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在国家主权意义上,哪些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不是说,这些部分是连在一起的。
而是说,抽掉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生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中原的文化样式、政治形态和经济特征,是受到了其他部分的深刻影响的。
但是,仅仅看到这一点,还是不能解释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现象。所以,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施展老师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根本特征,可以解释中国从古到今的很多历史独特性。
比如,中国作为唯一的维系了长期大一统的国家,即便分裂了也还能统一起来,原因就在这个超大规模上;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原因也在超大规模上。
今天这讲,咱们就稍微展开来说说,略微剧透一点点,看施展老师是如何做出这一系列解释的。
先说第一个话题,中国为什么能够长期维系大一统。
过去解释中国的大一统帝国,通常是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但这个解释角度是有问题的。
中国儒家讲大一统,但是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都有普天下一家的精神传统,他们的文化圈怎么就没能保持住大一统呢?、就拿欧洲来说,分裂之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起来。那么维持大一统的关键就不是文化,是什么呢?
关键是军事和财政逻辑。
就是说,帝国中央政府是否能够低成本地从社会上汲取财政资源。而财政资源是军事能力的基础,如果能够低成本、大规模汲取,超过某个门槛之后,中央政府就可以碾压任何区域性的反抗力量。
中国和欧洲相比,就是在这里分岔了。中国的中原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连续成片的农耕地区,人口与财富总量的汇聚规模,在古代世界堪称独一无二。欧洲就不一样了,跟中国相比,地理很破碎,人口密度也小得多。
结果是,中国这边,中央政府征税成本低,税基的规模也大,地形结构又有利于大规模作战而不利于割据;而欧洲那边,中央政府征税成本高,税基的规模也不大,地形结构又有利于割据。于是,中国这边维持大一统的难度就很小,欧洲维持大一统的难度就很大。
中国这边,自从秦朝以后,即便分裂了,也还能回到大一统。从汉代到唐代,世家大族,也就是地方性的力量,还是能和中央掰掰手腕的。但是宋代之后,中国社会正式进入了“古代平民社会”,地方上再也组织不起来任何成规模的力量反抗中央了。
所以宋代之后,再也没有过长期的分裂时期,一个大一统帝国崩溃了,取代它的不是大分裂,而是另一个大一统帝国。
欧洲那边,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就再也没能统一起来。个别强人短暂地做到了,比如中世纪的查理曼大帝、近代的拿破仑和希特勒,但也根本压制不住区域性的反抗力量,很快大一统就会瓦解掉。
你看,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在这中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再说第二个话题,中国在近代为什么会落后?这个原因也跟中国的超大规模相关。施展老师引用了美国加州学派的研究,并把它往前更进一步进行了推演。
加州学派有个很重要的说法,叫做“内卷化”。所谓内卷化,就是指一种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都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的状态。
为啥中国会发生内卷化呢?这和清朝中叶中国发生人口大爆炸有关。
在清朝之前,中国人口难以超过1亿,超过1亿就会流民四起,天下大乱。但是清朝人口一直发展到4亿多才出事,就是太平天国嘛,人口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
说到这就得解释一下,为啥清朝的人口会发生大爆炸。过去的解释都认为,这是因为引入了美洲作物,比如土豆、玉米什么的,于是能够养活更多人口。
但是施展老师注意到一些比较新的研究,发现到了20世纪初期,美洲作物占全国粮食产量也没超过10%,这就没法解释三四倍的人口增长。
于是他提出,根本原因在于,底层百姓的税负压力下降,有能力养活更多孩子。而税负压力下降的原因就在于,满清入关了。
满清入关之前,中原百姓要同时养活两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明朝的军队肯定是中原百姓养活的,关外的大清是靠从中原抢的战利品维系,所以事实上也是中原百姓养活的。
这两支军队天天打仗,百姓的税负压力肯定非常大。历史上其他时候,中原和草原高度对峙的时候,也都是这样。
但是满清入关之后,中原百姓只用养活一支军队了,战争频率也大幅下降,所以老百姓的财政压力急剧下降,就有能力养活更多孩子,流民四起天下大乱的门槛也就大幅上升。
按说,多子多福,这对中原百姓来说是好事嘛。但是,内卷化的现象就此出现了。
中国人口过度繁衍,导致出现大量过剩人口。过剩人口带来过于便宜的劳动力,于是,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技术变迁,都没法出现了,就算出现了也推广不开,因为中国这会儿最不缺的就是人力。这技术还要帮忙节省人力,就完全没意义嘛。
这又会带来什么结果呢?那就是,中国没法内生性地发展起工业经济,因为工业经济要发展起来,前提是能够出现那种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变迁。
技术和经济都被锁死在很低水平上,没法进展,这就是内卷化的状态了。
施展老师说,要想能够突破这种困境,唯有从外部吸收新技术和新经济要素,否则不再有发展的可能性。
新的技术和新的经济要素从哪来呢?在当时,只能来自西方。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到来就是中国历史的内在需求了,否则中国将自己把自己困死。
西方的到来肯定不会是和平的,但是大清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全是屈辱史,它反倒因为西方的到来而获得一种新的自我保全能力。
这背后有一系列极为深刻的历史机理,如果看到这些机理,那么我们对于近代史就要进行重新理解了。
另一方面,中国的超大规模人口,只有在作为一个封闭经济体的情况下,才会导向内卷化的结果;一旦加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则超大规模人口反倒会成为中国的竞争优势,因为比拼劳动力价格谁也拼不过中国。
但是要想让这个优势真正释放出来,中国却必须先完成自我的政治整合。说到这儿,就说到施展老师这个产品的核心了。
理解中国的未来,就要理解中国的过去。过去我们把1840年以来的历史,理解为中国的屈辱史和救亡史。
但是在施展老师的思想体系里,也可以反过来看:中国一百多年的革命史,本质上是在完成自我的政治整合,好把自己的超大规模性的优势投放到世界体系里去。
站在这个角度,施展老师对近代史的新理解,以及对革命机理的解释,都有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创见。
这些我们留到下两讲再来剧透,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