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得到」App刚刚更新了版本,有更多精彩内容和新功能等着你,欢迎升级到最新版本!
前面两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周朝人发明的“天下体系”。大家如果有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话题,建议你去读赵汀阳老师的著作《天下的当代性》。
赵汀阳老师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隐隐然的命题,就是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世界秩序的演化,会不会走出一个新的方向?
过去的世界,主要是由帝国体系来主导的。帝国主要是靠武力征服嘛,但是武力很难持久。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庞大帝国,往往都是过眼云烟。并且,这些帝国一旦消失,就不复再来。
而天下体系呢?你看,至少在中国历史上,周朝虽然最终也灭亡了,但他们开创的“天下体系”和“天下观”却在中国文化中扎下了根,让中国文化具备了独特的弹性和适应性。王朝先后更替,但中国的整体性是一直存在着的。
那这么一想,中国的天下体系思想,会不会成为将来世界秩序的一种精神资源呢?
这当然并不是说,要拿中国老祖宗的东西,来颠覆现有的世界秩序。熟悉我们节目的人都知道,我们没有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观念。
我们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人类制度创生,往往都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单摆浮搁地看一项制度的合理性,而要历史地看,在生成过程中去看。只要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所有合理的精神资源都要拿来利用。
我们花点时间来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奴隶制度。
如果单拿出来,你说奴隶制度好还是不好?当然不好,太残暴了。凭什么一部分人是另一部分人的财产?但是,如果你历史地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你想,在奴隶制以前,因为打仗有了成年的男性战俘,怎么办?都是直接处死的。
为啥?因为在狩猎采集时代,人的生活高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资源,资源就那么多,哪有多余的食物养活战俘?
但是进入农耕之后,生产力渐渐提高,让战俘干活变得有利可图,人类才有了奴隶制。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奴隶制也是一种合作。
这种合作的收益,虽然绝大部分都被奴隶主拿走了,但是奴隶主说了,你们知足吧,好歹还活着,要是过去早弄死你们了。
你看,历史地看问题,对奴隶制的看法就有变化吧?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和不好,只要世界在改进,这个变动就是可取的。
我们要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孔子讲的孝道。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批判愚忠愚孝,成了社会共识。都是人,为什么我是你生的你养的,我就必须绝对服从你呢?
但是如果历史地看问题,知道孔子那个时候为什么这么提出这个主张,你对孝道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类还在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大问题。比如,自私和无私的关系。没有自私,个体无法生存,可是只有自私,社会无法存续。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孔子觉得,有一个办法可以统一这个矛盾。就是你可以自私,但是你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要通过增进别人的利益来实现。也就是说,无私的含义不是泯灭自己的利益,而是把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利益的前提。你看,这不就兼顾了自私和无私吗?
可是说来容易,怎么才能做到这个兼顾呢?
孔子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自然而然就会有这种兼顾性的地方,那就是家庭。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是在父母子女的关系中,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完全一致的情况。
这可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可以把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利益前提的地方吗?家庭是“幸福共同体”啊,大家好才是我好。
这就是儒家学说高度重视家庭的原因所在。
家庭,是无私这种道德持续产生和输出的源泉。一代代人通过家庭生活,既能照顾好自己的利益,又能真切直接地感受到无私,学会了无私。孔子之所以要提倡孝道,目的就是要把家庭中的无私、仁爱推广到全社会,建成“大同”社会。
孝道,只是理想社会秩序的起点。所以,中国古人才说,本朝以孝治天下,要移孝作忠,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你看,孔子提倡孝道是不是也有他的高度创造性?换了你,在那个时代,还能提出更好的社会治理方案吗?
我们刚才举的这两个例子,都是想说明,制度创造,必须历史地去思考。当代人解决当代的问题,不排斥任何精神资源。
还是说回来,在当前世界秩序的演化中,中国老祖宗的“天下体系”和“天下观”有没有价值呢?
“天下”是汉语独有的一个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准确的对应词。以英语来说,一般把“天下”译为World,可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有根本的不同。
中国人说的“天下”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可是现在的世界是政治共同体吗?并不是。
到目前为止,世界仍然只是个地理概念。不存在整体意义上的治理和利益协调,有的只是国际关系。联合国不是治理世界的主体,而是主权国家协商的会场。
那治理和协商有啥区别?治理是要解决大问题。而协商,只能解决小事情,那些真正重大的对立,比如巴以冲突、美俄对立,是不可能通过协商解决的。
所以,只要世界这个观念还存在,虽然协商这个字眼显得温情脉脉,但冲突还是在所难免。
那我们开一下脑洞,如果把世界替换成“天下观”试试呢?
至少,现在的中国在和世界打交道的时候,就带有点“天下观”的意思了。
比如,正在进行中的“一带一路”。中国政府特意专门指出,“一带一路”是倡议,而不是战略。这个区别可不仅是名词上的,而是意味深长。
如果是战略,就总或多或少带有争夺、控制、目标等含义,有赢家和输家,有主动和被动。美国人是特别爱用这个词。
而倡议就不然了。
倡议的意思是:弟兄们,我提一个想法,大家一起发展,一起赚钱。好不好?你参加不参加?
参加我欢迎,不参加也没关系,大家还是朋友。你不愿意参加,看来对你来说,参加的收益还不够大。那么,以后只要让你的收益加大,相信你也会参加的。不急,慢慢来,时间有的是。
倡议,有这一大堆的潜台词。
看,是不是有点类似当年周朝建立时的心态——不依靠武力,不想要控制别人,却还要实现秩序扩展和广泛合作。这种心态,在以往的国际发展战略中是看不到的。
如果世界秩序真的向这套天下体系的思路去演化,那也真是人类之福。你别说做不到,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做到了。
你也别说这是中国人想用自己的逻辑颠覆世界,有了天下观念,谁主导天下,那是另一个博弈过程,谁都有机会。
这是《罗辑思维》在2017年的最后一期节目。关于天下观的现实思考,我在两天后《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中,也会有另一个角度的表述。
2017年12月31号晚8点半,我会在上海,现场做第三场《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深圳卫视、优酷视频也会同步直播。
你我这样的人,总会以不一样的方式来度过自己人生的关键节点,欢迎捧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我们2018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