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期 | “实体化”的后果

策划:段文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在节目里说到社会精细化分工之后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新分工可能会形成自己的利益和荣誉体系,而这个体系引导的方向有可能是背离这个分工刚开始形成的初衷的。关于这一点,万维钢老师在他的得到专栏《精英日课》里面有一个精彩的分析。我们来看看,这个现象究竟为什么会发生?

我们来假设一下,你现在是一个古代的大员外,就是老财主,有几千亩土地和几十进的大宅子,家大业大。既然产业多,肯定有人手不够的时候,比如老母亲要过六十大寿,你操办不过来,有人给你推荐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很能干,就帮你打理这些事。这小伙子呢,也算精明能干,把大寿操办得漂漂亮亮的,你很满意。

本来呢,大寿过完了,这小伙子的临时任务也完成了,该结钱走人了。但这小伙子眼里有活,一看马上到秋天了,就来找你说:员外,你看,马上秋收了,咱们田产多,容易乱,要不我来组织一下吧。你觉得他能力不错,就把这事交给他办。

你想,大产业,事是永远做不完的,秋收完了是过年,年过完了要春种等等。这小伙子大事小事都参与,不但在你家住下来了,还有越来越大的决策权,成了大管家。结果,这大管家一来二去,就和你女儿好上了,开始谈婚论嫁,你也觉得小伙子不错,就把女儿嫁给他了。

但是,嫁完女儿之后,你琢磨了下,发现这事不对:我原本就想找一帮忙的,怎么最后我的财产都归他了?

你看,这小伙子原本只是一个临时性的人设,最后却变成了员外家最重要、权力最大的人。在整个这个故事中有人犯错吗?没人犯错,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可结果就是这么个结果。

万维钢老师为什么要假设这个情景,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个体做大做强的故事。这故事背后的道理,不是说,这小伙子,能力有多强,情商有多高,而是他作为一个实体,一旦加入某个系统,他就自然会有做大做强的愿望和倾向。他就会在这个系统里吸取资源,养大自己。

通常,只要他变成这个系统接纳的一个实体,他的目标多多少少地都会达成。

这话应该怎么理解,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话说,在一百多年前,因为铁路网的爆发,美国内部的市场就被统一了起来。这样,很多小公司的生意一下子就变大了。

但在当时,没有人知道大公司应该怎么搞,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刚好,当时美国有个人叫詹姆斯·麦肯锡,就是后来的麦肯锡公司的创始人,他写了一本书,叫《预算控制》,专门说一个公司如何做好未来的财务规划。你想,当时小公司做会计,都是算过去的帐,大家一看,哟,你居然会算未来的帐,大公司缺的就是这个。

大家一看,我不会,但是你都能写书,说明你会,那你给我讲讲。你也请,我也请,麦肯锡不仅身价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忙。当时,他一天能赚五百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两万五千美元,十六万人民币。

渐渐的麦肯锡自己忙不过来了,干脆成立了个公司专门干这件事,就是现在著名的麦肯锡公司,是咨询业的首创者。今天,全世界咨询业务的总收费是1250亿美元,光英国政府,每年就在这上面要花20亿美元。

对于现代商业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企业管理和公司运营这一块,是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需要专门有人去研究,本质上是社会分工的一环。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你看,做为公司的老板,他的天职就是带领公司的管理团队管理公司,他为什么不直接请那些懂管理的人来管理公司,而非要多花一笔钱请咨询公司的人来教他们呢?

比如,前面说到,英国政府每年请的那些人。他们不可能一上来就能提出有效建议,一般都要先调查、讨论、研究,很多时候在政府部门里一呆就是一年半载。在这期间,英国政府不仅要支付最终的报酬,在这段时间里,这些人的一切工作开销,都是英国政府承担。

而那些,咨询公司的人呢?我究竟是只做顾问好,还是拿着专业的管理认知,投入到真实的商业活动中好?这个账也算不过来。所以,你看,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专业的咨询人员去别的公司做咨询,结果,咨询做完了,老板一看,这人不错,就留下了,这样咨询业的人才就流失了。

你看,咨询公司也不好做。这个局面很尴尬吧?但是请注意,到了这个时候,咨询业已经不能缺了。即使这个局面很尴尬。

万维钢说,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就是跟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小伙子一样,既然他的职业是解决问题,所以就一定会,一方面解决现有的问题,另一方面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但是这还不是主要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就是咨询业产生了刚开始没想到的独特价值。比如,在1929年的时候,美国政府为了防止社会权力机构,像银行、律师事务所,在财政上弄虚作假,所以就强制规定,你们不能自己搞财政研究,必须请第三方的咨询公司来。这就等于把咨询公司的社会角色固定化了,在法律上已经写进去了。

再比如,有的公司老板,自己有一些想法,但是在公司里推行有阻力,那好,请咨询公司来,他们把老板想说又说不出口的话说出来,把老板想干又怕得罪人的事干了,这也是一个刚开始没想到的价值啊。

所以,咨询行业越来越大。

你看,最开始,大家只是临时请麦肯锡来解决一些问题。但当“管理咨询”这种模式进入商业系统,变成一个实体之后,它就一定要自我生长,一定要做大做强。

这不是说,咨询公司没有价值,它们有很大价值,只不过这些价值中很大一部分,不是这个行业一开始诞生时候的初衷,而是因为各种其他原因衍生出来的。

其实,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不光现代社会有,古代皇帝就被这个问题被困扰了几千年了。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的行政体制有一个趋势,就是不断有临时官变成正式官。比如,汉朝的刺史,一开始就是一个临时的、管监察的小官,因为皇帝对封疆大吏不放心,就派一个小官管管他们。但是后来一个州的军、政、财权都跑到了他手里。还有,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的总督和巡抚,一开始也是临时指派,最后都变成了地方大员。

这背后,还是我们刚才说的原因。

于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摆在很多人面前。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面对一个临时性的问题时,你要不要增设一个岗位,或者成立一个部门去解决。短时间看,一次集中很多人,去专门解决一个问题,当然很有效率。

但是,要是按照我们今天的逻辑,你在增设临时性岗位或者部门的时候,就必须要慎重。因为,一个组织一旦成立,他就实体化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利益视角,我要招更多的人,我要拿到更多的预算,甚至我要更大的权力范围。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当然也会出现良性的结果,但是恶性的结果,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立的实体,最后本身变成了一个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也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本来是在讲知识发展上的一个简洁性的原则。但是现在看来,在组织发展上,奥卡姆剃刀原理同样适用。“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若增实体,实体就会给你一个你控制不住的结果。

明天,我们继续聊这个话题,不过,明天我们反过来想这个原理。组织要对增加实体有足够的警惕性,那个人又应该怎么利用这个原理呢?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